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社會壓力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高校需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加強家、校、社三方支持以及政策支持。同時,通過課程和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適能力。這些措施旨在構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確保學生可以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學業進步。
關鍵詞:心理危機;健康教育;大學生;高校教育
引言
心理危機預警和健康教育作為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直接關系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及成因進行深入剖析,探索當代高校心理危機預警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路徑,以期為未來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健康教育現狀
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以及健康教育呈現出復雜性與緊迫性并存的情況。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對于大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由于人際關系處理、家庭環境影響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群體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同樣受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許多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遠不如學科建設,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和廣度不足,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現狀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可能不止來自大學校園,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也會給大學生帶來相應的壓力,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一般而言,心理危機主要是指人在面對一系列的困難和環境變化時,產生的情緒困擾、心理失衡以及其他的不健康行為,普遍表現為抑郁、狂躁、焦慮、自卑、孤僻等,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正視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有效的教育和預防活動,來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危機困境。
(二)當前大學生健康教育現狀
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健康教育,主動將大學生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的必修課中。并且,除課堂教學之外,許多高校還積極采取其他措施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如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大學生共同探討遇到的心理問題、鼓勵輔導員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班會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舉辦豐富多元的娛樂活動幫助大學生釋放身心壓力等,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的影響。但部分高校在大學生健康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僅注重單方面的知識輸出、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未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有效監管以及與家庭教育聯系不強等,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以及成因
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但不限于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人際交往、家庭環境影響等,了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表現以及成因有助于對其更好地進行干預,從而幫助大學生快速走出心理困境,實現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
總體而言,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表現可以分為情緒上的抑郁、孤僻、自卑等;行為上的如失眠、自我傷害、暴飲暴食等,兩者兼具,對于大學生自身以及他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情緒
情緒波動是大多數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危機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顯著特征。例如,大學生在面臨繁重的課業壓力、對未來感到迷茫時,往往會伴隨著焦慮、易怒、抑郁等情緒波動。這些情緒波動可能會表現為突然的爆發或者是長久的悲傷、隱忍,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樣也會對其他人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1]。再者,人際關系緊張也是大學生情緒波動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在大學里,部分學生由于第一次離開父母,在融入宿舍的集體生活時難免會有一定的困難,在與輔導員、舍友、同學溝通時也有可能因為溝通技巧不足而引起他人的誤解、造成矛盾沖突。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出現孤僻、壓抑的心理問題,使其難以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行為
行為的改變是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直接外在表現。例如,許多學生在面臨心理壓力時,會選擇暴飲暴食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或通過熬夜、網絡游戲等進行逃避。與此同時,這些行為的改變也會造成大學生的社交活動減少、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顯著下降、身體素質下降等多種問題,使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危機問題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3.暴力侵害
暴力侵害傾向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中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當學生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無法釋放時,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以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形式獲得短時間的快感、釋放痛苦,如欺凌弱小、虐待、毆打他人、自殘自我傷害等,這不僅會對自身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更甚至會影響社會治安,擾亂公共秩序,因此需要引起學校、家長和老師的高度警覺。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
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來自多個方面:
1.校園層面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對于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分析自然離不開校園,具體包括以下幾種:(1)學業壓力。大學與初中、高中不同,缺乏老師、家長的管束,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大學生可能會在進入大學后產生放松的心態,到期末復習時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成績不理想,久而久之出現厭學的心理;(2)人際交往。在大學校園中,良好的同學關系十分重要。然而由于部分大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幫助他人的性格導致其在處理宿舍、同學關系時可能會造成矛盾沖突,從而產生被孤立的想法,不愿意再主動融入集體生活中;(3)經濟因素。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在求學過程中,家庭條件較差的同學可能會受到同學之間的攀比影響而產生心理壓力,致使學生出現自卑、焦慮的情況,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社會層面
在大學期間,學生也有可能會受到社會層面的壓力影響。如臨近畢業前夕,部分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會產生迷茫、焦慮等情緒。或者在實習期間沒有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無法適應身份的轉變和職場壓力,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逃避就業、啃老等行為。另外,通過網絡獲取外界社會信息是大學生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是由于部分大學生判斷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誘導,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出現了盲目樂觀或者消沉低迷的心態,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3.家庭層面
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以及父母長期以來的不重視等導致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可能導致學生出現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性情暴躁、沒有主見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導致其在大學中難以快速地建立友誼,感到無助和失落,不愿意再主動融入集體之中。
