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時政資源;《政治與法治》教學;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高中政治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時事政治教育相互補充[2],可見將時政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是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應有之義。《政治與法治》教材聚焦我國政治生活,黨和國家會議的召開傳達著新的方針政策,這些與時俱進的內容都需要學生認真學習。因此,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與時代同頻共振,積極探索時政資源融入《政治與法治》教學的實踐路徑,引導學生分析時政熱點,領悟其中蘊含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對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最終培養學生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本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探討時政資源融入《政治與法治》教學的實踐路徑。
鼓勵學生主動搜集時政資源。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鼓勵他們積極關注社會熱點,主動搜集時政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時政信息,如圖書館查閱各類專業期刊和報紙、收聽學校廣播獲取時事新聞,以及整理歸納新聞上的時政信息。主動收集時政資源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時事洞察力,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為了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素材進行分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時政信息收集小組,定期搜集整理相關信息,并定期向全班同學分享。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解析政治現象,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開展多樣化的時政播報形式。為提升課前時政播報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師生可共同探索多樣化的播報形式。如采用情景模擬、訪談對話、微視頻制作等形式,增強時政播報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情景模擬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時政事件,如模擬人大代表會議、政治協商等情景,讓學生親身體驗政治參與的過程,增強對政治制度的理解。課前時政播報也可邀請專家、學者或親歷者進行播客訪談,分享獨到的見解和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對時政的興趣。微視頻制作則能利用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直觀形象地呈現時政信息,拉近學生與時政熱點的距離。通過多樣化的時政播報形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思政課學習熱情,還能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師生及時反饋播報效果。時政播報活動結束后,師生應及時反饋播報效果,這至關重要。師生根據學生課堂時政播報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綜合反饋。在內容方面,教師考評學生對時政信息的理解深度、分析透徹度和觀點的獨創性,例如學生是否準確把握了時政事件的背景、意義和影響,能否提出有見地的觀點和看法,以及能否運用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分析。在形式方面,師生可以考評學生的播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和儀表儀態等方面。師生共同參與時政播報反饋,可以強化學生的政治敏感度,識別他們在特定領域的發展潛能,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依據。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時政播報的技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深遠的影響。
用時政熱點話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教師通過精心篩選的實時案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巧妙地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后續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構建高效、富有活力的課堂環境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在講解《法治國家》這一課題時,教師可引入河北邯鄲13歲初中生遇害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量刑”。緊接著,播放央視網再評校園霸凌的視頻為課堂增添深度,突顯良法之治的重要性,通過該圖片和視頻引出這節課的內容——法治國家。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促進了他們對法治國家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整體學習效率。
以時政案例分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與高中政治其他3個必修模塊相比,《政治與法治》模塊,具有政治性強、時代性強的特點,同時知識離學生生活較為遙遠。如果高中政治教師只進行理論講授,難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學效果。為了提升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成效,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當前的時政資源,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時政案例,構建問題情景,逐個擊破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講到《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時,教師可以播放基層自治的“余村樣本”視頻,讓學生以余村村民是如何實現自治作為討論點,設計角色扮演環節,讓學生分別扮演村民、村主任、村支書等角色,讓學生在體驗和模擬中把握群眾參與民主決策、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生動實踐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這些方式對于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有什么意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有效地將政治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深化理解知識,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依據時政熱點拓展新課,延伸課堂。高中思政課理論性強,教材內容和素材存在一定滯后性[3],通過時政熱點驅動課堂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師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實現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擴展。教師可以利用時政事件的后續發展,引導學生進行追蹤式學習,探討事件背后的深層次理論,增強課程的動態性和連續性。以《法治政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討甘肅天水政府如何將當地麻辣燙從網紅變成“長紅”,探討在流量加持和聚光燈背景下,政府在行政管理、法規執行以及公眾信任等方面可能面臨的挑戰。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性建議,拓展建設法治政府的舉措。高中政治教師運用政治熱點來拓展新課,不僅使時政資源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發揮出建設性的作用,也使政治課堂成為學生了解國家大事、厚植愛國情懷、增強實踐能力的沃土。
以時政熱點為背景編制習題。將時政熱點融入課后習題中,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結合實踐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熱情,也為教師的教學優化與反思提供了寶貴素材。通過編制以時政為情境的習題,鼓勵學生運用政治理論來解讀和獲取信息,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時政敏感度和認知深度。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選擇或創設習題時,應考慮其與當下時政熱點的契合度,利用時政議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知識的實際應用。同時,教師在命題過程中,應聚焦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強調基于生活情境的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時政習題不僅作為知識載體,更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工具。
召開時政主題班會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與時政熱點結合,開展時政主題班會,促使學生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洞察政治動態,在鮮活的社會情境中感知和認識政治現象,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例如,在學習《法治社會》這一節內容后,高中政治教師可以借助河北邯鄲13歲初中生遇害的案例,召開以“解決校園霸凌要靠法律實招”為主題的班會,共同探討作為未成年人如何應對校園霸凌,健康成長。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時政事件出發,分析校園欺凌事件的法律責任、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和應對措施。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現實情境中應用政治課堂所學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正確的價值,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合教材撰寫時政小論文。時政小論文寫作應圍繞教材進行,例如,在完成《政治與法治》各章節的學習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挖掘教材核心內容與時政熱點的契合點,鼓勵他們從個人興趣出發,對社會時政熱點進行深度剖析,形成階段性的時政小論文。通過這一過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得以強化,促使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明確立場和有效的分析方法去審視和解析現實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時政小論文不僅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方式,更是學生深化理解、拓寬視野和提升研究素養的有效途徑,它與教材的結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閉環,推動了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究問題的轉變。
綜上所述,時政資源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寶貴資源,因其動態性和現實關聯性,將其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應深入理解和運用時政資源,將其有機融入《政治與法治》教學全過程,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的銜接,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1).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3]李超民,譚拼.高中思政課教學應充分應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資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5):59-62.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