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昏迷是指一種機體完全失去意識,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的嚴重的醫學狀態,需及時進行醫療診斷,以確定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促醒治療是中醫藥臨床治療“神昏”“昏厥”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幫助患者從睡眠或昏迷狀態中恢復神志。現對中醫藥促醒治療的背景與意義、昏迷的病因病機、中醫藥促醒治療的方法等方面進行綜述,總結中醫藥在促醒治療中的應用,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醫藥;促醒治療;昏迷
【中圖分類號】R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4.0014.05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4.005
神經生理學認為昏迷意味著大腦的覺醒機制受到嚴重損害,致使大腦皮質和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的功能產生障礙,易導致患者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傷,出現偏癱、失語、認知障礙等后遺癥。因此,應盡早干預,減輕患者腦部損傷的程度,降低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風險。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昏迷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臨床不僅借助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MRI、 CT等,能精準地判斷昏迷的病因和損傷部位,還可通過腦電圖(EEG)、誘發電位等神經電生理檢測手段,進一步評估患者大腦的功能狀態。在治療方面,除支持治療(如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穩定,控制感染等)外,中醫促醒治療作為一種補充和綜合治療手段,逐漸受到關注。中醫學中昏迷歸屬 “昏厥”“昏聵”“昏蒙”“神昏”等范疇,多由以下病因所致:情志過激,如大怒、大喜,導致氣血上沖或逆亂;或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失血過多等致使元氣大虧、氣隨血脫;或暑熱、痰濁等邪氣蒙蔽心竅等[1]。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中醫藥促醒治療的研究進展,現作如下綜述。
1 中醫藥促醒治療的背景與意義
《黃帝內經》中記載“暴露不知人”,是首次論及到神識障礙,為后世中醫藥促醒治療奠定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中首次提出“譫語”癥名,并給出治療昏迷、昏厥的方法和方劑,如使用四逆湯治療陽氣暴脫所致的昏迷患者;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也包含了應對突發昏迷的急救方法;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興起使得對熱閉心包導致的昏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如葉天士、吳鞠通等醫家提出“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理論,對溫熱病所致的神志昏迷采用清熱開竅、涼血解毒等治法,包括使用安宮牛黃丸等開竅劑進行治療[2]。中醫理論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神志與心、腦、肝、腎等臟腑及氣血、經絡密切相關,通過改善人體的氣血循環,可調整陰陽平衡,進而逐漸改善臟腑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醫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如經絡學說、氣血理論等,常采用多種治療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如針灸、中藥內服、推拿、穴位貼敷等,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從整體調理患者的身體狀態,以達到醒腦開竅的目的[3-4]。
2 昏迷的病因病機
發生嚴重昏迷時,人體處于意識障礙狀態,機體神經、血管、免疫等系統功能受損,易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增加致殘、致死的發生風險[5-6]。中醫辨證論治認為,昏厥有虛實之分:實證昏厥多因氣火上逆,或痰濁、暑邪阻閉氣機所致,表現為突然昏倒,牙關緊閉,面赤唇紫,呼吸急促等;虛證昏厥則多因元氣虛弱,血不上承引起,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如雨等。中醫藥促醒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脈象和舌象等進行綜合判斷,區分昏厥的虛實、寒熱等不同證型,針對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鄭國慶[7]研究結果表明,本病與中風、厥證等多種病證有一定聯系。《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指出人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需臟腑協調、氣血暢達、機竅通暢[8]。中醫學認為昏迷屬于心腦之證,心主神,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與其有關,而腦為清靈之竅,在受到痰、瘀、熱、毒等病因侵擾時會出現清竅阻閉、神明失守、竅肢失用等表現[9-10]。因此,昏迷的病因病機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⑴腑實痰熱中阻,氣血陰陽運行逆亂,腦神失養,肝氣上逆,閉阻清竅;⑵腦絡受阻,毒邪蓄積腦絡,上擾心腦,引起腦神失用;⑶大量出血、出汗導致血瘀竅閉,津液虧虛,腦海失養,則竅絡阻閉,神明失守;⑷多有濁痰,痰隨氣逆,或臟腑氣機閉塞,機體津液代謝失常,生濁痰,則蒙蔽腦竅[11]。
