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FT)對行腦腫瘤切除術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行腦腫瘤切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中液體管理方案不同分為目標導向組和常規輸液組,各40例。常規輸液組患者行常規輸液治療,目標導向組患者行GDFT。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結果 目標導向組患者膠體液用量、術中總輸液量均少于常規輸液組(均P<0.05)。兩組患者尿量、失血量、蘇醒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血清乳酸濃度、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血清乳酸濃度:F時間=15.963,P時間<0.05;F組間=129.340,P組間<0.05;F交互=34.021,P交互<0.05。血清NSE水平:F時間=35.047,P時間<0.05;F組間=305.307,P組間<0.05;F交互=127.528,P交互<0.05)。術后,兩組患者血清乳酸濃度、NSE水平均呈上升趨勢,且目標導向組患者上升幅度均小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硬腦膜切開時(T1)、硬腦膜切開后1 h(T2)、手術縫皮結束時(T3)、蘇醒拔管時(T4)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麻醉誘導前(T0),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1、T2、T3、T4的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T4、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1,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4,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4、術后3 d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均P<0.05)。兩組患者NIHSS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41.708,P時間<0.05;F組間=295.714,P組間<0.05;F交互=79.268,P交互<0.05)。術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NIHSS評分均低于術后3 d,出院后3個月NIHSS評分均低于出院后1個月,且目標導向組術后3 d、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均P<0.05)。結論 GDFT對行腦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進行術中液體管理,可維持腦灌注穩定,改善神經功能,具有較好的腦組織保護作用,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目標導向液體治療;腦腫瘤切除術;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4.0004.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4.002
腦腫瘤患者術前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顱內高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現象,術前治療以清除顱內積液為主[1]。顱腦腫瘤切除術患者的圍術期液體治療,既要保證有足夠的循環血量維持器官灌注,又要限制液體量、避免出現腦水腫情況或加重顱內高壓,故術中液體管理尤為重要[2]。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采用準確、實時、連續的監測手段,對患者術中補液量提供個性化參考依據,最大限度地避免過多或過少的輸液量,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在保證組織器官灌注及機體氧供的同時,還能防止組織間水腫,繼而影響患者預后[3-4]。 FloTrac/Vigileo系統通過從動脈導管記錄的動脈壓力波形中導出每搏量(SV),可實時測量心排血量(CO),了解患者的循環狀態和容量需求,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一種有創監測系統[5]。基于此,本研究探究GDFT對行腦腫瘤切除術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行腦腫瘤切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中液體管理方案不同分為目標導向組和常規輸液組,各40例。常規輸液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9~60歲,平均年齡(45.31±5.90)歲; BMI 18~27 kg/m2,平均BMI(22.87±2.59)kg/m2。目標導向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5.28±5.89)歲; BMI 20~26 kg/m2,平均BMI(22.90±2.6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原發性顱腦腫瘤的診斷標準[6];⑵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7]Ⅰ~Ⅱ級;⑶腫瘤組織并未侵犯腦部功能區,如腦神經、垂體等;⑷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⑴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⑵存在精神類疾病者;⑶既往存在腦外傷病史、手術史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立即開放外周靜脈,予復方氯化鈉注射液(四川太平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960,規格:250 mL/袋), 6 mL/kg(最大劑量≤750 ml,第1 天補給半量,余量在后2~3 d內補給,并根據患者心、肺、腎功能情況酌情調節)進行補償性擴容。行常規局部麻醉后,行橈動脈穿刺置管監測動脈血壓。置入常規麻醉藥物誘導插管,進行麻醉誘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027,規格:1 mL∶5 mg)0.03 mg/kg(最大劑量≤2.5 mg)、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1,規格:10 mL∶20 mg)0.3 mg/k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規格:1 mL∶50 μg)0.3~0.5 μg/kg(最大劑量≤90 μg)、羅庫溴銨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86,規格:5 mL∶50 mg)0.6~1 mg/kg(總量≤15 mL)。