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促進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規范健康發展 提升監管質效的指導意見》(金規〔2024〕7號,以下簡稱金規7號文)。這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以來,繼2022年10月《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修訂、2023年6月《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監管評級辦法》修訂后,又一份重磅指導文件,必將對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聚焦財務公司功能定位的相關內容,分析研判下一步發展趨勢。
新時代財務公司的新使命
近年來,財務公司行業圍繞企業集團需求、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方面,通過強化核心功能、創新產品服務,財務公司在企業集團強化資金集中集約管理、助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2年末,全行業法人機構達252家,資產總額達8.89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86萬億元,全年營業凈收入1345.44億元。另一方面,由于個別企業集團受前期多元化擴張積累問題的影響,出現嚴重經營危機,產業風險傳導至財務公司,嚴重損害了整個財務公司行業的形象和聲譽。金規7號文對財務公司進行了重新定位,并賦予了財務公司新時代新的戰略使命。
一是提出財務公司要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發揮必要且有益的補充作用。監管機構將財務公司放在社會經濟大局中重新考量,體現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發展的迫切性。必要且有益的補充作用,是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體現。財務公司唯有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經營策略,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的高質量金融服務,才能體現其生存價值。

二是提出財務公司應堅守特色化功能定位。在國資委和銀監會2014年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央企業財務公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資發評價〔2014〕165號,以下簡稱165號文)對財務公司進行功能定位的基礎上,金規7號文做了適應性修訂和完善,更加強調了金融服務的“內部”屬性,嚴禁在同業市場上過度融資,并明確財務公司不應成為企業集團的盈利中心。輔助管理屬性則更加突出“助力集團司庫體系建設”。此外,還增加了強化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的功能定位,這是財務公司緊跟國家戰略導向、與時俱進調整產品供給,提升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職責所在。
三是提出了財務公司規范健康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即:堅持功能定位、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差異發展、堅持底線思維。財務公司要堅持“依托集團、服務集團”,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深入推進公司治理機制改革,為企業集團提供專業化、差異化金融支持,與銀行保險機構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服務的良好局面。同時,監管機構要有序推進存量風險化解處置,堅決懲治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嚴肅市場紀律,維護社會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未來財務公司將實現“五化”發展
按照金規7號文相關條款規定,并結合新修訂的《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以及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司庫體系建設的相關文件,筆者認為,財務公司應朝著“五化”趨勢發展。
供給導向化
金規7號文指出,財務公司應當緊跟國家戰略導向,發揮貼近實業優勢,加大對企業集團內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發展、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積極落實國家關于扶助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政策,持續加大涉農金融服務,在信貸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傾斜。這是監管機構相關政策性文件中首次明確財務公司的重點支持領域,為財務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科技創新和產業控制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主要工作,而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立的“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內容。財務公司作為最貼近實業的金融業態,在推動科技創467f99205a0831b9672c58fda1a537b8新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而言:一是發放貸款要關注產業導向。要配套國資委產業煥新相關部署,按照監管機構對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導向性安排,調整產品供給結構,以超低利率設定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專項貸,并與集團總部科技、戰略、投資等部門聯動,構建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實施差異化服務策略,針對集團內部的原創技術、科創項目以及“科改示范企業”,按照“一企一策”“一項目一策”“一事一議”原則實施個性化金融支持。三是加大對能源資源、裝備制造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資金支持,淘汰更新落后產能,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助力集團相關產業向高端制造業邁進。同時,積極主動參與能源行業、汽車行業等綠色減碳項目發展。四是盡快申請取得買方信貸、消費信貸資質,服務集團優勢產業延鏈,降低下游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壓力。
職能司庫化
