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溫差較大,班里不少孩子出現了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癥狀。區域活動時,總有孩子在教室里開展看病、打針等游戲活動。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我們開展了有關醫院游戲的討論活動,同時利用家長資源,請醫生家長為孩子們提供安全、衛生的醫療器械,如口罩、棉簽、針管等,再結合孩子們收集的舊藥盒,開展了“海兔小醫院”的角色游戲。
叫號卡:基于情境的游戲秩序形成
區域活動開始了,誰來當醫生和護士?誰又來當病人呢?小九提出建議:“今天我當護士,明天就輪到你來當了。我們輪流當,誰都可以當上醫生、護士和病人。”其他小朋友都同意了小九的建議,于是沒有經過爭搶和爭執,游戲角色就分配好了,醫院游戲正式開始。
讓人沒想到的是,來小醫院的病人太多了,大家亂糟糟地圍在“病床”周圍。一個孩子剛躺到病床上,另一個孩子就馬上跑到“醫生”面前講述自己的“病情”……這樣混亂的場面持續了5分鐘左右。很明顯游戲出現了問題,但是我沒有立即站出來打斷孩子們,而是站在后面默默地看著他們繼續游戲。這時優優對大家說:“我想起來了!我去醫院的時候需要在診室外面排隊,等著護士阿姨叫號,排到我了才進去看醫生。”優優的話啟發了其他人:這不就是叫號卡嘛!小九去益智區的教具柜上拿來一盒數字卡片坐到桌子前面,等待看醫生的小病人們自覺排成一隊,依次從小九手中取了叫號卡。拿到叫號卡的孩子們安靜地等在距離病床1米遠的地方,原本亂糟糟的醫院變得格外安靜有序了(見圖1)。

等待區:基于問題的游戲環節發展
有了叫號卡以后,看病排隊便成了大家都認可且遵守的醫院游戲規則。但是經過幾次區域活動的觀察,我發現了一個新問題:拿了叫號卡的孩子都站在一邊等待就診,號碼靠后的孩子,有的一直靜靜地站著,沒有其他可做的事情,這便形成了較長的等待時間;有的等著等著就跑到了其他區域里玩,等護士叫到他的號時,孩子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醫院游戲上了,甚至忘了自己的號碼,出現了“空號”的情況。
孩子們并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這種情況也沒有得到改善。于是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我主動對雯雯護士說:“病人生病了身體不舒服,你能想辦法讓病人舒服地等待嗎?”雯雯看了看站著的小病人,馬上對我說:“那我們搬一些椅子來讓病人坐著等吧!”說完就和家銘去教室另一邊搬小椅子去了。在之后的游戲中,小病人們都坐在椅子上等待,再也沒有一個孩子因“走神”跑到其他區域里去了。
針對今天小醫院的變化,其他孩子也在分享環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商量決定——設立一個等待區,擺放上整齊的椅子,讓病人坐著等待。接著我啟發孩子們繼續思考:“那病人光坐在那兒等多沒勁兒呀!你們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嗎?”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原本熱鬧的教室突然安靜了下來,看樣子大家都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等待的病人不無聊。我繼續啟發:“你在等待的時候最想做什么事情?比如說,當你在理發店等媽媽剪頭發的時候,你在干什么呢?”堂堂馬上說:“媽媽燙頭發的時候我在看書!”“我想玩手機!”孩子們一下子有了主意,通過商量討論,他們決定把圖書區的書柜搬到等待區,這樣等待的病人就可以邊等待邊看書了(見圖2)。
幾次游戲過后,等待區增添了新材料:舊光盤、夾子、KT板等。它們在小醫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原來,孩子們在看書的基礎上,又利用其他替代材料開發了等待區的新玩法!依凡護士對病人說:“我們今天播放的電影是《大人國與小人國》,請大家按號坐好,萱萱馬上就過來放電影了。”過了一會兒,就見萱萱和大壯把兩張桌子拼在等待區前面,用紙盒和KT板支在桌子上。接著萱萱拿來《大人國與小人國》的繪本,用夾子夾在了KT板上。“小病人們,你們好!今天的電影馬上就開始了——從前,有一個人來到了一個地方……”萱萱邊講故事,邊翻動書頁。)你們瞧,孩子們將紙盒和KT板當成“屏幕”,繪本故事變成了精彩的“電影”,還有專門講故事、“放電影”的人。孩子們的創造力讓我驚訝,更讓我驚喜(見圖3)!

