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以“因需而供,實踐育人”為宗旨,聚焦學生成長的關鍵節點,立足學生發展需求,在理想指引、學業指導、心理教育、生活調適、生涯引導等方面為不同學段學生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系統性指導。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開發、課程實施方式的設計,同時從多維評價、資源開發等方面保障課程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成長指導;實踐育人;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4-0041-04
【作者簡介】周雪燕,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浙江寧波,315000)學生成長指導研究員,高級教師。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各地要制定學生發展指導意見,指導學校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在人的學習成長階段,實踐的意義在于幫助人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與培養實踐精神,為學以致用打下堅實基礎。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以實踐方式去認識世界的最佳發展期,對于培養實踐精神,形成以實踐為基礎的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意義。因此,把脈中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將實踐育人的理念運用于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建設的開發與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內涵與價值
學生發展指導在國際上是關注學生學業、個性、社會性和生涯等方面發展的一項成熟運動,就其廣泛意義來說是指在正式教學之外,對學生個人在學業、生涯和生活等方面的疑難給予輔導和服務。[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學生成長指導已經成為與教育管理、課堂教學并重的學校重要職能之一。
中小學生成長指導是各教育主管部門、成長指導工作部門和學校,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聚焦不同學段學生成長的關鍵節點,在理想指引、學業指導、心理教育、生涯引導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的課程活動、團體輔導、個別指導等一系列服務。[2]其中,以中小學生需求為導向的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開發與實踐,是學生成長指導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其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是對學校基礎課程的有益補充,學校在了解學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以更豐富的課程內容、更多樣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第二,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或者部分學生,這對改變傳統心理輔導只關注個別或者部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主的現狀有積極意義;第三,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尋求個體適性成長的路徑,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教方式的變革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1.確立適切的課程目標
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開發與設施的總目標在于堅持以生為本原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尊重個體差異相結合,促進自主發展、個性發展。[3]因而,學校應立足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學設計方案并開展中小學生成長課程的建設,全面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可以根據學段設立相應目標,并從理想、學業、心理、生活、生涯等維度加以指導與服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見表1)
2.開發豐富的課程內容
一是針對理想維度的發展目標開發地方課程。現代課程論認為,課程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大類。隱性課程具有的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范作用,有利于創設一種能喚起學生高尚情感的教育環境、精神氛圍,促進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激發他們健康成長的意識,錘煉品質,陶冶情操,從而達成深層次的育人功能。同時,應聚合地域資源,發揮地方文化特色,開發具有符合理想教育需要的隱性課程,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與他人對話,使其對教育環境主動進行價值解析,從而對學生的成長更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是針對學業和心理發展目標開發網絡課程。個體學業與心理發展是中小學生成長指導的重要內容,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使課程照顧到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學生,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全員共享,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學生成長指導“一站式”公益服務網絡平臺,為更多學生推送優質的課程資源,是省時又高效的做法。為保證學業和心理方面的課程專業實用、功能齊全、操作便捷,需要全面統籌教育資源,集結專家團隊,依托數字化手段,將優質心理教育、學業輔導資源與信息科技結合,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全面護航。
三是針對生活和生涯發展目標開發實踐課程。生活和生涯教育不能“紙上談兵”,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獲得體驗。這兩類課程內容根據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依托大型綜合性實體場館,開發全景式體驗類實踐課程,并細分為研究型、藝術型、實際型和社會型四大領域實踐課程。例如,研究型實踐課程根據醫藥、科技、心理、環保、農業等五大主題,讓善于分析、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刻理解研究型職業對于人才素養的要求;藝術型實踐課程,打造音樂、播音、美術、形象設計、藝術設計五大課程空間,為想象力豐富、善于獨創、感受能力強的學生提供發展創造力、感知力的場所。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3.設計多維的實施方式
一是推進“沉浸式”體驗,使課程實施有效度。根據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依托大型綜合性互動體驗類實體場館,打造全景式的職業情境主題空間,開展“職業啟蒙+生涯指導+心育宣教+咨詢服務”等形式多樣、講求實效的“沉浸式”體驗,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長指導支持,如圍繞“文化傳承,科技筑夢”主題設置一系列職業體驗活動。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提高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在傳統文化活動中提高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
二是開展“主題式”研學,使課程實施顯深度。利用廣袤的自然生態場域,通過“主題式”研學,帶領學生探索山川草木、人文風俗等真實可感的課程資源,在生活實踐中成長。例如,以“幸福巴士”為載體,圍繞生態保護、動植物探秘等主題,開展養殖基地參觀、考察;走進博物館、科技館等,讓學生親身領略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發展進程,萌生為城市建設發展服務的理想。
三是進行“互動式”共建,使課程實施拓廣度。對接社會、家長和學生的急難愁盼問題,依托高校特色課程共建基地,開發高質量的成長指導特色課程,如開展“百節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進百校”活動。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內容,又推動了大中小學生成長指導一體化建設進程。
三、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保障與優化
1.探索多樣的課程評價方式
一是實踐課程的量表化評價,激勵學習自信。量表化評價,即通過參與討論次數、回答問題次數、點評同學次數等數據來衡量學生的上課狀態,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一目了然,了解今后課堂如何改進,還能在組長和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中獲得學習內驅力,進而進入更加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是網絡課程的描述性評價,強化學習行為。描述性評價旨在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學習成果,習得學習方法。換言之,評價不是為了說明他人的問題,而是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習借鑒他人的方法。因此,評價時應使用描述性語言。
三是地方課程的互助化評價,促進思辨能力發展。互助化評價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不僅有效落實了實踐的學習任務,還提升了辨別能力,明晰了學習的方法,在品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2.挖掘豐富的課程育人資源
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固定的活動資源,需要依據區域實際、學生特點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因此,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應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積極開發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和整合性的課程資源。學生是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他們的需求、興趣和現實生活實際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生發點。例如,在傳統的立夏日當天,設計“玩轉立夏”主題課程,指導老師帶領學生通過了解立夏節氣知識、實踐體驗“斗蛋”“編立夏繩”等風俗,分組展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圍繞成長指導任務,聚焦育人主體、育人內容、育人環境等領域,因地制宜開發學生成長指導鄉村課程資源包,牢牢把握課程的生長點。
3.推動有效的課程跨界整合
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涵蓋面廣,具有跨學科、實踐性、自主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需要多元主體進行團隊合作,促進多維發展。因此,在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開發中對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的跨界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中小學生、家長、社區志愿者和教師等多方協作,將中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及其應對方式創編成“小劇本”,并加以演繹制作成微課程,以短視頻的方式在數字化網絡課程平臺上播放,助力學生成長。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成長指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賴于開發主體的多元建設、開發內容的多維選擇、開發路徑的靈活實施等,促進課程內容的不斷豐富、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課程評價的持續優化和課程目標的最終達成,從而使整個課程體系建設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方曉義.學生發展指導,尋找適合每個學生的成長路徑[J].教育家,2019(8):52-54.
[2]方曉義,胡偉,陳海德,等.我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現狀及其有效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7-54.
[3]王玉國.大學先修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為何?何為?[J].現代教育管理,2015(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