采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方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466,規格:5 g)行表面麻醉后,在可視鏡下進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參數設置如下:潮氣量8 mL/kg,通氣頻率12次/min,呼氣末正壓(PEEP) =0 cmH2O (1 cmH2O=0.098 kPa),維持呼吸末二氧化碳30~3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維持:采用靜息復合麻醉,吸入5%~8%的七氟烷(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規格:120 mL),同時給予氧氣,待患者意識消失后,可降低濃度維持麻醉(2%~3%);持續泵注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248,規格:20 mL∶200 mg)4~10 mg/(kg·h)(總量≤50 mL)、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規格:1 mg)0.1~0.2 μg/(kg·min)(最大劑量≤90 μ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規格:10 mg)0.1mg/(kg·h)(最大劑量≤20 mg)。
常規輸液組患者行常規輸液治療:依據總輸液量公式[液體總量=補償性擴容量(CVE)+術前累計缺失量+術中生理需要量+繼續損失量+第3間隙丟失量,晶體∶膠體=1∶1]進行補液,維持患者自身正常血壓水平的±25%、尿量≥0.5~1 mL/(kg·h)、血細胞比容(Hct)≥24%。
目標導向組患者行GDFT:橈動脈穿刺置管,連接患者監護儀(愛德華茲生命科學有限責任公司,國械注進20183070254,型號:HEMKITSGOX2),利用儀器中FloTrac/Vigileo系統監測患者體征,根據體征調整輸入液體種類(包括晶體、 膠體和血制品)和液體輸注速度,以維持患者每搏量變異度(SVV)≤13%、 尿量≥0.5~1 mL/(kg·h)、HCT≥24%為目標,晶膠比為1∶1。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膠體液用量、術中總輸液量、手術時間、尿量、失血量、蘇醒時間、手術時間。⑵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水平。于麻醉誘導前(T0)、硬腦膜切開時(T1)、硬腦膜切開后1 h(T2)、手術縫皮結束時(T3)、蘇醒拔管時(T4)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5 cm半徑)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乳酸濃度。于T1、 T4和術后3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15 cm半徑)離心8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評分。于術前、術后3 d、出院后1個月、 3個月,采用NIHS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受損情況與身體狀況評估進行評估,院外隨訪3個月,以門診、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滿分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目標導向組患者膠體液用量、術中總輸液量均少于常規輸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尿量、失血量、蘇醒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相關血檢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血清乳酸濃度、 NSE水平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血清乳酸濃度: F時間=15.963, P時間<0.05;F組間=129.340, P組間<0.05; F交互=34.021, P交互<0.05。血清NSE水平: F時間=35.047, P時間<0.05; F組間=305.307,P組間<0.05; F交互=127.528, P交互<0.05)。術后,兩組患者血清乳酸濃度、 NSE水平均呈上升趨勢,且目標導向組患者上升幅度均小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T1、 T2、 T3、 T4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T0,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1、 T2、 T3、 T4的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T4、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1,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4,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4、術后3 d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41.708, P時間<0.05; F組間=295.714, P組間<0.05; F交互=79.268, P交互<0.05)。術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NIHSS評分均低于術后3 d,出院后3個月NIHSS評分均低于出院后1個月,且目標導向組術后3 d、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GDFT作為加速康復外科(ERAS)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通過整合患者術前全身狀況和手術類別,采取合適的個性化補液方案,維持器官組織的循環灌注和供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預后[9]。國外一項研究
采用FloTrac/Vigileo系統用于指導術中液體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目標導向組患者膠體液用量、總輸液量均少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尿量、失血量、蘇醒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為,GDFT通過FloTrac/Vigileo系統,可實時監測心輸出量、中心靜脈壓等指標,及時調整輸入液體種類和液體輸注速度,能夠實時、準確地了解患者的循環狀態和容量需求,從而避免過量輸液,防止液體過多導致的腦組織水腫和腦部功能障礙。Weinberg等[11]研究結果顯示,使用FloTrac/Vigileo系統測量SVV,用來指導右肝切除手術患者的液體管理,能減少術中輸液量和住院時間,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腦腫瘤的生長不僅會對鄰近腦組織形成機械壓迫性或浸潤性損傷,還會引發腫瘤局部周圍組織一系列的炎癥反應,進而加重腦損傷。手術操作雖可去除病灶,減輕對腦組織的壓迫作用,但術前麻醉過程會對機體造成創傷,引起全身應激反應,進而對腦組織造成影響。