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幼兒最喜歡的讀物,由于其富有趣味性、生動形象性,幼兒不僅可以閱讀繪本書,還能激發幼兒表演的興趣,為戲劇表演提供豐富的素材。在開展語言活動《想吃蘋果的鼠小弟》后,表演區里的妹妹和北北便根據繪本書上的畫面模仿起了小海獅的動作,引得周圍的幼兒也紛紛加入表演。隨后,幼兒們就故事中的動物形象展開了討論,對這個繪本劇表現出強烈的表演欲望。一場別開生面的繪本劇表演之旅就此拉開了帷幕。
實踐中探索,共做演前準備
1.角色準備,自主選擇促發展
面對繪本書中不同的動物形象,在分配角色時,幼兒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妹妹迫不及待地站起來:“我可以模仿海獅的動作,我在舞蹈課上學過,我想演海獅!”毛球不高興了:“不行,我也想演海獅。”“你會做海獅的動作嗎?我演的肯定比你好。”“你怎么知道我不行,我就想演海獅!”“我才最適合演海獅!”兩人吵得面紅耳赤,艾艾走上前,對他們說:“你們兩個都演海獅,輪流演,這不就行了!”
教師肯定了艾艾的想法:“艾艾說得對!你們可以分成兩組,想演其他角色的寶貝也可以重復報名,這樣想參加表演的小朋友就都能有機會了。”這下,剛剛沒敢報名的幼兒大膽站了起來,最后每個人都選到了自己喜歡的角色。
“那鼠小弟誰演呢?這個角色還沒有人演呢!”永寧發出了疑問。湯圓自告奮勇:“我覺得我可以說得清,老師可以讓我試試嗎?”教師:“當然沒問題。”就這樣,演員表初步定了下來,幼兒們都找到了想演的角色。
分析與反思:在閱讀過程中,引人入勝的故事人物往往能成為他們熱衷模仿的對象。憑借幼兒對于繪本劇的濃厚興趣,他們能夠自發地選擇想要表演的角色,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他們將想象、情感與理解和諧地融入角色中,從而激發幼兒的表演興趣,獲得更為豐富的、立體的且高層次的經驗提升。
2.道具準備,表演游戲更應手
在排練的過程中,幼兒們遇到了摘蘋果的情節。因為現場沒有“蘋果樹”,幼兒們只能在表演時用簡單的動作模擬這個情節,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演顯得十分零散。幾次表演之后,幼兒們便嘀咕起來:“沒有蘋果樹,我們怎么表演啊!”經過一番討論后,幼兒們便決定自己制作一棵“蘋果樹”。毛毛找來了拖把,試圖將其立在表演臺上當蘋果樹,可不一會兒拖把就倒了。“看我找到了這個!”艾艾從教室后面拖出了一塊大KT板,足夠長,看上去做棵蘋果樹綽綽有余。在幼兒們的請求下,教師幫助他們裁出了蘋果樹的外形,他們自己用膠帶把“蘋果樹”貼到了黑板上,此外,他們還在美工區畫出一個個大蘋果。請教師幫忙用子母扣將蘋果固定在蘋果樹上,方便表演的時候進行采摘。就這樣,一棵高約1.2米、美觀且形象逼真的蘋果樹赫然矗立在表演區中。
分析與反思:在制作道具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了支持和幫助,與幼兒一起制作關鍵道具——蘋果樹,使幼兒在表演中更加得心應手;通過大樹與幼兒的身高差,幼兒真實地感受到采摘蘋果的難度,從而進一步加深了角色體驗感,并激發了幼兒的表演興趣。
3.場地準備,空間充足展拳腳
隨著表演興趣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幼兒參與到活動中。然而,在這天的表演過程中,兩名幼兒還是發生了爭執,“我先來的!”團子不但生氣地大叫,還用力將然然推倒在地。
經過教師一番詢問得知,原來是表演區的空間有限,導致兩組幼兒一起排練時相互干擾,甚至為了爭奪空間發生爭吵。“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地方。”艾艾說。團子隨即附和:“幼兒園的操場很大。”那么,什么時間去操場排練合適呢?一一似乎想起來什么,激動地跑了過來:“自主游戲戶外娃娃家里面也有小舞臺,可以在那里排練。”這真是個好主意。于是在自主游戲時間,我們將蘋果樹帶到了戶外娃娃家排練,解決了場地問題。
分析與反思:根據幼兒的需求教師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將排練場地從室內延伸至戶外,不僅滿足幼兒在大自然中自然成長的渴望,更能釋放的幼兒的藝術天性,同時教師積極引導幼兒進行經驗梳理,幫助他們在經驗分享中達成共識,從而解決了演出場地的問題。
排練到表演,升華故事內涵
1.在排練中感知,在角色中體驗
排練開始了,角色人物間的語言、動作都成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整個劇組中壓力最大的就是鼠小弟了。這一天,在排練中,小湯圓突然情緒失控哭了起來……“老師,鼠小弟太難演了,臺詞太多,我記不住……”湯圓的聲音略帶沙啞,漲紅了臉,兩只大眼睛閃著晶瑩的淚花。我蹲下身抱了抱她,輕撫湯圓的后背,片刻過后,湯圓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寶貝,剛剛你嘗試過后卻做不到的感覺是不是特別難過?”我溫和地問道。湯圓看著我,點了點頭。我接著鼓勵道:“鼠小弟是不是也很難過?你就用這種心情,忘記臺詞,就說現在你最想表達的話,試試看!”“我想說:‘好想吃蘋果,如果我也會飛就好了,如果我也有這么大的力氣就好了……’為什么我不會?”湯圓聲音顫抖著。“太棒了寶貝,如果忘記了臺詞,表達你想說的話就好了,因為你就是鼠小弟。”小湯圓破涕而笑,用力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了我的指導:“老師,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和鼠小弟一樣,不會放棄的!”
