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關系指導;邏輯理路;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4-0069-02
【作者簡介】潘健,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南通,226010)教師,二級教授,國培專家,江蘇省政府督學專家委員。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班級是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過渡性空間。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班級有出色的表現,為走上社會作鋪墊。不少教師希望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學生,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可是,如果我們追問一下學生:“你為什么來到學校?”答案完全不是這樣的,追逐知識、分數、排名或許不會成為學生的“第一動機”,為結交朋友而來、為共同玩耍而來則可能成為“第一誘因”。教育必須兼顧成人立場和兒童立場。但僅就回答“為什么來學校”這一問題,似乎學生的立場更值得我們思考。隨著知識普及、網絡技術推進、數字化變革以及學校職能的變遷,讓學生學會交往、提高學生社會化能力,學校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指導學生學會交往,有著契合人生規律、教育規律的邏輯理路,需要我們找尋貼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實踐進路。
一、學生人際交往指導的實際意義
1.交往:人之為人的本質體現
從心理角度看,人類是一種情感動物,情感的產生和表達來源于人與人的交流和互動,來源于社會環境的支持和影響。在成長過程中,人需要與同齡人接觸和交往,才能形成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而在成年后,人需要與其他人建立互信和合作的關系,才能構建真正的生活并提高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人類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都需要通過社會學習與交流來獲得。總之,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交往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體現。
2.教會交往:班級教育的重要使命
事實證明,一個成年人不會與人交往,心理和行為出現偏差,可能源于兒童時期的交往障礙。兒童如果在少兒時期沒能獲得交往的科學指導,沒能掌握交往的基本規范,未能形成交往的良好習慣,缺乏正向體驗,可能就會錯失學會交往的關鍵期。小學班級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個正式組織,中學班級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單位,做好中小學生的交往指導,是班級教育的重要使命。
新時代的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目標。從育人目標來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列的“1個核心(全面發展的人)、3個維度(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6個核心要素(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很多本身就有合作、交流、交往之意,或是通過合作、交流、交往才能達成。從育人方式來看,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從學科“割裂”轉向學科“統整”,從“坐而論道”轉向“學科實踐”,將成為變革的重點,每個轉向都離不開合作、交流、交往。班主任要將學生交往指導作為著力研究的專業課題。
二、指導學生人際交往的實踐路徑
事實上,只要組織得當,學生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和他的學習能力、言語發展、智能活動、情緒反應、社會行為等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
班主任首先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專業自覺,在可能與可為的范圍里,拓展交往空間,組織交往活動;其次,要通過專業的素養、貼心的服務、細致的安排做好家長工作,減少“干擾面”,爭取“同盟軍”,匯聚交往資源,培育交往素質;最后,要在學生的學業、安全、交往方面,尋求平衡,達成共贏。
班主任是拓展學生交往的“第一責任人”,是指導、發動學生交往的“總設計師”。具體來說,班主任可以從以下4點入手。
一是謀長遠,彰顯學生交往的價值。會交往,進退自如,全面發展,是幸福人生的關鍵所在。做一個有戰略眼光的班主任,就要發動越來越多的家長,帶領他們從“升學至上”的教育之網中脫離出來,為其計深遠、謀長遠,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二是明規則,明確學生交往的規范。人際交往有許多規則,如平等待人、價值互換等。班主任應盡早讓學生知曉基本的社交禮儀和規范,有利于獲得主動、贏得積累。班主任應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如講故事、編排情景劇、開展禮儀知識競賽等,把交往規則變為學生的自覺遵循。
三是搭平臺,拓展學生交往的空間。交往離不開平臺,班主任可以定期邀請家長進校,與學生展開座談;可以與高年級或低年級的班級建立“友好班級”;還可以與有關教育機構等形成“共建單位”等,為學生爭取更多的交往機會。
四是樹形象,為學生交往樹立典型。班主任是家校之間、社區之間、班級之間、師生之間的橋梁和中介,處于交往網絡中的重要位置,其交往風范必將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面“鏡子”,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當然,有些班主任在交往方面的體驗和積累可能也不多,尤其是年輕班主任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也會顯得窘迫、生澀。如能做到言行舉止落落大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處理關系應對自如,自然會給學生積極的影響;如不能,則以真誠、謙虛的態度彌補不足,在交往中學會交往,與學生共同成長,也能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