3 中醫藥的促醒治療
痰、熱、瘀等病理因素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患者清竅失養,出現神志不清。醒腦開竅法旨在直接刺激神志、恢復神志,適用于昏迷程度較深、神志不清的情況;化痰開竅法針對痰濁阻竅的病因,通過祛痰化濁,清竅開通;活血祛瘀法用于消除瘀血阻滯,恢復氣血的通暢,從而改善患者神志狀態。在治療手段上,內服藥物能夠從內部調理身體的機能,單味藥物如麝香、冰片等具有較強的開竅醒神作用,復方則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12];針灸、艾灸、推拿、藥熨等體外治療手段則從外部刺激經絡穴位,調節氣血運行,起到直接或輔助促醒作用[13]。
3.1 中藥促醒治療
3.1.1 通竅活血藥
通竅活血藥可幫助患者清除體內淤積的濕氣、瘀血,通過調節氣血運行的通路和機制,改善氣血的運行,達到促醒的效果。通竅活血藥也可改善各部位的血液供應和營養輸送,藥物中的活血成分可促進血液的循環,加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張淑芹等[14]研究選取104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治療(體質調理、對癥康復療法、感官刺激),治療組患者接受通竅活血湯聯合醒神開竅針,1次/d、5次/周。結果表明醒神開竅針聯合通竅活血湯可通過有效提高腦血流量、降低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提高腦神經電活動,改善重度顱腦損傷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進而幫助患者促醒。通竅活血湯組方為參皮、白芍、川芎、當歸、冰片、茯苓、麝香,方中參皮具有開竅醒腦、清熱解毒之功效;白芍具有安神定志、補血止血之功效;川芎具備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等功效;當歸在調經活血、補血養血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冰片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中藥藥材,具備醒腦開竅、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舒筋活絡之功效;茯苓具備安神定志、利水滲濕之功能;麝香具備舒筋活血、溫通絡脈、宣通心腦等多種功效。以上藥物合用可快速緩解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提升腦氧供應量,改善腦細胞的代謝功能,有利于昏迷患者神經功能快速恢復,起到激活腦神經功能的效果,還可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刺激,利于受損神經功能的快速恢復,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復神志[15]。各種藥材通過合理的配伍,起到協同作用,以此達到促醒治療的效果[16]。
3.1.2 活血化瘀藥
現代藥理學理論認為,活血化瘀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液流動速度,改善微循環,從而有效緩解局部瘀滯、疼痛等癥狀,還可調節血液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減少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活血化瘀藥還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等多種作用,能夠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炎癥反應,促進細胞修復和再生[17]。莫賢倫等[18]針對臨床常見促醒藥物進行分析,中藥包括活血化瘀、化痰、息風止痙等類藥物,并指出活血化瘀藥組方中常見藥材包括川芎、丹參、紅花、赤芍、桃仁等。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川芎、丹參合用有利于改善腦血管功能,緩解腦部供氧供血的情況,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加快腦細胞新陳代謝[19];紅花多糖是菊科植物紅花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抗氧化、抗凝血等藥理活性[20];赤芍中的赤芍總苷,有利于舒張主動脈內皮,進而對腦部壓力進行減負[21];桃仁可恢復腦部微循環,快速改善腦缺氧狀態[22]。因此,活血化瘀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有助于恢復受損腦組織的功能,從而對昏迷患者的意識恢復產生積極影響[23]。
3.1.3 化痰開竅藥
