摘要:新媒體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進步存在密切聯系,是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突破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局限,成為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高校學生而言,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動態發展的特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不斷完善自身內容與體系,就需要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新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高校想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探索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途徑。
文章首先分析新媒體的內涵與發展趨勢。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概念,在信息與資源的傳播效率上有突出的優勢,呈現出獨特的發展優勢。文章提出,新媒體可以從教學設備、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模式的角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助力,而想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輔助與推動作用,高校就要立足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國家的人才培養需求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從實踐角度出發,探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具體來說,高校應突破傳統理念的局限性,優化教學模式,借助新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持。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19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20211054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優化與創新。只有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壘,融入新媒體技術與理念,實現對教育模式的創新,才能在以生為本的教育觀下,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不僅是當前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受到高校的重視。
(一)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指的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借助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滿足用戶實時溝通需求,為用戶提供信息與資源的新型傳播形態[1]。隨著互聯網與諸多行業的深度融合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傳播模式持續更新,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生活理念與習慣。
(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可分為技術發展與內容發展兩個方向。
從新媒體技術的角度來說,人們越發關注相關技術與移動設備的匹配度和適應性。現階段,移動設備用戶已經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因此相關技術研發人員必須針對性地滿足移動設備用戶的信息獲取需求。
從新媒體內容的角度來說,用戶未來在新媒體內容產出方面的權重將持續提升。用戶參與信息傳播本身就是新媒體的核心屬性,未來這一屬性將持續增強,以多形式、多載體完成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并通過多平臺協作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與影響力[2]。
(一)優化教學設備
新媒體技術的升級推動設備優化,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功能多樣的教學設備,為相關工作的落實創造良好的條件。智慧教室就是新媒體技術深入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成果,通過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智慧教學、遠程控制等,滿足教師的需求,為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與支持。不僅如此,智慧教室還可以與大數據技術結合,了解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對應的教學效果,推動課程教學質量提升。
(二)豐富教學資源
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供了多樣性與全面性的渠道,起到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作用。
一方面,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官方網站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前沿變化,并獲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對政策的分析與解讀,以此為改革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向指引[3]。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獲取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汲取其中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本校學生的真實學情設計新穎的思政教學方式。
(三)拓展教學模式
傳統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場地與學時的限制,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時,不得不將教學進度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一些教師選擇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宣講式教學,甚至不得不壓縮部分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出現知識結構不平衡、不完整的問題。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不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突破了課時限制。
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作出優先等級與側重程度的規劃和安排,根據教學內容的屬性與特點將相關內容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學。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減輕教師的課時與進度壓力,也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認知特點,能夠帶動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升[4]。
(一)提升高校整體認識
想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要形成對新媒體價值、作用以及局限性的正確認識,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教學與生活中。
首先,高校管理層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源配置與方向指導方面的作用[5],提升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財務部門要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經費支持,推動新媒體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同時可以為思想政治教學相關項目提供專項科研資金,為相關理論的完善與探索提供助力。
其次,教師要主動完成自身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角色轉變。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切實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獨特而深入的認識[6]。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價值,積極主動地轉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高校思政教師要將新媒體的多元性、開放性、便捷性等優勢與學生個性強、思想敏銳、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相結合[7]。
(二)優化教學模式與方法
新媒體拓展了學生獲取資源與信息的途徑,但高校學生辨別能力的缺失容易導致其受到網絡不良思潮的影響[8]。因此,高校要讓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形成優勢互補,為優化教學模式與方法提供方向和思路。
例如,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時下網絡熱議的話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對不良思想的辨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網絡熱點議題,教師都必須秉持務實原則,正確看待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加以引導,促進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分析網絡熱點議題時,高校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信息繭房”,帶領學生分析事件的背景與誘因,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的看法[9]。
學生在表達自身看法的過程中會體現自身的理念與傾向,如果教師發現其存在偏激、極端的觀點,應避免武斷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引導,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觀念。
如此一來,高校思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10],引導學生用理性的觀點看待社會熱點議題。
(三)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
想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就要建設功能完善、運行穩定的平臺,為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11]。
首先,高校思政教師要以學生的真實學情為依據,圍繞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優勢與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加工與轉變新媒體素材與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要嚴格審查與篩選。同時,學校與教師應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以生為本”的建設原則[12]。
其次,高校思政教師要優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環境,不僅要分析新媒體的時代特征與優勢,還要對其缺陷與局限性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構建新媒體平臺時能夠揚長避短,實現新媒體平臺與其他教育手段的優勢互補。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新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體平臺的認識,將新媒體平臺與娛樂屬性解綁,使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使學生時時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與環境之中。
最后,高校應當利用新媒體創新與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模式。新媒體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也能推進高校之間的信息共享[13];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綜合性媒體教育的優勢,還有助于高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強化其社會效益。
(四)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專屬于思政教師的職責,而是高校內部職工的共同責任。其中,輔導員不僅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實者[14],因此高校要創新思政人才培養方式,建立專業的輔導員培訓培養機制,提升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現階段,高校輔導員隊伍的人員構成相對復雜,工作經驗、專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高校要考慮到輔導員客觀條件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層級的輔導員設計培訓內容。一方面使其明確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職責,另一方面通過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其自覺規范日常工作行為。高校要有意識地提升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敏銳性,并基于規章制度,加強對輔導員的師德師風教育[15]。
新媒體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借助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滿足用戶實時溝通需求,為用戶提供信息與資源的新型傳播形態。未來,新媒體將著重提升與移動設備的匹配度與適應性,并圍繞視頻這一主流載體進行技術研發與戰略布局。同時,新媒體將進一步強化用戶產出的核心屬性,并多形式、多載體地完成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能夠優化教學設備,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模式。想要利用新媒體優化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提升高校整體認識,優化教學模式與方法,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傳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創新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22(4):70-73.
[2] 鄭春玲,李映.新媒體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2(2):31-34.
[3] 蔡依璇.新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2,8(11):104-107.
[4] 陳華,何林智.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7):94-96.
[5] 宋建威,趙秦,李璞.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3):93.
[6] 孫景福,蔣文國.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路徑創新[J].科教導刊,2022(22):81-83.
[7] 徐小雨,方皓.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徑[J].學園,2022,15(25):63-65.
[8] 王良永.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J].大學,2022(34):120-123.
[9] 杜雅靜.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創新路徑探析[J].大學,2021(40):140-142.
[10] 李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協同育人路徑探索:基于新媒體環境特點[J].快樂閱讀,2023(8):106-108.
[11] 宋健康.新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探析[J].才智,2021(36):37-39.
[12] 李曉蘭.微信公眾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2.
[13] 張巖.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3(20):154-156.
[14] 宮麗慧,劉金萍.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J].廣東印刷,2023(5):56-59.
[15] 趙敏.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11):116-118,188.
作者簡介 李高敏,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