分析與反思:角色扮演是幼兒繪本閱讀中的延伸,是一種深度綜合的體驗形式。通過舞臺劇排演的過程,幼兒得以深入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化對角色的認知與理解。本次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角色所經歷的事件與自己的真實感受相聯結,這不僅增強了演員的內心感受,也激發了幼兒對表演的興趣,進而助推了幼兒經驗的再生長與拓展。
2.在初演中探索,在問題中推進
當幼兒們第一次在小舞臺演出時,他們邀請了操場上其他班的小朋友來觀看。可是這些小朋友有點沒看懂,所以臺下的反應顯得比較平淡,甚至有的小觀眾很快就離開了,這可怎么辦呢?
妹妹說:“有可能是他們不了解這個故事,媽媽帶我看過舞臺劇,他們有旁白的,可能有了旁白就能看懂了。”糯米問道:“那誰來說旁白呢?”艾艾出了主意:“賈老師講故事好聽,我們請她吧!”在幼兒的邀請下,賈老師加入了演出的隊伍。果然添加了旁白后整個故事變得豐滿起來。一旁游戲的小朋友也被老師的配音吸引過來了,劇場里人氣興旺起來。
分析與反思:首演之后,幼兒發現觀眾看不懂后隨即采取行動,及時加入旁白,從而將演員們用表情、眼神等肢體語言難以傳達的信息準確傳達給觀眾。此時,教師發揮的作用是把問題明晰化,并引導幼兒拓展經驗,深入思考,從而實現新舊經驗的有機融合與提升。
3.在表演中成就,在興趣中升華
到了正式演出的日子,小演員們各個精神抖擻,齊心協力完成了戶外小舞臺的搭建工作。不一會兒,觀眾席上的座位上就坐滿了前來觀看的小朋友。
演出開始啦!湯圓自然地說著臺詞:“今天天氣可真好!咦,這里有好大的一顆蘋果樹。”湯圓邊說邊模仿起鼠小弟的樣子圍著蘋果樹轉了好幾圈。“蘋果又大又圓,一定很好吃,可是摘不到怎么辦呢?”隨后湯圓用了好幾個滑稽卻摘不到蘋果的動作,逗得觀眾捧腹大笑。小鳥、猴子、袋鼠等其他小動物依次用夸張的動作上臺,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隨著蘋果數量慢慢減少,鼠小弟越來越著急,觀眾們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由地為鼠小弟捏了一把汗。
演出結束,隨著所有小演員謝幕,觀眾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幼兒們有些意猶未盡,突然糯米提議:“真好玩,還沒演夠就結束了,我們再來一遍吧!”
分析與反思:對幼兒而言,戲劇表演更像是有趣的游戲,他們在表演中能夠體驗到豐富的情感變化,嘗試進行初步社會交往,滿足自我表現的需求,以及表演后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與支持,鼓勵幼兒認真表演并享受其中的樂趣。
本次活動中,教師并沒有主導活動進程,而是順應幼兒的興趣去支持幼兒從繪本閱讀到表演游戲到小劇場表演,從角色的選擇到場地的變更及都來源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得以盡情表達、展示自我,從而實現全面成長。由此可見,兒童經驗的生長脈絡便是課程發展的軌跡,繪本表演讓戲劇充滿創造性和想象力,同時也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