化痰開竅藥具有化痰、開竅、祛痰、清熱等功效,通過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清除痰濁邪氣,激發體內的陽氣;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達到醒神開竅的作用。萬小雪[24]研究選取42例腦梗死植物狀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接受三維五感促醒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化痰通竅方治療。結果表明化痰通竅方聯合三維五感促醒法治療痰瘀互結型腦梗死植物狀態的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恢復患者意識,促進其恢復。化痰通竅方組成為半夏、茯苓、天麻、合歡皮、白芍、川芎、柴胡、茯苓:半夏可起到舒緩呼吸系統,促使痰液排出的作用[25];茯苓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三萜類和多糖類化合物,有利于將患者機體內水分排出[26];天麻可舒緩患者神經系統的緊張程度,也可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進而幫助昏迷患者逐漸恢復意識[27];合歡皮可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進行合理的調節,進而緩解昏迷癥狀[28];白芍對血液循環及疼痛改善具有促進作用[29];柴胡可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有助于減少昏迷患者醒后躁動[30]。諸藥合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提高腦部氧氣供應量,有利于昏迷患者腦組織的快速恢復和修復,同時還能排除昏迷患者體內毒素,有助于患者意識的逐漸恢復,改善患者預后。
3.2 針灸促醒治療
3.2.1 醒腦開竅法
傳統針灸通過在特定穴位施行針刺刺激,推動經絡氣血運行,以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治療的原理可從神經調控的角度分析,施行針灸時針刺刺激穴位,通過神經傳導作用,刺激身體內部的神經元,從而調動機體的神經系統,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神經興奮性,可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31]。針灸治療還可通過刺激穴位,保持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平衡,調節體液的分泌和循環,改善機體內環境,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32]。常用促醒穴位包括人中、合谷、中沖和百會穴位:人中穴位于人體上唇中央,對其進行針刺可對腦神經進行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于患者意識的恢復,且針刺該穴位還可改善患者身體免疫力[33];合谷穴是位于人體手背的一個穴位,針刺該穴位可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有利于加快昏迷患者恢復進程[34];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針刺該穴位利于對腦部的血液循環進行改善,也可提高腦細胞的供氧量[35]。中沖穴位于中指指端正中,通過針刺該穴位可對昏迷患者的缺血情況進行改善,從而達到促醒的效果。
3.2.2 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是利用電流刺激穴位,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氣血是維持身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中醫藥促醒治療通過調理氣血運行,促進經絡暢通,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電針療法通過刺激穴位,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調節身體的生理功能。電針刺激患者產生鎮痛、抗炎、抗痙等作用,同時還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通過電流刺激進而達到促醒治療效果[36]。臨床常電刺激百會穴、風池穴,起到開竅醒神、疏通腦絡、消散風邪、疏通氣血的功能。葉記鋅等[37]選取30例顱腦創傷后患者,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促醒治療,正中神經針灸電刺激(簡稱電針)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電針治療,正中神經經皮電刺激(MNS)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MNS治療。研究結果表明,正中神經針灸電刺激對顱腦損傷昏迷患者具有積極的促醒作用,且對意識水平改善情況優于正中神經經皮電刺激。分析原因為,電針治療電流刺激可有效激活腦部神經元的活動,也可提高腦血流量,對腦供血不足情況進行改善。同時刺激患者的神經系統,有利于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提升大腦對外界各種刺激的敏感性和反應,加快昏迷患者的恢復進程[38]。因此,電針療法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可激活大腦的神經通路,調節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血氧供應,其有助于受損腦細胞的修復和功能恢復,加速患者蘇醒過程,以達到促醒效果。
3.3 推拿促醒治療
推拿是一種中醫特色的療法,通過對人體穴位和經絡進行按摩,從而調節血液循環,起到促醒的作用。推拿是指通過推、拉、拿、揉、點、擊等多種手法,根據患者情況采用不同手法、力道的組合,對其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治療。推法是用手心對腧穴進行推拿,有利于血液的流通,使氣血暢通;揉法是用手、指、掌對腧穴進行轉動、揉捏,幫助排除瘀血、暢通經脈;捏法是用指捏穴,通過刺激腧穴來提高療效;拍、擊法是在腧穴上輕輕拍打,以刺激腧穴,幫助提高神經的傳輸速率,加快全身的能量流通,進而調整體內的血液循環,緩解緊繃的肌肉,疏通瘀堵的經脈。促醒治療時,常用推拿腧穴為風府穴、百會穴、承泣穴、涌泉等。風府位于人的頭部,是治療昏迷及無知覺狀態的重要腧穴;百會穴位于頭頂中央,可提高腦部的機能以提高靈敏度;承泣穴位于眼球下方,有疏風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涌泉位于人體足部,是人體所有經脈的起始之地,通過推拿可使血液循環順暢,從而改善患者全身血流循環[39]。
