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篩選出適宜內蒙古達茂旗種植的馬鈴薯高產優質品種,2023年包頭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以希森6號為對照,引進10個馬鈴薯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調查不同品種的農藝性狀、塊莖性狀和經濟性狀,并測定產量。結果表明,森峰1號商品薯率最高,為99.2%,平均667 m2產量為5 831.93 kg;塊莖性狀等綜合表現良好,建議當地進一步試驗示范。
關鍵詞 馬鈴薯;品種篩選;商品薯率;內蒙古達茂旗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1.033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n L.)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塊莖作物,含有維生素C、鉀、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素有“地下蘋果”之稱,可改善我國居民食物營養結構,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種植史[1-3]。2015年,我國正式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近年來,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啟動,馬鈴薯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大,種植馬鈴薯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4]。
內蒙古達茂旗位于陰山之北,氣候冷涼,晝夜溫差較大,大于等于10 ℃有效積溫在2 100 ℃以上,土壤為栗鈣土和土質疏松的砂壤土,富含鉀元素,光照資源充足,十分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5-6]。目前,當地馬鈴薯種植品種以希森6號為主,為適應種植結構的調整、滿足市場需求并順應其變化,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增加適合當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基于此,筆者引進10個馬鈴薯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高產、優質、商品屬性好、符合大田生產要求和市場需求的更新換代品種,增加當地農民種植效益,助力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3年在包頭市達茂旗蒙盛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向日葵。2023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總降水量為228 mm,此期間平均氣溫為18.4 ℃,無霜期117 d。
1.2" 試驗材料
試驗共引進10個馬鈴薯品種,分別為V7、226、雪川紅、森峰1號、沃土5號、內繁18號、晉薯16號、京張薯1號、京張薯3號及中薯早35,并以當地主要種植的希森6號馬鈴薯品種為對照。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每個處理1個小區,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小區長2.0 m、寬5.4 m,面積10.80 m2,每個小區種植6行,行距為0.9 m。
1.4" 試驗實施
5月14日開始機械播種,采用高壟滴灌栽培模式,行距90 cm、株距20 cm,高壟單行種植。起壟前,每667 m2撒施復合肥[m(N)∶m(P2O5)∶m(K2O)=12∶18∶15]40 kg;6月10日中耕培土,每667 m2撒施復合肥[m(N)∶m(P2O5)∶m(K2O)=15∶5∶25]40 kg;生長期,每667 m2追施馬鈴薯平衡復合肥[m(N)∶m(P2O5)∶m(K2O)=16∶16∶16]40 kg、尿素10 kg、高鉀肥[m(N)∶m(P2O5)∶m(K2O)=10∶16∶42]15 kg。常規手段防治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并使用封閉除草劑除草。
1.5" 項目測定
各品種于2023年5月14日播種,依據《馬鈴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田間調查,記錄馬鈴薯各生長時期,并觀察馬鈴薯植株花、葉、莖、塊莖的形態。根據各品種成熟期進行收獲測產,并折合計算667 m2的產量[7]。
1.6"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對相關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并用SPSS18.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采用鄧肯氏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DMRT)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物候期統計
