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強國的話語和理論基本上被西方壟斷,經濟學似乎只能源自西方理論。今天,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有必要立足中國實踐,全面提煉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努力揭示中國經濟發展偉大成就背后所蘊含的體系性和規律性學說,為全球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特別是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需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體系。
探索建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
復旦大學周文教授的新著《強國經濟學:中國理論與當代政治經濟學》(以下簡稱《強國經濟學》)堅持以中國實踐為樣本,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深入剖析中國如何實現從“大國”到“強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系統闡釋和揭示中國奇跡的理論邏輯的同時,強調中國經濟學理論的主體性和創新性,進而為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理論啟示。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的深度交融,中國經濟學不但面臨著解構經濟學“西方中心論”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相關概念進行“術語革命”。中國學者要善于從豐富實踐中汲取和升華經濟理論的中國元素,進而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術語“創造性”重構經濟學基本理論和邏輯體系,不斷提高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長期以來,學界存在重西方經濟學、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傾向,存在對西方經濟學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有的學者還形成了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路徑依賴”。例如,他們習慣把中國經濟的成功歸結于學習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成果,把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歸結于沒有很好地遵從西方理論。此種狀況很容易使我們喪失理論自信,掉入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話語體系的陷阱之中。
展現面向強國建設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發展歷程波瀾壯闊,成就舉世矚目,蘊藏著理論創造的巨大動力、活力、潛力。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頂風逆流、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的現狀,用中國自己的理論回答國家富強之問,必須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中,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化闡釋。《強國經濟學》將中國理論作為分析框架,以全新的視角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演進,展現了面向強國建設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比如,建立“中國經濟是什么樣”的全面認知,力求闡釋清楚新時代中國經濟質與量、破與立、穩與進的大道理;剖析“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的大邏輯,形成“中國經濟會怎么樣”的準確判斷,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價值,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從深層次上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價值理念、發展道路和政策主張的理解和認同。
強國經濟總結歸納政治經濟學五大重要理論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確保現代化經濟體系持續繁榮的堅實基礎。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必須根植于實體經濟。沒有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的深厚物質支撐,一切虛擬經濟都無法實現繁榮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受西方主流經濟學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日益呈現“脫實向虛”的趨勢,“虛擬經濟的泡沫化”與“實體經濟的空心化”等問題甚至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因此,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如何協調發展成為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命題。《強國經濟學》以“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這一與中國發展密切相關的實踐為切入點,總結歸納了政治經濟學的五大重要理論(政府與市場關系理論、所有制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開放理論),就它們與發展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化闡釋,將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踐經驗上升為面向強國建設的系統化經濟學說。

需要強調的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了經濟學范疇重構,具有深刻的方法論革新意義,是引領未來發展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具有鮮明實踐特征和問題導向的經濟學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既指引經濟發展問題“怎么看”,也引領改革開放創新“怎么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全新視角闡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強國經濟學》以全新的視角闡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演進,展現了一個以中國為樣本的強國經濟學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各種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么經濟理論。”同樣,支撐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是別的什么理論。展望未來,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在真抓實干、化解實踐難題上下功夫,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