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緊跟時代變化,追隨學生需求,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受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飛速進步等時代發展的影響,“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了顯著的新變化,如有堅定的立場、思維觀念的多元化、個性張揚開放、法律維權意識強、學習能力較強、自控力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等雙面性的特點。通過對“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分析,找到特點形成的原因,從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教育引導建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創新起到促進作用,以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關鍵詞:“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育人成效;引導建議
引言
當前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在萬物互聯、網絡智能化的當下,“00后”大學生們能接觸到更加多元新穎的事物,由此也產生了代際差異,使他們的思想行為特點更加豐富和多樣,充分挖掘“00后”大學生在學習、思想、心理、就業等多方面的行為特點,加強對“00后”大學生行為特點的全方位分析了解,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導“00后”青少年在人生關鍵環節建立客觀且符合時代和國家發展脈絡的責任觀、價值觀、社會觀、人生觀,對“00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將自身發展更好地融入國家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一、“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主要特點
(一)學習能力較強,但欠缺自我約束力
大學的課程區別于義務教育,重點圍繞專業需求而設置,在專業學習掌握的基礎上,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就使“00后”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鍛煉形成的學習能力必須有系統性、探索性、自主性的特點。區別于高中學習,除了課本知識外,還要關注行業最新的學術觀點,因此,他們對知識的攫取就不止局限于課本,還要盡可能多地去參與學術報告、專題講座以及各種業界的研討會、做實驗、社會實踐等形式,不僅如此還有公共課、選修課、基礎課、專業課等課程體系。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要有一定的自主性。“00后”大學生更注重從體驗學習、實踐學習、在線學習等多種方式中獲取知識,學習方式更加自主、 學習能力廣泛提升、學習期望普遍較高[1]。
除了“00后”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點外,“00后”大學生與父母之間是一種開放、互 動、平等的關系,家庭教育中的陪伴教育、情感教育以及身體力行教育相較以往的“棍棒教育”更為普遍[2]。他們的成長氛圍相對而言是一個寬松、注重綜合素質全方面發展的環境,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相對來說普遍有所提高,在這種家庭和學校環境下,他們的發展更全面。
在學習系統、全面、專業的特性有所加強的同時,學習的工具也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大幅度提高。新媒體公眾號、短視頻以及線上學習平臺的興起和發展,極大程度地優化了“00后”大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過程。而高速發展的新媒體運營和網絡的發展,也滿足了現在大學生所面臨的專業需求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學科交叉知識的存儲和運用,新技術也用豐富的內容激發“00后”大學生對更多未知內容的興趣。但同時帶來的負面問題也比較復雜,在面對紛雜的網絡世界,諸多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娛樂性質的網絡短視頻,在用互聯網學習、搜集資料的同時,總是忍不住打開游戲娛樂界面,浪費時間,消磨意志力,逐漸降低自控能力,這也是當前“00后”大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障礙之一。
(二)心智普遍早熟但心理承受能力弱
“脆皮”“脆脆鯊”——脆弱易受傷害,是現代“00后”大學生的代名詞,也是當代大學生的一種自嘲,不僅指體質差易受侵害,更代表心理的脆弱。“00后”大學生成長的環境是一個物質、精神高速發展、發達的一個時代,他們通過書籍、電視尤其是現在發展迅猛的互聯網等多種媒介手段,所接觸到的訊息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的大學生都要豐富、充沛。這種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00后”大學生從成長開始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比較復雜全面,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是豐富的,不論是從男女朋友對事物的分析看待、人際關系的拿捏,各方面心智普遍呈現“早熟”的狀態。
而物質和精神往往存在一個逆向辯證的發展,對比物質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的精神世界容易感到失落、痛苦和迷茫。考上大學之后沒有快速進入角色尋找新的目標,致使方向的迷失、價值感的缺失。而他們成長的過程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太多磨難,抗壓能力和抗打擊能力較弱,在困難面前要么承受不住挫折,要么就選擇放棄。
大學時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時期是人三觀塑造的重要時期,也是心智轉變的一個關鍵階段,要么叛逆、要么成熟均在大學時期發展的一念之間。思想和心理容易受到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說這個時期也是大學生心理發展較為敏感的時期。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習節奏還是生活節奏都在不斷加快,“00后”大學生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質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逐漸變得“脆皮”,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能經受住打擊,從而影響“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及心理健康觀的形成。
(三)法律維權意識強但容易濫用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00后”大學生因網絡等新媒介的發達以及在高校法治教育的普及,他們所了解到的法律知識以及維權案例豐富且全面,慢慢樹立起法治思維。大學生了解跟自身權益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將其內化,根據這些規定來要求自己和他人行為。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的引導與教育,在優化學校育人環境的同時還能夠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對其踏入社會后行為選擇還會有影響[3]。
“00后”大學生對部分法律知識都有基礎的認知,尤其是與自身利益關聯度高的法律知識。高等教育中法治基礎的普及,使學生們不僅了解一些基礎法律常識,其守法意識得到加強,對權利義務的把握和運用也顯得尤為熟練。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發現,法律知識于他們而言起到了較好的內化效果,對法律的敬畏與認同也比較明顯。會依法、依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學生手冊》相關內容的學習也比較了解透徹,會用法律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在《學生手冊》上尋找行為準則。學業上遇到問題、同學之間遇到矛盾糾紛也會第一時間在《學生手冊》上尋找處理依據。
但當自身權益受到他們所謂的“侵害”時,過分追求于自身的公平公正,而欠缺用全局觀去考慮問題,容易致使權利維護的濫用,從而傷害到更多的公共利益。這其實是對條款、規定的過分解讀、只顧及自己而不去從大局考慮分析問題所造成的。
二、“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教育引導建議
(一)注重網絡教育載體,發揮網絡育人功效
“00后”大學生對網絡的掌握和依賴程度日益遞增,那么網絡力量在對其教育引導的過程中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與信息時代發展同頻,充分地發掘網絡載體的優勢,把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資源利用好,拓寬育人渠道,創新育人方式,生動豐富且多元化的育人方式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指尖教育”的便捷和有趣,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產生育人成效。