金規7號文指出,財務公司堅持輔助企業集團管理屬性,應當主動加強資金集中管理,完善資金支付結算服務功能,強化成員單位賬戶資金和票據監控,在企業集團投融資管理和資本運作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助力企業集團加快司庫體系建設。2014年的165號文首次提出輔助管理屬性,但未具體明確輔助管理的具體職能和事項。國務院國資委在2022年《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 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國資發財評規〔2022〕1號)中強調,財務公司在集團司庫體系建設中要發揮資金歸集、資金結算、資金監控和金融服務等作用。金規7號文進一步明確了財務公司輔助集團管理的主要職能,即“助力司庫體系建設”,這有助于理順集團和財務公司之間的關系,提升管理效率。
根據中國財務公司協會2023年的一項統計,81%的財務公司在集團司庫建設中作為實施平臺,其中,16.95%的財務公司與企業集團司庫管理中心實質性合一,其余財務公司為集團總部設置司庫管理中心或者相關部門統籌,財務公司作為司庫管理平臺。可見,近年來隨著企業集團司庫建設不斷深化,財務公司的職能已經在向“司庫化”方向轉變。下一步,財務公司應在企業集團司庫體系建設中積極扮演“推動者”的角色,主動參與整體規劃設計以及基礎職能建設,承接司庫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逐步獲得集團相關授權,在賬戶管理、資金歸集、資金結算、資金監控、資金預算、風險管理等方面由運行職能向輔助管理職能拓展。同時,基于司庫全流程信息化處理,財務公司可對積累的大量資金管理數據進行價值挖掘,為企業集團提供全面經營成果分析和決策支持。
業務本源化
金規7號文指出,引導財務公司為企業集團提供專業化、差異化金融支持,堅持內部金融屬性,與銀行保險機構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服務的良好局面。2022年《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修訂后,取消“發行債券、股權投資、擔保、信貸資產證券化、衍生產品交易、融資租賃、保險代理、委托投資”八大類業務,嚴格限制財務公司的集團外融資和非核心功能業務,進一步強化其主責主業,專注服務集團內部。可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是新環境下對財務公司實施監管的基本導向。
財務公司要立足各自集團所在行業特點,聚焦集團主業苦練內功,做簡單的金融,做特色的金融,緊扣集團主業優化金融服務,做“專而精”的特色金融機構。一是要與商業銀行錯位發展。作為集團內金融機構,對商業銀行不能覆蓋的領域積極補位,做商業銀行干不了、干不好的業務,比如,針對成員企業清償各類欠款發放清欠專項貸,優先支持用于支付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以及支付農民工工資等;以訂單預期銷售回款作為主要還款來源,采取無擔保形式向裝備制造企業提供訂單貸補充流動性;發放超短貸用于資信證明開具等。二是與商業銀行優勢互補。對于資金需求量大的投資類項目,財務公司一家難以承擔,應積極尋求與商業銀行合作,以小比例參與銀團貸款的方式,既實現增信,又拉低整體利率,實現1+1>2的效用。三是積極融智,圍繞重點項目資本金瓶頸突破、表外業務管理、高息貸款置換、受限資金盤活等,與集團內其他金融平臺協同聯動,一攬子、全流程、最大程度地解決問題。四是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積極支持現代產業鏈構建,以服務“鏈長”企業為核心,加大普惠力度,輻射服務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服務數智化
金規7號文指出,財務公司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科學運用數字技術提高金融服務能力。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運用“數據+技術”打造數字化勞動力,實現全價值鏈、全要素優化配置,培育技術先進、研發敏捷、渠道融合、決策精準、運營高效的創新發展動能,構建以用戶、場景為中心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數字時代企業核心競爭力。
相較商業銀行,財務公司數智化發展的短板比較明顯,大多沒有專門的研發團隊,許多信息化工作采取外包模式。但與商業銀行有眾多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不同,多數財務公司只有一處營業場所,客戶分布在大江南北,對數智化服務的需求反而更加迫切。基于此,財務公司服務數智化,要努力實現“全在線”“全閉環”“全天候”。“全在線”就是通過升級優化核心業務系統,業務辦理模式由線下審批后“柜員操作為主”轉變為“客戶自主、自助辦理”為主;全面推進信貸、保函等業務檔案電子化,讓客戶切實體驗到業務辦理的快捷性。“全閉環”就是將財務公司核心系統與集團司庫、共享系統對接,為客戶構建一站式線上辦理模式;運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自然語言處理(NLP)、智能字符識別(ICR)等智能技術開展端到端數字化流程重構,打通部門間業務阻隔與流程斷點,打造環節無縫銜接、信息實時交互、資源協同高效的業務處理模式。“全天候”就是開發移動端業務辦理APP;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應用,探索推動營銷服務向智能化轉變,打造服務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營銷范式,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信息共享及價值創造。

考核差異化
新版《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指出,集團母公司在經營計劃、績效考評上對財務公司實行差異化管理。金規7號文的表述更加直接和明確化:財務公司不應成為企業集團的盈利中心,嚴禁在同業市場上過度融資,防止異化為企業集團對外融資的通道和工具。近年來,銀保監會在對財務公司監管的過程中發現,部分財務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大股東操縱問題,獨立性不夠;一些財務公司定位不準確,通過同業合作幫助集團融入資金,淪為集團的融資工具;集團經營不善,產業風險向金融領域擴散,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等。
但這并不意味著財務公司可以不盈利。財務公司作為市場獨立法人賺取合理利潤是應有之義,但要充分讓利實體經濟,不能拿著成員企業的資金在金融市場“掙快錢”。集團母公司不在銀行業監管范疇內,對監管規定的了解程度以及金融合規意識不及金融機構強;財務公司則是鏈接集團母公司和金融系統的橋梁,應主動常態化向集團母公司及其職能部門轉報、輸送、匯報監管政策,做到對監管政策、合規要求同題共答。集團母公司應結合國資委倡導的“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原則,建立“服務第一、兼顧效益”的財務公司考評機制,考核評價指標應突出財務公司對集團整體綜合創效、為集團節約費用、成員企業服務滿意度、資金集中度、流動性比例、資本充足率等指標,適當兼顧經濟增加值等經濟效益指標,從考核機制上引導財務公司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規避追求短期利益的沖動。
財務公司應以金規7號文為總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職能擔當、落實風控責任,圍繞“五化”做實做專做強金融業務,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必要且有益的補充作用。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