小藥房:基于經驗的游戲整理提升
“醫生,你給我開的藥應該怎么吃呀?”晨曦拿著藥盒對醫生堂堂說。最近,小醫院里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醫生開完藥以后,病人不記得藥的用法,甚至有的病人拿錯了藥,醫生和護士既要叫號、看病,又要拿藥、給藥,忙得不可開交。針對這種情況,我直接問堂堂:“你平時是怎么知道藥應該吃多少、什么時候吃呢?”堂堂馬上回答:“媽媽告訴我的。”“那媽媽是怎么知道的呢?”堂堂想了一下說:“上次媽媽給我拿了感冒藥,好像是先看了看藥盒上的說明文字,才告訴我吃多少的。”“是呀,媽媽也需要看藥盒上的說明才能知道藥應該怎么吃,那你說我們的小病人需不需要這樣的說明呢?”
小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開始商量,最終他們決定在藥盒上做好標記,畫“太陽”表示早上吃、“月亮”表示晚上吃、“兩個太陽”表示中午吃,并且還寫上了一次需要服用的量。
活動分享時,堂堂向班里其他小朋友介紹了藥盒上標記的含義,大家都很贊同這種做法。并且我們商定,在下一次的游戲中增加一個藥劑師的角色,同時開辟一張桌子專門存放藥品。游戲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藥盒還是雜亂無章地擺放在桌子上,于是幾個男孩就去教室里搬來了一個空的教具柜,然后把藥盒整齊地分類擺放在柜子上,這樣藥劑師拿藥就更方便了。
孩子們幾乎玩了一整個學期的小醫院游戲,每一階段的游戲都有進步和發展,每一次的變化推進都是孩子主動思考與教師追隨助推的結果。“海兔小醫院”真正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點和好奇心,玩到了孩子們的心里。
教師支持助推游戲發展
1.在放手中為幼兒自主解決問題提供機會
游戲開始階段,病人過多、秩序混亂導致游戲幾乎無法正常開展,我沒有急于提出解決方法,而是將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幼兒,讓幼兒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幼兒回憶就醫經歷,利用益智區數字卡片進行“叫號”,在自主自由的游戲過程中形成了游戲規則和秩序。當許多病人拿了號開始漫長的等待,甚至有的孩子跑到別的區域忘了回來的情況出現時,我及時引導幼兒,用提問的方式讓幼兒遷移已有經驗、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最終設立了“等待區”,并且幼兒在等待區又開展了出乎意料的游戲活動,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游戲水平也隨之提高。
2.在觀察中為幼兒拓展游戲環節提供指導
在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不同游戲情況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當藥盒隨意擺放在桌子上、藥劑師拿藥速度慢、病人不知道怎樣吃藥的時候,我采用直接提問法:“醫院藥房里的藥是怎樣放的?怎樣知道藥應該吃多少、什么時候吃?”此時的提問意在喚醒幼兒的相關經驗,啟發幼兒將已有經驗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而當取完號的幼兒無所事事、開始無意義等待時,我直接向幼兒提出任務式問題:“病人生病了身體不舒服,你們能想辦法讓病人舒服地等待嗎?”這種任務式問題不僅為幼兒解決了問題、提供了思路,還能有效推進游戲情節的豐富與深入,幼兒在問題下順勢生發了“等待區”環節,病人能夠坐在等待區看書、看電影,成為了出乎教師意料的游戲精彩部分。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自主不等于完全的放任,我們應當在幼兒進行游戲時仔細觀察,善于捕捉蘊含其中、一閃而過的亮點,然后引導幼兒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機會來自放手,支持源于觀察”,醫院主題游戲是幼兒自發生成、師幼共同構建的結果。在游戲的后續推進中,我將與孩子們思考討論如何調整區域材料,增加更多低結構玩教具,促進幼兒的想象創造;繼續拓展醫院業務,如細化分科看診,增加游戲環節;促進區域之間的聯動,嘗試讓醫院游戲與其他區域游戲進行聯動,延伸游戲內容,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