3.4 穴位貼敷促醒治療
中醫穴位貼敷法可刺激穴位周圍的神經末梢,通過神經傳導作用,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調控身體內部的生理活動。穴位貼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氧氣和營養供應,加快組織的新陳代謝,有助于消除炎癥、消腫止痛。此外,穴位貼敷還可通過經絡系統,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促進體內的氣血暢通。在穴位貼敷促醒治療過程中,常選取百會穴、風府穴、巨闕穴等,百會位于頭頂正中,為促醒治療的重要腧穴,對其進行貼敷可提高腦部的活性;風府穴位于頭部兩側,貼敷穴位可使大腦血液流通順暢,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巨闕穴位于胸腹交接處的凹陷處,具有改善血液循環,加快供氧的功效[40]。穴位貼敷治療時,應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選用適當的貼敷方法,在適當的位置使用一些溫敷的藥物或熱敷貼敷在穴位上,貼敷期間同時對敷料處進行柔和的推拿,以利于藥物的滲入,對腧穴進行刺激,進而起到促醒作用。
4 結語
中醫藥在昏迷促醒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方法,中醫學認為昏迷的發生多與邪氣閉阻、氣血逆亂、神明失用等有關,并通過辨證論治,運用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穴位貼敷等多種手段,在改善昏迷患者病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藥治療方面,根據昏迷的病因病機,采用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等治法,運用合理組方,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平衡,達到醒神開竅的作用;針灸則通過刺激穴位,推動經絡氣血運行;推拿則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穴位貼敷巧妙地融合了方藥、腧穴、推拿,可進一步提高促醒效果。未來,中醫藥促醒治療有望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⑴深入研究作用機制: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神經影像學、分子生物學等,深入探究中醫藥促醒的作用靶點和信號通路,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⑵優化治療方案:通過大數據分析和臨床研究,優化中醫藥促醒的治療方案,包括中藥方劑的配伍、針灸穴位的選擇和刺激方式等,提高治療效果。⑶中西醫結合:加強與現代醫學的融合,結合西醫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形成更加綜合、個性化的促醒治療體系。⑷創新研究方法:開展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遵循國際標準,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⑸藥物研發:基于中藥有效成分,研發新型的促醒藥物,提高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周丹,蔣健,趙文芳.腦、腦病與郁證的關系[J].世界中醫藥, 2021, 16(8): 1258-1263.
余柳燕,雷娜,郭沛鑫,等.中醫藥促醒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2, 31(22): 69-72.
胡恕艷,甘業靜,黃華苓,等.中藥點舌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中臟腑患者意識障礙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 2021, 13(33): 63-65.
張新普,邸富榮,趙奕,等.通腦調神針刺法聯合序貫情景促醒對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 2021, 40(10): 1172-1176.
崔國勝,郝有志,馬占峰,等.手厥陰經電刺激聯合高壓氧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世界中醫藥, 2020, 15(19): 2968-2972.
陳之興,彭永,劉新春,等.電針輔助治療對顱腦外傷昏迷患者促醒作用隨機對照實驗的Meta分析和系統評價[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21, 33(2): 289-295.
鄭國慶.腦主神明與意識障礙促醒[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2023, 37(S1): 76.
孫成力,張超,高建東,等.中醫古代心肺腦復蘇術的特色解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0, 26(10): 1503-1504, 1541.
王月華,王維峰,薛聆,等.王維峰主任醫師“心腦從神”學術觀點發微[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 16(5): 861-867.
張陸娥,劉紅權.通竅法論治腦病[J].河南中醫, 2021, 41(5): 676-678.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7: 221.
胡逸君,張倫忠,周虹,等.麝香四黃湯聯合正中神經電刺激促醒痰熱血瘀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 2022, 50(11): 73-77.
