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網絡賬號等逐漸成為個人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被稱為“虛擬財產”。
夫妻雙方婚姻破裂,因虛擬財產分割走上法庭;百萬粉絲博主訂立遺囑,希望將賬號交由朋友繼承運營;玩家購買的游戲賬號被他人“找回”,雙方產生糾紛……近年來,因虛擬財產而生出的糾紛不時見諸報端,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虛擬財產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虛擬財產接入現實生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相關規定,判決被告退還原告33000元轉讓費。”隨著河南省滎陽市人民法院宣判最終審理結果,一起因網絡游戲賬號轉讓交易而引起的糾紛得到解決,游戲玩家陰先生成功維權。
這起糾紛要從一年半以前說起。當時,陰先生在某直播間結識了被告高某,一番議價后,陰先生先后花費33000元,與高某簽訂協議,永久買下其某游戲賬號和裝備。然而,時間僅過去3個月,陰先生便發現賬號所綁定的手機號被解綁,無法登錄,賬號被他人“找回”。陰先生以此為由,要求高某退還轉讓費,但遭到拒絕。因此,陰先生于2023年7月17日將高某起訴至法院。
近年來,諸如此類游戲玩家購買賬號后,被惡意“找回”、偷竊的案件頻發。從前,游戲只是一種“無形”的娛樂;如今,它已經延伸出“入刑”的財產屬性,被納入虛擬財產行列之中。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武長海表示,虛擬財產主要指依附于網絡虛擬空間,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具有一定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并在特定群體中傳播和使用的信息產品。
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普及和迅速發展,虛擬財產不及實體財產那么真實可感,但其實已經深入到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并逐漸成為中青年群體個人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年前,一句“你是想繼承我的螞蟻花唄嗎?”還只是流行的網絡熱梗;而現在,虛擬財產的繼承正成為現實。最近,剛滿21歲的大學生彭萱來到中華遺囑庫,訂立了一份遺囑。她在遺囑中提到,如果自己不幸離世,財產將留給妹妹。她的財產包括兩個游戲賬號和一家正在經營的首飾網店。她表示,這些虛擬財產看不見摸不著,把它們寫進遺囑,相當于受到法律的正當保護,能讓自己圖個心安。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23年度)》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中華遺囑庫中內容涉及虛擬財產的遺囑已達488份,微信、QQ、支付寶、網絡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已逐漸在人們的資產中占據重要地位,對虛擬財產保護的需求正不斷凸顯。
立法保護是首要任務
依托互聯網發展,網紅、主播成為新興職業。短視頻平臺和直播行業的崛起,無疑為網紅的爆發式生長提供了條件。而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賬號收益的節節攀升,對于平臺賬號、網絡店鋪等虛擬財產的分割,也成為一些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是我國法律首次明確規定對虛擬財產的保護,即直接承認網絡虛擬財產作為價值載體的財產屬性,為當下日益豐富的虛擬財產的界定和保護奠定了基礎。
專家表示,盡管《民法典》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法律保護范疇,但這一規定屬于概括式、宣示性的立法模式,在解決具體爭議時,還無法作為直接依據。因此,加快虛擬財產保護立法是首要任務,以做到有法可依。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網絡與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韜建議,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專門立法,進一步明確虛擬財產的保護范圍,確定權利所有人、權利范圍、權利的行使及侵權保護等內容,不僅有利于對游戲代練等行為進行規范,還能促進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
保護虛擬財產,互聯網平臺的責任不容忽視。現如今,各類互聯網平臺都要求用戶勾選相應的服務條款,這種行為事實上是與互聯網平臺簽訂服務合同。因此,互聯網平臺應當明確主體責任,進行嚴格的自我約束,把握自身與用戶間的權益平衡,明確其對用戶虛擬財產的安全保障責任,并為用戶在平臺內產生的虛擬財產利益預留救濟途徑。即使雙方發生糾紛,平臺方也應積極回應。
作為虛擬財產最重要的主體,用戶應提升自身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意識。在密碼設置與交付私人信息時保持小心警惕,盡量選擇正規的交易平臺進行虛擬財產的交易,并在必要的情境下保留證據。一旦自身虛擬財產遭遇侵犯,也請及時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
虛擬財產看似“無”,實則“有”。隨著虛擬財產在個人財產中逐漸躋身更重要的位置,占據更大比例,對其的保護應該更加嚴密和明確。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張一、黃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