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識延川,是在5月,打開車窗,撲鼻而來的是槐花香。再識延川,是在6月,一幅幅生動、活潑的藝術品呈現眼前。
延川,這片被晉陜大峽谷環抱的黃土地,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還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其中延川布堆花與延川剪紙尤為璀璨奪目,它們如同黃土高原上的兩朵奇葩,綻放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延川人用一把飛剪,剪出了生活、剪出了希望。
延川布堆花|針線間的溫情與智慧
延川布堆花,又稱撥花、撂花、布貼畫,是流傳在延川縣民間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
延川布堆花,這一源自民間生活的藝術形式,最初是婦女為了美化衣物補丁而創造的。其制作材料主要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等顏色。
隨著歲月的流轉,布堆花逐漸超越了實用的范疇,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據了解,布堆花作品大多以傳統文化、民間傳說為題材,如麒麟送子、門神、龍王爺等,其造型古樸、風格粗獷、寓意深遠,色彩鮮艷明快、對比強烈,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制作時,以棉布層層堆貼、拼接、縫合為主要技法,同時輔以刺繡等裝飾手法,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立體感和浮雕效果。
延川布堆花不僅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還是延川縣乃至陜西省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延川布堆花入選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延川特有的民間藝術瑰寶。
延川剪紙|刀鋒下的細膩與靈動
與布堆花相輔相成的延川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延川民間藝術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延川縣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剪紙藝術興起更早,已有數千年歷史。延川剪紙的起源與當地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有關,亦多用于民間的祭祀活動。盡管延川剪紙起源較早,但長期以來未受重視,直至1985年才逐漸發展興盛,20世紀90年代邁入成熟期。
延川剪紙以婦女為創作主體,多反映紛繁多趣的風俗民情和家庭生活。當地民間諺語云:“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剪紙的表現手法分為寫意和寫實。寫意作品出自性格開朗、大膽潑辣、做事利索的婦女之手;寫實作品則出自性格內向、謹慎細心的婦女之手。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鳥、牛、雞、豬等各種動物,以及寓意吉祥如意、連年有余等內容的民俗風情、故事傳說等。其表現形式多樣,有的精巧灑脫,有的明朗簡練,有的夸張多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延川剪紙逐漸走出陜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它不僅成了延川縣的文化名片和特色旅游產品,還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在延川這片充滿藝術氣息的土地上,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從未停歇。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延川剪紙、延川布堆花創作者和作品。如以高鳳蓮為代表的老一代創作者,以及以劉潔瓊等為代表的中青年創作者。
劉潔瓊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柔的、謙遜的,作為延川剪紙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她自幼受母親高鳳蓮剪紙藝術的熏陶,酷愛傳統文化。“最美匠心之鑰”“最美奮斗者”“三秦文化優秀女性”“三秦巧娘”“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陜西好人(助人為樂)”……一項項榮譽的取得,是她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她不僅繼承了老一輩的精湛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更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劉潔瓊的剪紙作品既有傳統特色內涵,又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她的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造型簡練淳樸、粗獷渾厚,不僅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還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和個人情感表達,展現了延川剪紙藝術的無限魅力。
2021年,劉潔瓊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節目《大手牽小手——帶你走進美術館新年展》。在節目中,她為孩子們生動、形象地解析剪紙寓意,邊唱民歌邊教孩子們剪紙,激發了孩子們對剪紙的濃厚興趣,她的親切與幽默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藝術的延續離不開傳承,以劉潔瓊為代表的傳承人,賡續傳遞,繼往開來,用智慧和創造力展示延川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