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然界中,人一旦生病,會找醫生來診治,但如果魚生病了該怎么辦?是不是也有醫生給魚治病呢?在山西省運城市,韓荔就是一位專治魚病的“魚大夫”,多年來,他的腳步踏遍祖國大江南北,為數百位養魚專業戶治療魚病、普及防治知識、挽救財產損失、助力鄉村振興,成為漁民們發家致富的引路人。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一心為民的“魚大夫”,聽聽他的“從醫之道”。
韓荔出生于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在黃河岸邊長大的他自小與魚為伴,對魚和漁民有著天然的親切感。長大后,在其舅舅、全國著名漁業專家屈新家的熏陶下從事魚病防治工作,成為山西黃河魚病研究所的一名技術人員。
水產動物養殖病害防治的“魚大夫”,聽起來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每天與純樸的養殖朋友打交道,把成功的養殖經驗和技術傳遞給每一位養殖朋友,收獲尊重和認可。可作為一名肩負著發展水產養殖事業使命的“魚大夫”,其背后的艱辛與付出卻鮮為人知。
采訪韓荔時正值炎炎夏日,這是養殖行業所有技術員最忙碌的季節,因為夏季高溫是水產動物最容易缺氧的時候。很多技術員24小時開機待命,甚至整晚都在幫助養殖戶巡塘,做好防缺氧工作。“引起高溫缺氧的因素有很多,我們歸納為‘五高兩低一害’,具體指的是PH、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水溫水化指標數值偏高,氣壓和溶氧低以及藥害。目前也是藍藻爆發的高峰期,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建議養殖朋友高溫期間慎重殺藍藻,因為殺藍藻之后帶來的危害并非人為所能控制,所有藥物只能減緩,當出現水產動物環境性缺氧和生理性缺氧時,很容易出現爆塘,造成重大損失。”韓荔介紹道。
由于技術過硬,韓荔成為行業內的“香餑餑”,不僅運城當地的養殖戶找他治療魚病,就連云南、四川、陜西等地的養殖戶也慕名請他前往。2023年的一個深夜,韓荔接到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白馬鎮一位叫潘濤的養殖戶打來電話,說自己的魚塘出現浮頭的情況,此時的韓荔正好在四川出差,便連夜驅車前往。韓荔清楚地知道:一旦魚塘出現缺氧浮頭的情況,嚴重時會造成全軍覆沒,會對養殖戶造成重大損失。韓荔初步判斷要么是輪蟲過多,要么是化學指標超標導致中毒。為了有個準確的結論,他連夜趕到現場,經過緊急處理,成功幫助潘濤挽救了一塘魚。
從小接觸漁戶的韓荔深知百姓疾苦,因此無論白天黑夜或者路途遠近,只要是養殖戶打來緊急電話,韓荔從未拒絕。他說:“一般找我的漁戶都是遇到比較嚴重的問題自己無法處理,我必須盡快趕到現場,查明原因,才能準確治療。如果僅聽養魚人口述便隨意用藥就如同‘隔空號脈’一樣,達不到治療效果。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一線服務人員,能用自己所學幫助漁戶解決問題,挽救他們的損失,我打心底里高興。”
當記者問到韓荔治療魚病有何“獨門秘籍”時,他靦腆一笑,說道:“沒啥秘密,首先我有兩位好老師。從屈新家老師那里我學會了‘一滴水診斷魚病技術’,即取池塘一滴水,通過顯微鏡觀察魚塘生物含量,有害或者有益藻類。通過檢查魚鰓或者體表粘液檢查有無寄生蟲,比如車輪蟲、斜管蟲、杯體蟲、小瓜蟲、指環蟲等,然后對癥下藥。再加上四川農業大學汪開毓教授平時的指導,使我受益匪淺。”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除了名師指導,韓荔也從未間斷自學,專班進修、同行交流、讀書上網都是他積累知識的途徑。“任何行業,理論是一方面,實踐經驗是另一方面,缺一不可。”韓荔說,“多年的從業經歷我發現了一套‘三階段’治療規律,主要包括‘治未病’‘已病可治’和‘末病無救’,平時與養殖戶交流時,我會將這套規律教授給他們,使其明白‘防重于治’的道理。”
在韓荔言傳身教下,其子韓方舟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四川成都郫都區水產學校,畢業后準備“子承父業”,對于兒子的決定,韓荔非常支持,并逐漸將業務重心放在四川、云南等地。“做這個決定,一方面是為了離孩子近一些,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區養殖業發達,更利于大展拳腳。”韓荔笑道。
隨著工作重心的南移,韓荔的業務也由單一的治療魚病拓展到魚苗培養、后期技術服務等方面。在采訪過程中,由韓荔負責挑選培育、檢測合格的一批黃顙魚苗正從四川啟程運往云南,交付客戶。像這樣的養殖客戶,在臨滄、西雙版納等地還有很多,因為韓荔的技術素養和人品值得信賴,才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與他合作。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正是因為有成千上萬像韓荔這樣的一線技術人員兢兢業業服務于養殖行業,解決著“大食物觀”的問題,才使得這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國家倉廩實、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