大學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進步,大學校園與社會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這也使許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可能會受到來自多個方面的壓力和影響,從而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基于此,高校應及時進行預警和干預,利用多種手段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危害,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構建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構建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已經刻不容緩,以下是針對其所提出的一些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
1.建立詳細的心理健康檔案
學校應為每位學生建立詳細的心理健康檔案,記錄其心理評估結果、咨詢記錄、干預措施等信息。同時,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等方式,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并進行重點關注和評估[2]。
2.制定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
要制定一套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情緒變化、行為異常、學習成績下滑等多種指標,當學生的某些指標超出正常范圍時,就觸發預警機制。
3.組建快速響應團隊
組建由專業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快速響應團隊,一旦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跡象,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進行干預,并提供心理講座、心理輔導熱線、線上心理咨詢平臺等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服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二)加強家、校、社三方協同
加強家、校、社三方協同有助于形成心理教育合力,更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制定針對性的策略。
1.高校層面
高校應該主動增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教育中心,定期在校園內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咨詢活動,積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問題的危害,從而讓已經出現或者有潛在問題的學生能夠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治療。同時,高校還可以進一步發揮輔導員和宿管的作用,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并與其進行及時溝通和疏導。
2.家庭層面
高校可以鼓勵輔導員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性格習慣、興趣愛好等,并鼓勵家長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給予學生鼓勵,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從而促使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3.社會層面
公眾媒體、社區等應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力度,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公眾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為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提供和諧溫馨的環境氛圍[3]。
(三)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
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是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為了有效實施這一機制,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及督導至關重要。
在培訓內容方面。基礎理論知識應包括心理學基礎、發展心理學、應激與應對機制等;危機識別技巧應包括學會如何觀察和識別學生行為和情緒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可能預示的心理危機;溝通與咨詢技能應包括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對話,提高工作人員的傾聽技巧、同理心表達和有效提問能力。
在培訓方式方面。可以組織定期的工作坊,邀請專家進行現場培訓和互動討論;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提供模塊化的課程,方便工作人員隨時隨地學習;通過模擬學生心理危機場景,讓工作人員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分析歷史案例,討論成功和失敗的干預策略,從中吸取教訓。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當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此各大高校應繼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以便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以下是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建議: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學校應定期舉辦大型心理健康講座,邀請業內專家和學者,為學生提供權威的心理健康知識,這些講座不僅要涵蓋常見的心理問題,還應深入探討如何應對壓力、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話題;其次,利用校園媒體平臺,如校報、廣播站和社交媒體,定期發布心理健康相關的文章和信息,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此外,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模塊,以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
(二)建設心理測評體系
首先,學校應選擇適合大學生的心理測評工具,如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等,確保測評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其次,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測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方便學生參與[4]。同時,對于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相關工作者應及時進行一對一的深入咨詢,了解他們的困擾和需求。最后,學校還應建立心理測評數據庫,對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進行跟蹤分析,以監測學生的心理變化趨勢。通過這些措施,學校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以便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提供有力支持。
(三)完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
首先,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并配備舒適的咨詢室、放松室等,營造溫馨、私密的咨詢環境。同時,引入先進的心理測評軟件和技術設備,提高服務效率。其次,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詢服務。線上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提供預約咨詢、在線問答等服務;線下則在校園內設立多個咨詢點,方便學生就近尋求幫助。再次,制定詳細的心理咨詢服務流程,明確咨詢前準備、咨詢過程管理、咨詢后跟進等環節,確保服務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同時,建立完善的檔案管理系統,對學生的咨詢記錄進行保密保存。最后,與醫療機構、社會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以便能夠將需要專業治療的學生,及時轉介至相關機構,確保他們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可小覷。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于今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進行了探討。無論是高校、家庭還是社會,都應該加強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及時進行干預,營造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來助力大學生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曉霞.高校心理育人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4(09):5-8.
[2]成潔.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科學干預策略研究[J].秦智,2024(04):109-111.
[3]王鳳婷,劉澤文.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的實踐與探索——高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J].山西青年,2024(05):187-189.
[4]劉丹.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研究[J].才智,2024(09):113-116.
(作者單位:無錫太湖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