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參是我國醫學中的名貴藥材,被譽為“百草之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識的提升,對人參的品質與產量需求也越來越高。我國吉林省長白山地區作為人參的原產地之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人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探討長白山地區人參種植技術的應用現狀,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對策,旨在為長白山地區人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人參;種植技術;對策;長白山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1.041
人參,作為我國傳統的名貴藥材,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譽[1]。人參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人參皂苷、多糖、揮發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補氣養陰、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增強免疫力等多種藥理作用,廣泛用于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神經衰弱、腫瘤等。人參的原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朝鮮、俄羅斯等國家。而我國的長白山地區是世界公認的人參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人參道地產區[2]。
長白山地區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短暫,春秋季節溫和適宜,年均氣溫3~5 ℃,年均降水量600~80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00~2 400 h,土壤類型以棕壤和暗棕壤為主,土層深厚且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為人參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種植,涵蓋了種子選育、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貯藏運輸等多個方面的技術,是一個綜合性技術體系,構成了人參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對吉林省長白山地區的人參栽培技術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 人參產業發展概況
吉林省長白山地區是中國最大的人參生產基地和交易集散地,擁有豐富的人參資源和悠久的人參文化。長白山地區的人參品質優良,含有豐富的人參皂苷、鍺等有效成分,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民間稱作長白山上三寶之首。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產業已形成了從種植、加工、銷售到科研、旅游、文化的全鏈條發展體系,是吉林省的優勢產業之一。
截至2023年,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產量達到3 650.3 t,產值4.1億元,占全省人參產量的50%以上,占全國人參產量的30%以上。長白山地區的人參加工工業處于初步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階段,擁有參業龍頭企業46家,其中,省級14家。規模以上精深加工企業年轉化鮮參3 000余 t,初級加工年轉化鮮參近4萬 t。長白山地區已開發生產人參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830余種產品,實現了人參的全株開發利用。長白山地區還擁有全球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萬良人參交易市場,每年通過該市場交易的原料參占全國交易量的85%左右。
為了推動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長白山地區制定了《長白山人參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了“12357”人參產業振興戰略,即做活1個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打響“長白山人參”“撫松人參”2個區域公用品牌,推廣林下、林參間作、非林地3種參業種植發展模式,建設長白山人參五大功能區,實施7項長白山人參振興工程。根據規劃,到2025年,長白山地區人參產業總產值將達到800億元,到2030年,人參產業總產值將突破1 000億元,實現人參產業的產業化、集群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國際化。
2" 人參種植技術要點
2.1" 選育優良品種
為了不斷提升人參的產量與品質,長白山地區的人參栽培技術正不斷創新與發展,特別是在選育優良品種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長白山地區的人參品種選育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主要包括2個方面:野山參的馴化和園參的改良。1)野山參的馴化是指將野生人參經過人工栽培,使其適應人工環境,保持或提升其藥用價值的過程。2)園參的改良是指通過人工選擇、雜交、誘變等手段,培育出適應不同生態條件,具有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種的過程。長白山地區通過培育優勢種源基地,加大人參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優良品種。其中,最著名的是“福星1號”和“福星2號”。這兩個品種是我國第一批經國家審定的人參新品種,具有株型整齊、生長旺盛、抗病性強、產量高、藥效好等特點,是目前長白山地區最主要的人參栽培品種。此外,長白山地區還選育出了“寶泉山人參”“康美1號”“新開河1號”和“新開河2號”等多個優良品種,這些品種分別適應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和生態條件,為人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3]。
2.2" 規范育苗與移栽技術
人參是一種需要長期生長的多年生藥用植物,其生長周期一般為6~8年。為了保證人參的產量和品質,規范育苗與移栽是人參栽培中的重要環節[4]。長白山地區人參栽培技術對規范育苗與移栽有明確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育苗床的選擇和準備工作。育苗床應選擇在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風透光的地方。一般在秋季進行土地整理,深翻土壤20~30 cm,清除雜草和石塊,同時施入有機肥和石灰。隨后,平整表土形成寬1~1.2 m、長不限、高15~20 cm的畦,畦間留40~50 cm的小路,方便管理。2)種子的處理和播種。應選用健壯、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一般在冬季進行層積處理,即將種子與濕沙按1∶3的比例混合,裝入透氣的容器,并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保持濕度適宜,防止發霉變質,直到春季播種。播種時,將種子均勻地撒在育苗床上,每平方米用種量為150~200 g,然后覆蓋1~2 cm的細沙,再覆蓋竹席或草席以保持濕潤,防止干燥和凍害。3)人參幼苗一般在9—10月進行移栽,移栽前,需要選擇合適的栽培地,進行深翻、平整和施肥等準備工作。移栽時,要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預先在栽培地上按行距30~40 cm、株距15~20 cm、穴深10~15 cm的標準打好穴,并在穴內放入少量的有機肥和石灰。然后,從育苗床上小心地挖掘出人參幼苗,并將其帶土移植到穴內,注意保持幼苗的原有方向和深度,避免損傷根系。最后,用土覆蓋幼苗,壓實并澆水,完成移栽工作。
2.3" 合理灌溉與施肥策略