術前、術后監測血清NSE水平可對機體腦功能進行初步評估,起到預測患者預后的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血清乳酸濃度、NSE水平均呈上升趨勢,且目標導向組患者上升幅度均小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T1、T2、T3、T4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T0,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1、T2、T3、T4的血清乳酸濃度均低于常規輸液組;兩組患者T4、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1,術后3 d血清NSE水平均高于T4,且目標導向組患者T4、術后3 d均低于常規輸液組。這提示手術會對腦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但采用FloTrac/Vigileo系統實時監測SVV,能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保證重要器官組織的灌注且不會加重腦水腫,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因應激、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的腦損傷,起到保護腦組織功能的作用,與李月等[13]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FloTrac/Vigileo系統可對患者術中體征進行動監測,預防圍手術期發生血容量不足或過量,有效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維持合適的腦灌注壓,使患者體液量更趨于平衡,從而改善腦微循環,減少腦組織功能受到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目標導向組術后3 d、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均低于常規輸液組。這提示手術治療后患者可恢復一定的神經功能,隨訪至出院后3個月發現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近正常水平,GDFT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神經功能受影響。分析原因為,術后3 d內,手術操作等原因導致的腦水腫現象仍未消除,患者神經功能尚未恢復。出院后1個月至3個月內,腫瘤組織切除術解除腫瘤對正常腦組織的壓迫及對腦功能的損傷,且此時因手術造成的腦組織創傷也完全愈合,患者的神經功能逐漸得到恢復,故NIHSS評分呈下降趨勢。并且FloTrac/Vigileo系統可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能更早地發現并處理可能導致神經功能惡化的因素(如低血壓、低氧血癥等),從而減少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損傷。
綜上所述,GDFT對行腦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進行術中液體管理,可維持腦灌注穩定,改善神經功能,具有較好的腦組織保護作用,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呂蔓蔓,楊輝,柴小青,等.目標導向液體治療下不同輸液方案對顱腦手術患者膠體滲透壓及預后的影響[J].臨床外科雜志, 2018, 26(1): 68-71.
鄭井慧,劉鐵軍,張樹波,等.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老年顱腦手術患者術后腦代謝和腦保護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8, 23(4): 349-353.
CALVO-VECINO J M, RIPOLLES-MELCHOR J, MYTHEN M G, et al. Effect of goal-directed haemodynamic therapy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ow-moderate risk surgical patients: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FEDORA trial)[J].Br J Anaesth, 2018, 120(4): 734-744.
袁柳青,梁偉東,李曉玲,等.基于每搏量變異的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腦膜瘤切除術血流動力學和S100β蛋白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 2020, 22(36): 3126-3129.
段紛雨,張小寶,趙志斌.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及其監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 2021, 50(6): 165-168.
張永紅,鄭茂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診治指南及專家共識[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16: 143-187.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上冊)[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792-793.
張磊,劉建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4, 30(1): 79.
王慧霞,廉歡.術中目標導向液體對腦腫瘤切除術后患者血液動力學指標及血清中S-100β濃度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 2021, 30(4): 406-408.
MUTOH T, ISHIKAWA T, NISHINO K,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flotrac uncalibr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system for perioperat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after subbara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 Anesth, 2009, 21(3): 218-225.
WEINBERG L, MACKLEY L, HO A, et al. Impact of a 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algorithm on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right hepatectomy: a single centre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C Anesthesiol, 2019, 19(1): 135.
王光明,成毅,梁巧玲,等.顱腦外傷患者UCH-L1和NSE含量及手術前后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 2019, 16(4): 1-6.
李月,鄭燎源.腦膠質瘤患者手術前后血清S100β、髓鞘堿性蛋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0, 17(6):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