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有責任做好科普工作逐漸成為一種共識,而且科學家做好科普工作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這既是科學家“深入落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承擔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也是“發揮示范引領價值和‘活化’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的體現,還是進一步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以及扭轉“薩根效應”的體現。
科學家是科普工作的“第一發球員”,他們作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實踐者和傳承者,通過支持和參與科普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推進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否則科普工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為推動科學家樂于投身科普,助力他們做好科普工作,建議多措并舉。
推動政策措施落地實施,為科學家做科普營造政策環境。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普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科普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但是,現實情況下,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重科技創新、輕科學普及的局面有待進一步改善。因而需要從科學普及是實現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這一戰略高度來看待科普工作,推動科普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樹立“抓科普就是抓創新,抓創新必須抓科普”的理念,做到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步推進。
隨著一系列科普相關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科普政策法規體系和科普工作組織體系將更加完善,科學家參與科普將更加有保障,有底氣,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修訂將進一步完善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科普從業者開展科普的法律依據;《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新時代科學素質工作以及科普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面向中央在京單位開展科普專業職稱評審試點工作以及全國部分省市開展的科普職稱評審也為科普從業者“正名”,讓參與科普工作的科學家有了另一條職業發展通道。
提升科學家科普能力,壯大高質量科普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科普能力表現為一個國家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主要包括科普創作、科技傳播渠道、科學教育體系、科普工作社會組織網絡、科普人才隊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觀管理等方面。科學家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科普能力。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雖然都關乎科學本身,并且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具有引領作用,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不僅需要科學家有扎實的科學儲備,更需要科學家掌握必要的轉化技能和傳播技巧,科研做得好未必就直接等于科普做得好。同時從科學家的培養過程來看,他們接受的是如何做好科學研究的培訓,而非如何做好科普的培訓,因而科學家需要學習科普這項新的技能,以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
錢學森曾經指出,“做好科普工作并不那么簡單,科技人員要把一個專業化的問題向外行人講清楚并不容易”。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踐行起來確實存在著難度,因為科普需要在內行認為的簡單與外行認為的晦澀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滑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讓科普的效果大打折扣。做好科普工作不僅需要將嚴謹的科學內容轉化為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在保障科學性的同時做到趣味性和通俗性,同時還需要了解目標受眾的知識層次,更好地有的放矢,從而激發受眾的興趣和好奇心,以情緒價值為線索導入到理性的科學內容,做到深內容的淺表達,硬內容的軟表達。做好科普需要講好科學的故事,用科學的方法講故事,這其中也有不少技巧和門道,科普的最終效果是否達成取決于受眾,也取決于參與科普的科學家,有必要推出一批在科普領域卓有成效的科學家典型,總結提煉他們的科普方式和方法,為其他科學家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也在適當的條件下為參與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訓和支撐。
升級科普理念與模式,推動大科普格局的形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普的內涵、理念、手段和機制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科普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只傳播科學知識的層面,更應該向價值引領轉變,同時在強調科普有效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負責任的科普。
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為科學家做科普提供了一定的機遇,同時也讓科普面臨著系列挑戰。在流量和算法的加持下,某些“假科普”往往比真科普更容易獲得關注,這既打擊了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也讓廣大公眾感到困惑,因而相關的平臺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強審核把關機制,同時要讓科學的聲音被感知、被聽見、被看見、被傳播,讓科學家成為被追捧的主角。
科學不是孤立于社會而存在的,科普也是一樣,需要打破科普的“同溫層”,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大科普格局。提高科普的議題設置和引領能力,正所謂“沒有科學加持的文化失于虛空,沒有文化加持的科學難以圓融”,要推動科學內容內化于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構建場景化的科普模式,助力科學文化的形成,進而傳播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助力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