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瞬息萬變,流行詞層出不窮。剛剛搞清楚“i 人”和“e 人”,“淡人”和“濃人”,年輕人又玩起了新詞:“偷感人”。“偷感人”是一群什么人呢?
“偷感人”學習:在宿舍、教室、圖書館根本學不進去,學習必須找一個沒有人會注意到的地方,擔心在他人面前留下一種“很努力”的形象,結果被成績打臉。
“偷感人”減肥:減肥的念頭根本不敢說出口,減肥行動絕對要悄悄進行,就怕被人問“你在減肥嗎”“你不減肥了嗎”,擔心“減肥人設”崩塌。
“偷感人”社交:和別人搭話或公開發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下定決心后還要磨嘰半天瞄準時機,且一不小心就錯失良機。遇見感興趣的人,不敢主動靠近,只能像木偶般等著別人主動靠近自己。
“偷感人”購物:從來不敢去一些比較“高級”或“潮流”的地方,有著“潮人恐懼癥”,害怕被導購噓寒問暖,雙手無處安放。買了件喜歡的新衣服穿出門,結果處處擔心別人的目光。
在網友們分享的自身經歷中可以看到,“偷感”,主要描摹的就是一種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覺。“偷感很重”大多表現為在某些場合會感到拘謹、畏畏縮縮,或者因不自信而扭捏。“偷感人”不愿被人注意,害怕別人誤會,只有像“透明人”一樣默默做事,才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不同于“偷”字帶有貶義色彩,“偷感”更偏向中性詞,隱含著一種社交狀態中的“不安全感”,也精準捕捉了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共同感受——恐懼著他人的議論,規避著對方的接觸,逃離著被審視的領域,“偷偷”做事的同時,也“偷偷”觀望別人的生活。“偷感”成為熱詞的背后,折射出人們在選擇享受獨處還是建立連接間搖擺的微妙處境。
信息化時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也在不斷變化。從“鈍感力”到“高敏感”,從“p 人”到“j 人”,年輕人樂此不疲地主動給自己“貼標簽”,以此展示和剖析自我的內心世界,是在一定程度上運用這些標簽來捍衛自己的空間。應該看到的是,年輕人每一次為自己貼標簽的行為,其實都是渴望著被社會接納和理解的一次“暗碼”呼喊。帶有幽默感的自嘲“偷感”背后,正是人們內心深處一次次的對“被理解”的渴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偷感文化”,我們恐怕也不能流于玩梗,更需要正視自己的情緒需求。
同樣是“偷感”,有人是主動為之,主打一個“悶聲干大事”;有人真心感到自卑和畏縮,總是擔心事情沒做好而被質疑、被嘲諷。當然,也有不少人二者兼有,在或主動或被動的“偷感”中來回橫跳。但不管哪種情況,要注意莫讓“偷感”偷走了自信,在一次次積行成性中完全關閉自身與外界的連接。很多時候,審視、評判的目光并非僅源自外界,而是內心深處自我質疑的投射。
所謂“外游者,求備于物;內觀者,取足于身”。如果一味在意外在環境和評價,終究難以維系內心真正的安寧與平和。不妨與“偷感”和解,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的情感體驗,嘗試向內觀、向內求,實現自我充實、自我相信的精神自洽,給足自己“安全感”。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也許尋找自己的“地壇”,是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要面臨的人生功課。
這正是:偷偷做事偷偷看,處處小心處處怕。狠狠破掉心中“賊”,自洽自信做自我。
(摘自“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