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解放初期的青島萬象更新,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家鄉的建設之中。此時,嶗山夏莊李家宅頭村的苗圃工人,為解決澆灌樹苗用水問題,決定打一口機井。當機井挖掘到地下4米深處時,工人們發現了兩件黑陶罐,一件造型奇特、夾砂灰褐陶鬶和一些零碎的陶片。工人馬上停工,把這幾件“寶貝”報送到青島市文化古物管理委員會(簡稱“青島文管會”)。
青島文管會的劉善章先生立即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是青島首次發現的一處神秘古遺址。青島文管會一面形成上報材料報山東省古物管理委員會,同時以青島文管會的名義對遺址進行保護。于是,青島解放之初的一場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就此拉開了帷幕。
解放初期的青島,經濟文化建設百廢待興,文物保護更是一張白紙。當時青島市在文教局成立了由鄭爰居、華崗、王統照等人組成的文化古物管理委員會,劉善章作為文管會成員和青島第一代專職文物保護干部,收到嶗山的報告后無比興奮,于是決定再次對遺址進行勘察。他們一路顛簸趕到現場展開田野調查。經過現場調查,認為這是青島解放后首次發現的古文化遺址。這也是青島市首次開展的田野文物調查。
青島發現古遺址的信息上報山東省文物部門后,立即引起了王獻唐先生的高度重視。王獻堂作為山東省古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收到報告后,親率山東省考古鑒定專家臺立業等一批專業考古人員,專程趕到青島嶗山夏莊李家宅頭,對遺址及出土文物進行鑒定,并組織了青島歷史上首次考古發掘,從而揭開了青島解放后考古發掘的首次重大發現:嶗山夏莊李家宅頭竟是一處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之久的龍山文化遺址!這在當時是一項了不起的考古重大發現,在青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盡管這次考古發掘面積不大,但從幾個探方、探溝中還是出土了一批原始石器工具,灰褐色、黑色陶器等文物。為了進一步確認這些出土器物的年代價值,由王獻唐先生主持,在青島市文管會辦公室,當時的大學路紅萬字會舊址,舉行了專家論證會。應邀到會的有青島市副市長張公制、市文教局副局長王桂渾,還有山東大學教授韓東生、童書業、黃公渚、丁山諸等先生及部分青島文化界人士。
這是青島首次舉行的一堂生動深刻的文物保護公開課。王獻唐先生把出土的這批石器、陶器文物,與龍山文化的出土文物進行了詳盡的比對分析,介紹了嶗山出土文物與龍山文化屬于同一類型的特征,因此應確定為龍山文化時代文物。到會的專家學者一致同意王獻唐先生的意見,嶗山夏莊李家宅頭為龍山文化遺址就此確定下來,這也是青島市政府公布的首個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考古新發現,首次揭開了青島龍山時代的文化遺存,一舉填補了青島文明演進的歷史空白,將青島最早的歷史年代定格在距今大約4000年龍山文化時期。此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嶗山發現的龍山文化,領跑著青島最久遠的歷史斷代紀錄。直到即墨北阡發現北辛文化遺存,才將青島先民活動的歷史推進到距今大約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從而明晰了青島從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龍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今3600年左右)至夏商周的文化演進序列。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而命名,是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次王獻唐先生主持的嶗山野外考古發掘,確定了嶗山文明的出現應為龍山文化早期,從此揭開了青島嶗山地區神秘而古老的面紗。
從王獻堂先生1950年代主持嶗山考古以來,青島市的文物考古人員,多次在青島城鄉區域,發掘出土了原始社會以及歷朝歷代大量文物,包括夏、商、周時期的雙孔石刀、陶器、銅器、玉器等文物,這都充分證明了青島地區歷史的久遠與璀璨的古老文明。
王獻唐先生為山東地區文化遺產搶救保護不遺余力,奠定了山東省文物保護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他一生收藏圖書達10萬余卷,包含無數孤本善本,曾向國家捐獻出越王勾踐劍、李自成闖王印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及5萬余冊孤本典籍。王獻唐先生一生著述恢宏,僅專著就有60余種,連同書跋、書序、論文、雜著及日記等,約有千萬余字。
進入1980年代,我國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極為重視,陸續將王獻唐先生的書稿出版,且列為重要的社會科學項目。到目前為止,已出版了《中國古代貨幣通考》(上、下卷)《山東古國考》《炎黃氏族文化考》《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王獻唐遺書》等14種,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王獻唐先生杰出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是青島20位法定的文化名人之一,在青島文化名人雕塑園,立有王獻唐先生塑像,其在青島的故居也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