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出租車乘AI之勢,正呈現爆發之勢。國家剛剛推出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試點,武漢就率先搶跑,顯現出奇效。蘿卜快跑在武漢單日單車峰值超20單,這一水平已與出租車司機平均日訂單量相近。然而,這對出租車司機的飯碗帶來了沖擊。蘿卜快跑們或者說是AI的技術創新者們,是否可以在增加就業的技術與減少就業的技術之間尋求某種平衡,先立后破?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使科技創新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無人駕駛出租車順應了這一趨勢,替代傳統出租車,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傳統出租車行業要認清形勢,要做的不是阻擋潮流,而是順勢調整自己,積極幫助司機轉型。像工業革命初期那樣,因為機器搶了工人的飯碗,就去砸機器,是不足取的。此外也要看到,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迅猛推出,在短期間會與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群體產生直接利益沖突。這也是很現實的。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國349家網約車平臺,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696.4萬本。此外,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我國出租車數量約為139.13萬輛。按照每輛車配備兩名司機計算,全國大約有280萬出租車司機。事關這么大群體的利益,不能視而不見。出租車、網約車司機對未來有擔憂,產生焦慮情緒,再正常不過。但有人認為,這是資本對底層勞動者的又一次“收割”,應該處理資本,然而這無益于解決問題。
解決蘿卜快跑沖擊就業問題的本質,是處理好科技發展與利益調整的關系。建設性的辦法是兼顧先破后立與先立后破,讓矛盾平穩轉化。先破后立,是指先推出降低就業的技術創新,然后讓受沖擊者自我調整、自我適應??爝f業的興起就是一個例子,一個售貨員下崗,導致多個快遞員上崗,就業不減反增。這從長期來看,是必然的,問題是在短期內怎么辦。在短期,如快遞業這種就業替代,不是輕易發生的。為了不致引發社會動蕩,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人為努力,適當引導、調節技術創新的節奏。如果不引導、不調節,自發趨勢可能是減少就業的技術先于增加就業的技術;通過引導、調節,則可以加快增加就業的技術發展。
對資本來說,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就是主動自我調節,也就是在推出沖擊就業的技術的同時,主動考慮為受沖擊的人提供新出路,這也是在減少自己前行可能遇到的阻力,實現平穩過渡。滴滴出行在能做無人駕駛出租車時,主動放慢腳步,就是在等出租車司機逐漸疏導到新崗位后,再加大替代力度。這說明滴滴出行接受了過去的教訓,變成熟了。
技術經濟學中有一個分支理論,叫技術有偏性理論,即在技術規劃階段,就對技術創新進行社會選擇。研究結論是,凡自動化取向的技術,往往減少就業;凡多樣化取向的技術,往往增加就業,帶來多樣性紅利。
按這個原理先立后破,在利用無人駕駛這種自動化的技術時,可以反向開發增加就業的多樣化技術,如在無人駕駛平臺上加設API,通向增加就業的APP。比如,在乘客上車到下車的車程上,有哪些商場要推薦產品,哪些醫院擅長看什么病,哪些飯店正在打折,什么學校有什么培訓班……,可以讓轉型的司機在遠程校正方向盤的同時,提供這種個性化信息服務,或許增加的就業機會比快遞還多,工資比開車還多。而且,資本市場的估值比單純駕駛的評價會更高。這樣一來,出租車司機還會抵制新技術嗎?變革帶來的陣痛就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