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期選座位,我總是喜歡選擇窗邊的位子。在我看來,窗邊的位子是頂好的。
窗邊,有春日的花香,有夏日的微風,有秋日的細雨,有冬日的暖陽,就連空氣都格外清新,讓人心曠神怡。窗邊,也有小鳥的嘰喳聲,有蟬的鳴叫聲,有同學的打鬧聲,讓人感覺充滿生機與活力。
我也喜歡在窗邊放空自己。或什么都不想,就坐在窗邊發呆;或閉眼冥想,思考自己的人生,任憑自己的思緒向窗外發散,向窗外無限的遠方延伸。
每當這時,我總覺得,這一窗之隔,仿佛隔了整個世界。
窗內是喧嘩,是壓力,是矛盾,是老師的耳提面命,是對自我的懷疑與反思。窗外是美景,是悅音,是自由,是美好,是可期的未來,是向往的遠方。
我坐在窗內,感受著窗外的世界。又忽然覺得,這一窗之隔,看似隔了所有,又似乎什么也沒隔。
我能感覺到窗外的所有。太陽的溫度,風的速度,雨滴的大小,就連空氣中的花香我也能分辨出來。櫻的香甜,桂的濃郁,梅的淡雅,竹的清冷,它們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向我涌來,讓窗外的一切都真實可感。
偶爾從窗外誤闖進來的蝴蝶、蜻蜓、蜜蜂,是我與窗外聯系的又一媒介。它們讓窗內的我, 更真實地感受到窗外。每當我看到它們從窗外飛進來,就仿佛看到了遠道而來的朋友,心里頓生欣喜。我的目光就這樣追隨著它們,如影子追隨著太陽一般,一刻也舍不得離開。等到它們離開,我也會目送它們,像目送老友一樣。直到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這時,窗內與窗外,就似乎沒了界線。
我時常苦惱。為這一扇窗苦惱,也為窗內與窗外的世界苦惱。
直到現在, 我才明白,窗內與窗外,不過是現在與未來,是現實與理想,是一名高中生對未來的無限向往與憧憬。而我所苦惱的,會在未來一一找到答案。
原來所謂窗邊的高中,不過是窗內學習的我,和窗外可期的未來。
(摘自《讀者》(校園版)2024 年第2 期,厚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