(1)利用大學生喜好的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4]。創建媒體賬號,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核心價值等主流價值觀念貫穿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政育人導向,亦可以利用學習強國、學習通、易班等平臺的現有資源來鞏固網絡育人陣地。
(2)對網絡傳播內容的重視要加強,如發布優秀文章、視頻等作品,組織開展“主題視頻征集”“平面設計征集”等活動。老師們在公眾號、微博或者學習通上發布信息內容時,要注意站在學生角度圍繞學生切身利益,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創作出有溫度、有態度、有質感的作品。除此之外,各種形式的網絡作品在表述的過程中,盡可能與時俱進地用到網絡流行詞,縮減與大學生之間的代溝,跟得上年輕人的步伐節奏,更好地建立良性溝通。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加入線上模式,鼓勵動員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平面設計、短視頻剪輯、網文征集等形式的線上互動中,老師指導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在創作過程中用思想、內容、文化、價值觀引導等內容進行育人滲透,從而創作出正能量的優秀網絡作品,弘揚傳播主旋律和正能量,影響到宿舍、班級的同學們。
(3)加強對學生們網絡文明素養意識培育和增強。網絡并非法外之地,對其網絡行為的道德及法律規制意識的普及和提高很有必要,不僅如此,在互聯網暢游之時也要有很強的辨別能力,理性看待問題,不跟風評論,不掉進詐騙等網絡陷阱,在互聯網中進行正面發聲,傳遞正能量。成為一個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沉迷網絡的新時代正能量好網民。
(二)深入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加強思政課程實踐育人
如何使思政教育在學生身上起到內化于心的作用,達到內與外的統一而非內外兩層皮,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對上文中提到對“特點”引導教育的關鍵。“00后”大學生在通過網絡頻繁、全面獲取知識信息的同時,求知欲也在增強,因此,無論是思政工作亦或是思政課都要有改革創新,在遵循思政工作規律的同時更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傳遞正確的意識形態、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與實踐的結合,從而能夠將精神認知外化于行。
思政課程的發展不僅要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思政教育滲透于專業教育中,更要充分運用到信息網絡,以信息技術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課堂中通過限時對某一思政專題的網絡信息搜索,指導學生將思想凝練總結,把案例分類歸納,最終將信息用PPT播放并講述的形式展示出來,再對其進行評價總結,找準切入點理解學習課本的重難點,此類形式的思政課堂必然是能讓學生記憶猶新。在課堂之余可以運用學習強國、學習通等APP進行答題互動,利用網絡信息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
思政教育工作則要注重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思政教育不只是在課堂、不止流于枯燥晦澀的語言,更要讓“00后”大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將想要傳遞的思政理念與日常為人處世相結合,所謂言傳身教。除此之外,還要利用班級團建、素質拓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日活動、支部活動等多種形式,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參觀紀念館、紅色基地、博物館等都可以使學生大局意識更加堅定。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更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方式,根據學生工作的實際情況組織志愿者服務,弘揚無私奉獻精神。尤其是“三下鄉”社會實踐,可以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進行鄉村支教、電氣維修、環境保護等社會工作,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注重賞識教育,全方位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00后”大學生因社會物質高速發展、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模式的變化以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較弱,如何破解這樣的思想行為特點,就需要作為教育主體之一的老師應該用“賞識教育”的模式去對待學生、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力,對于高校心理課程也要進行全方位滲透教育。
對“賞識教育”的強化。教育者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00后”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通過宿舍走訪、進入班級、深入課堂等多種方法,以朋友身份走進學生內心,幫助他們協調解決諸如人際關系、學業壓力、情感糾紛等的影響心理健康發展成長的問題。在不違背原則和紅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尊重、鼓勵學生們的個人意愿和想法,加以適當引導,懂得欣賞學生,挖掘每個人的閃光點,給予贊美和賞識。目前正處于自我探索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十分渴望被接受和認可。這種賞識既要適度,也需要基于客觀真實,才能獲得信賴。但是賞識教育不代表一味地表揚,必要時也要進行挫折和批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選修課堂,對所有教育者的心理教育觀念都應得到關注,以院系為單位定期組織心理培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也可以與專業課程相交叉,在日常課程中都能夠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專業課老師的挫折教育,思政老師的人格教育,心理老師的情緒教育等,讓“00后”大學生可以在大學生活中慢慢地能夠定位自我、分析自我最終悅納自我,與自我和諧相處。當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開展離不開“家校共育”,每年度心理普查的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適當對其家庭進行了解,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對家庭狀況、經濟程度等的了解,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引導“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往積極正向發展。
結語
處于特殊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00后”大學生,不論是思想還是各項行為,都呈現出與之前高等教育學生不同的特點。作為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線的工作者,能夠清楚地感知到,如果想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要秉承著“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本著“以生為本”的育人情懷,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善于鉆研了解學生特點,把握多種教育方式,準確地去把握“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從而真正做好學生們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能夠幫助更多“00后”大學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堅定心中的理想信念,掌握一身本領技能,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中,真正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余昌梅.“0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及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3):1-3.
[2]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3]方瓊.大學生承繼傳統文化:現狀、需求與日常生活化[J].中國青年研究,2011,(07):95-97.
[4]余皓婷.新媒體背景下開展“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科技風,2020,(18):37.
(作者單位:1.河南工程學院 2.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