張勇,吳曉,顧應江,等.針刺對重型顱腦損傷昏迷促醒作用的系統評價[J/CD].中華針灸電子雜志, 2019, 8(4): 160-164.
張淑芹,李彥杰,秦合偉,等.醒神開竅針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重度顱腦損傷后昏迷[J].中醫學報, 2023, 38(1): 175-180.
劉小路,高婷婷,張克冉,等.通竅活血湯聯合高壓氧治療瘀血阻竅型腦外傷后綜合征[J].光明中醫, 2024, 39(11): 2250-2252.
尹鵬林,姜萌萌,朱亞萍,等.中藥促治療性血管新生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21, 28(12): 134-139.
雷蕾,李小陽,劉駿,等.化學功效組學:中藥現代研究的新方向:以止血藥和活血化瘀藥核心成分群研究為例[J].中國中藥雜志, 2022, 47(24): 6803-6809.
莫賢倫,魏風,胡北泉,等.腦損傷昏迷患者促醒治療的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 2019, 57(29): 165-168.
劉明月,楊玉梅,鄭延澤.川芎-丹參藥對主要藥理成分的網絡藥理學和指紋圖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3, 27(15): 98-103.
業康,朱韻辰,蔡犇,等.紅花多糖藥理學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 2021, 27(8): 115-119.
趙雪瑩,何世宇.赤芍總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4, 26(7): 4-9.
許海燕,王珊,彭修娟,等.龍生蛭膠囊中“桃仁-紅花-川芎”藥組治療腦卒中網絡藥理學研究[J].中國藥業, 2022, 31(3): 36-41.
劉磊,閆東升.針藥并用對顱腦損傷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研究[J].中醫研究, 2019, 32(5): 21-23.
萬小雪,賈建真,李紅妮,等.化痰通竅方聯合三維五感促醒法治療痰瘀互結型腦梗死植物狀態患者的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1): 120-121.
石琨群,熊玥,錢香,等.基于UPLC-Q-TOF-MS/MS和網絡藥理學的半夏炮制前后差異性物質基礎及功效分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4, 40(2): 45-58.
鄧桃妹,彭代銀,俞年軍,等.茯苓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及質量標志物的預測分析[J].中草藥, 2020, 51(10): 2703-2717.
那麗莎,栗昭生,鄭帥,等.淺析天麻的鑒定、藥理學作用及臨床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20): 129-130.
楊磊,李棣華.合歡皮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及毒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9, 25(6): 1061-1064.
崔紅倩,遲宇昊,申遠.白芍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新鄉醫學院學報, 2024, 41(3): 291-297.
王海強,周千瑤,李冰琪,等.柴胡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藥, 2024, 44(1): 96-100.
姚路路,杜鑫,付淵博,等.針灸調控神經可塑性作用機制初探[J].針灸臨床雜志,2022,38(10):1-5.
楊馥銘,徐枝芳,郭義.針灸的免疫調節機制在中醫經絡研究中的前景和意義[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1, 36(6): 3434-3437.
李泓濤,李晶,葉旸真,等.近十年人中穴(GV26)臨床應用概述[J].遼寧中醫雜志, 2023, 50(11): 238-241.
李曉陵,孫旭晨,張秦宏,等.生理及病理狀態下針刺合谷穴的BOLD-fMRI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23, 21(3): 327-330.
張金來.百會穴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民間療法, 2022, 30(13): 95-98.
趙東毅,王超萬,劉定林.電針對腦出血患者相關臨床指標的作用分析[J].中國中醫急癥, 2024, 33(6): 1038-1040.
葉記鋅,汪慶華,柯曉毅,等.正中神經針灸電刺激與正中神經經皮電刺激促醒療效對比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 2023, 19(12): 111-115.
沈錄峰,孫艷群,黃小蓉,等.持續太沖穴電刺激治療昏迷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3, 21(16): 95-97.
鐘慧,許立國,黃根勝,等.中風后意識障礙的中醫康復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 2021, 13(20): 126-129.
徐秀敏,劉雙鳳,王水,等.中醫特色促醒療法與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開顱術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新中醫, 2018, 50(1): 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