合理灌溉與施肥是保證人參生長和品質的重要措施。在長白山地區人參栽培技術中,合理灌溉與施肥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灌溉的原則是“少水多次,及時補充,適時停灌”。鑒于人參的根系較淺,既不耐旱,也不耐澇,維持土壤的適宜濕度至關重要,以避免過干或過濕。灌溉的方法有漫灌、滴灌和噴灌等,其中,滴灌和噴灌可以節水、增效、減少病害,是較為理想的灌溉方式。灌溉的時間應根據氣候、土壤和人參的生長狀況靈活掌握,一般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避開高溫時段灌水,以免造成人參的生理障礙。2)施肥的原則是“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結合,氮磷鉀均衡”。鑒于人參的生長周期較長及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在栽培前,應施足基肥。一般來說,每公頃使用有機肥30~45 t,化肥則是每公頃使用尿素150 kg、磷酸二銨225 kg、鉀肥150 kg,且需深翻入土。在人參生長過程中,要根據人參的營養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適時適量地進行追肥。對于幼苗,每平方米應施用20 g的復合肥和10 g的磷肥。人參接穗期時,每平方米建議施用30 g的復合肥、20 g的磷肥和10 g的鉀肥。施肥的方法有撒施、追施和葉面噴施等,其中,葉面噴施可以快速補充人參的營養,增強人參的抗逆性,是較為有效的施肥方式。施肥應在人參生長旺盛期進行,避免在休眠期或高溫期施肥,以免出現人參燒苗的現象。
2.4" 適時采收與加工技術
適時采收與加工是保證人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人參的采收時間應根據人參的生長年限、品種、用途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一般在人參的生長旺盛期或休眠期進行。生長旺盛期采收的人參,根部肥大,含水量高,適合制作鮮參、水參、凍參等產品;休眠期采收的人參,根部緊實,含水量低,適合制作白參、紅參、黑參等產品。在采收過程中,應注意保護人參的完整性,避免損傷根頸、根須和根皮,同時,要及時清除泥土和雜質,并根據人參的規格與品質進行分級、包裝和儲存。人參的加工方法應根據人參的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加工工藝,一般分為初加工和精加工兩個階段。初加工是指將鮮參經過清洗、蒸煮、曬干、烘干等處理,制成不同類型的干參,便于儲存和運輸。精加工是指將干參經過切片、浸泡、提取、濃縮、干燥等處理,制成人參片、人參粉、人參膠囊、人參液等不同形式的人參制品,可滿足不同人群對人參產品的消費需求。長白山地區的人參采收、加工技術提高了人參的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推動了人參產業快速發展。
3" 人參種植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3.1.1" 種植面積過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因人參的高效益和市場需求,近年來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占全省人參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然而,人參種植面積的過度擴張,也給土壤肥力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由于人參的生長周期較長,對土壤的養分消耗較大,使得土壤中的有機質、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不斷減少,土壤肥力因此下降,進而影響了人參的產量和品質。2)人參的連作障礙較為嚴重,導致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蟲等有害生物不斷增加,土壤生態失衡,加劇了人參病蟲害的發生[5]。
3.1.2" 種植技術參差不齊,缺乏技術培訓和指導
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種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技術培訓和指導,這是制約當地人參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1)長白山地區的人參種植者主要是農戶或合作社,種植規模較小,種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種植者還依賴傳統的經驗進行農作,不能適應人參的生長規律和市場需求,導致人參的品種不齊、質量不高和產量不穩定,進而削弱了人參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2)長白山地區缺乏完善的人參種植技術培訓與指導體系,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有效的技術推廣和普及渠道不足,限制了種植技術的進步和升級,難以滿足人參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
3.1.3" 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結構單一
目前,長白山地區仍存在人參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首先,人參加工技術水平不高,主要以初加工為主,缺乏精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這種初加工方式簡單、粗放,不能充分萃取和利用人參中的有效成分,造成人參的價值損失。同時,人參精深加工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產品種類也不夠豐富,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其次,長白山地區藥用人參占人參總產值的60%以上,而食用和保健等產品占比較低,無法充分發揮人參的藥食同源和多功能的特點,降低了人參的市場潛力和利潤空間[6]。
3.2" 對策
針對長白山地區人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控制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為保護土壤肥力,避免人參的連作障礙,應合理控制人參的種植面積,防止人參種植面積的盲目擴張。同時,應采用輪作、間作等多樣化種植模式,優化種植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強化技術培訓與指導,提高種植技術水平。為進一步提高人參的產量和品質,滿足市場需求,應加強對人參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和實操指導,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人參種植戶的技術水平,使人參種植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3)發展精深加工技術,拓展產品結構。為提高人參的附加值和市場潛力,應發展人參的精深加工技術,引進和開發先進的加工設備與技術,提高人參中有效成分的萃取與利用效率,增加人參產品的品種與形態,拓展人參的用途和功能,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增強人參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空間。
4" 結語
人參種植技術是人參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人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長白山地區應加大在人參種植技術的研究和創新方面的投入,普及科學高效的種植方法,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種植模式。通過研發精深化的深加工技術,構建規范化的市場體系,塑造優質、安全的品牌形象,從而促進長白山地區人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南南.長白山人參包裝的五感體驗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3(3):79-81.
[2] 張益愷,初賽君,董亞南等.簡述長白山人參在大健康產業中的應用[J].人參研究,2023,35(1):34-37.
[3] 張晶晶,張寧,華霜,等.人參育種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21,43(2):85-90.
[4] 沈亮,徐江,孟祥霄,等.人參屬藥用植物無公害種植技術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23):8-17.
[5] 胡雙,孫文靜,高林怡,等.藥用植物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16):38-48.
[6] 程建明,薛峰,張云羽,等.藥食同源產品研發現狀、技術關鍵與對策[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39(9):814-82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