由表1可知,從出苗情況看,10個引進品種的馬鈴薯出苗期差異不大,V7、冀張薯12號、雪川紅、森峰1號、內繁18號及京張薯3號出苗時間一致,均比對照希森6號晚2 d;中薯早35出苗最早,出苗時間為6月9日,晉薯16號出苗時間最晚,出苗時間為6月13日;沃土5號、京張薯1號出苗時間一致,比對照晚1 d。中薯早35生育期短,僅為76 d,為早熟品種,現蕾時間也早于其他品種;晉薯16號生育期112 d,為晚熟品種。
2.2" 不同品種農藝性狀統計
由表2可知,在株高方面,晉薯16號最高,為97.4 cm;沃土5號最低,為63.2 cm。在株型方面,除了京張薯3號和中薯早35為半直立型,其他品種均為直立型。在繁茂性方面,V7、森峰1號、京張薯1號、晉薯16號及希森6號為強,冀張薯12號和中薯早35為中。在莖色方面,雪川紅為紫色,其余品種均為綠色。在葉色方面,V7為淺綠色,雪川紅、京張薯1號、晉薯16號為深綠色,其余為綠色。在花冠色方面,冀張薯12號、雪川紅為淺紫色,京張薯1號為紫色,內繁18號為淺粉色,其他品種均為白色。
2.3" 不同品種塊莖性狀統計
由表3可知,參試品種中所有品種的馬鈴薯均具良好的整齊度,且沃土5號和森峰1號塊莖大,其余品種塊莖中等。在薯形方面,V7、希森6號為長橢圓形,冀張薯12號為長圓形,雪川紅、沃土5號、京張薯1號為橢圓形,森峰1號為扁橢圓形,內繁18號為圓形,京張薯3號為卵圓形,晉薯16號為長扁圓形,中薯早35為卵圓形。在薯皮類型方面,內繁18號為麻皮,京張薯1號為略麻皮,其余品種均為光滑。在皮色方面,V7、沃土5號、京張薯1號、京張薯3號、晉薯16號、中薯早35、希森6號均為黃色;森峰1號、內繁18號為淺黃色,雪川紅為紅色,冀張薯12號為白色。在肉色方面,V7、雪川紅、沃土5號、京張薯1號、京張薯3號、希森6號為黃色,森峰1號、內繁18號為淺黃色,冀張薯12、晉薯16號、中薯早35為白色。在芽眼深淺方面,晉薯16號、中薯早35為中等,其余品種均為淺。
2.4" 不同品種產量比較
由表4可知,10個品種的馬鈴薯折合667 m2產量表現為森峰1號>沃土5號>雪川紅>冀張薯12號>希森6號>京張薯3號>內繁18號>V7>晉薯16號>京張薯1號>中薯早35,其中森峰1號產量最高,667 m2產量達5 831.93 kg,比對照希森6號增產24.91%。森峰1號、沃土5號、雪川紅、冀張薯12號較其他品種在產量及商品薯率上均具有顯著優勢。其中,V7商品薯率最低;中薯早35產量最低,折合667 m2產量為2 880.33 kg,為早熟品種,生育期短。
3" 結論與討論
生長期新品種篩選試驗一直是品種大面積推廣種植必經的技術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廣泛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篩選試驗,為新品種推廣應用和品種結構優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大多農民只注重商品薯的價格、施肥對產量的影響,很少通過選擇優質品種提高產量。通過幾年的引種種植情況可以看出,2019年達茂旗初霜較早,晉薯16號薯塊未充分彭大,不適宜在當地種植;晉薯16號為晚熟品種,2023年初霜較晚,未影響其產量,但薯形和薯肉顏色不受市場歡迎,因此不建議推廣種植;V7在2022年的種植中產量較高,但由于2023年達茂旗馬鈴薯生長前期降水較少,而V7對水肥需求較高,因此水量供應不足導致V7商品薯率最低;冀張薯12號產量較高,但不耐貯存,不建議貯藏銷售的種植戶種植;作為早熟品種,中薯早35產量尚可,但薯肉為白色,影響市場接受度[8-10]。結合此次引種試驗結果,森峰1號、沃土5號和雪川紅具有明顯的增產性,且表皮光滑,薯塊大而整齊,芽眼淺,商品薯率高,適應性強,適宜在達茂旗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中國馬鈴薯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2] 宋元林.馬鈴薯 姜 山藥 芋[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3] 房玉潔,張福明,李承永,等.馬鈴薯脫毒組培快繁技術與實踐[J].蔬菜,2021(11):57-59.
[4] 陳云,岳新麗,王春珍,等.十四個馬鈴薯新品系在晉北地區的產量表現[J].中國馬鈴薯,2019,33(5):267-272.
[5] 修淑英,丁強,閆桂平.包頭市達茂旗馬鈴薯膜下滴灌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2):127.
[6] 王黎青.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烏克忽洞鎮2013年馬鈴薯比較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5):24-25.
[7] 劉喜才,張麗娟,張文英.馬鈴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8] 蔡仁祥.浙江省馬鈴薯產業現狀與主糧化對策[J].中國馬鈴薯,2016,30(2):118-121.
[9] 蔡仁祥,王岳鈞,吳早貴.浙江省旱糧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2(12):1607-1610.
[10] 梁瑞萍,張仙保,李秀華,等.包頭市固陽縣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適宜性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0):59-61.
(責任編輯:敬廷桃" 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