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這里的“可及性”是不被法律禁止的合理目標可以順暢地達到,人們心中普遍形成這種預期。人是有預期性的“動物”,“可及性”是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基礎,也是人們信心的來源。“可及性”與改革有著深刻而豐富的聯系,可以成為檢驗改革成效、衡量改革目標、促進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要突出改革重點、找準改革的關鍵,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可及性”預期,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改革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改革發展各項事業的高度重視。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對推進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繁榮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形勢下,國際國內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和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的現實情勢,要求我們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總目標指引下,強化“可及性”預期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強化“可及性”是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關鍵之一,能夠打通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投身改革發展事業、激發改革創新主體活力的難點和堵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
囿于物理障礙、制度誤解、思維固化等方面的因素制約,當前社會的“可及性”預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仍停駐于較低水平,與“應然”狀態存在差距。地方保護與分割市場等現象仍然存在,遇到困難先想繞開而非解決,設計制度、執行制度時傾向于保守。不少公共空間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動輒以“安全”為由“一封了之”,拒絕或設置重重障礙來規避社會公眾進入和使用。這都制約著經濟循環、阻滯商品要素資源暢通,減損市場經濟發展與營商環境建設的“可及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不完全等同于安全,安全主要指一種狀態,而安全感是一種感覺和習慣,既來自實際的治安方面的安全,亦來源于權利保護方面的長期到位和真實充分,進而產生的一種安全預期。當前一些領域和地方還存在著漠視權利甚至侵害權利的現狀,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保障力度不夠,致使相應的安全感缺乏;二是“責任過重”。有的個人與單位不能全面準確理解責任制,設計和執行的責任機制過重,致使追責、問責泛化,挫傷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銳意進取的活力,也是致使“可及性”弱化的一個重要原由;三是認知存在偏差。一些地方、行業的管理者未能意識到秩序與活力的辯證關系,認為“封閉”一定能帶來安全、省事,對不少公共資源采取關閉或設置障礙的方式阻止群眾共享使用,減少了公共資源的普惠性和社會事業的公益性;四是歷史慣性。從社會轉型期的宏觀層面來看,傳統社會邁向分工合作、開放包容的工商社會,社會心態的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五是利益固化和經濟藩籬的結成。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后的藩籬顯現,對以改革釋放創新動力、增強社會活力造成了阻礙。
“變則通,通則久”。改革開放40余年的探索發展歷程證明,成熟的市場經濟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形態,各個要素在市場中能夠自由地流動,發展成果互惠共享。改革,正是為打破各種不便于資源要素流動的約束,增強各要素自由流動的“可及性”。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能夠在觀念層面引導社會形成開放包容的氛圍,在制度層面規范權力與權力的關系,在思維層面減少思維封閉和思維固化,系統規范、持久有效地強化人民群眾的“可及性”預期。在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實踐中,強化“可及性”預期可以從物理障礙、制度層面、思維層面著手。

引導社會強化開放包容的觀念,減少各類封閉、隔絕的物理障礙。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不斷提升,打破各種封閉和隔絕的物理阻礙正在成為人民群眾的新要求。例如,不少群眾反映,一些場所實行多重安檢或濫用預約,效率極低、成本極高、體驗極差。有的個人或單位擔心取消預約或減少安檢會造成不安全、不穩定,但實質上,發展與安全應相互平衡,人類進入“風險社會”后,不確定性就大幅度提高?!帮L險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安全,即便不參與社會活動,仍然是有風險的。解決安全問題,“堵在入口”是個社會成本較高而社會效率較低的辦法,更不是繁榮市場的有效辦法?,F今,不少公園原有的大門和圍墻已經打開,一些政府機關大院允許人們夜間停車,這都是滿足人民群眾期待和預期的舉措。“及”意味著可以順暢地到達,這就要求能減少的“柵欄”應減少,能拆除的“墻”應拆除,社會發展總要從“管制監督”過渡為“自律監督”,長期處于“被管著”的人難有社會責任感和創造性。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堵點少一些,物理阻隔少一些,有助于人們打開心門,活得更加舒心安心,也有助于形成有利于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防止制度“朝令夕改”和“臨時設卡”。好的制度體系能夠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發展并享受發展成果,對參與社會建設具有穩定的預期,這也是良法善治的價值追求。“可及性”的預期主要來自制度體系的穩定性,政府的“政策之手”不能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臨時變卦,而要提前規劃好并清除相應的體制機制障礙。當前廣泛推行的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把許多事項的事前監督逐步轉化為事中事后監督,是收獲較高社會滿意度的做法。但一些地方以各種理由臨時設卡的做法并不鮮見,例如今年初有的種植戶反映村干部在村民已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的情況下,又以環境保護為由要求村民額外交錢才能種地生產。這類缺乏延續性、規范性的政策手段無異于“涸澤而漁”,不利于經濟社會的長久穩定和繁榮發展。制度體系的延續性能夠增強人民群眾以及市場主體對社會發展的“可及性”預期,鼓勵和保障人民群眾既能勇于在既定道路前行,也能不斷探索新路,實現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
有些地方在設計和執行制度時只考量安全一種價值選項,沒有綜合考量其他價值,最終的結果變成了“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不用干”。這是對責任機制的錯誤理解,“從嚴”不是不要活力,不是要管得死死的,也不是阻礙人們干事創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茖W的制度設計,就在于把握秩序與活力、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綜合衡量各種價值。
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規則思維推進工作,突破思維封閉和思維固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社會的發展轉型顯然也會產生一些不穩定因素。但“不穩定”也往往蘊含著促進社會發展的創新因子,對于許多新生事物不能采取一封了之、一禁了之的習慣性做法。由封禁帶來的安全與秩序其實相當有限,“封禁則安全”實際上是一個錯覺。例如,歷史上深宮大院層層封閉、規矩繁苛,但密室政治和宮廷斗爭往往更為陰暗和激烈。思維封閉與思維固化,于己會導致自我受限、不敢創新;于人則會導致處處設限、不能創新,進而導致資源無法自由流動和互惠共享、產生“稀缺”,甚至“有意創造稀缺”。稀缺和匱乏會極大地損害人的安全感,導致人在封閉的環境中更容易偏激、不夠包容??傆[歷史,人心的封閉、宮廷的封閉、國門的封閉,并沒有帶來安全,甚至還阻礙了“睜眼看世界”的機會和路徑。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是14億人口大國的內生動力,是經濟持久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和制度支撐,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關鍵。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中,要繼續強化人民群眾的“可及性”預期,不斷增強和保障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活力,讓人民群眾對改革成效可感、可觸、可期,從而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矅倚姓W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