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畢業生占據大學生半壁江山,每年就業率統計數據喜人,但實際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與就業率數據未成正比,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需求和滿意度與實際情況差異明顯。本文立足新時代發展特征,在研究高職院校的就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調查研究,對適合新時代企業需求的大學生就業能力以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論述,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策略,以期提高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實現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
關鍵詞:新時代;就業能力;高職院校
引言
近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幅較大,預計2024年將迎來1179萬大學生畢業,同比2023年增長約21萬人。隨著畢業生規模的壯大,大學生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對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作為占據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側重為市場輸送高級技能人才,在就業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用人單位對高職生不僅需要其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更需要其具備較強的綜合素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對其能否在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為此,高職院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及早規劃,培養學生適應發展需求的就業能力,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一、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相關概念
就業能力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后經一些學者反復論證、修訂,認為就業力是就業者崗位獲得與調整的動態過程,同時受就業市場、國家經濟政策等宏觀方面的影響,從而更全面地闡釋了就業力的整體概念。2005年,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再次明確“就業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不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括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部分學者從企業技工崗位培養和需求提出了類似“就業能力”培養的相關論述。較為詳細論述“就業能力”的是鄭曉明在2002年發表的《“就業能力”論》。鄭曉明認為就業能力指的是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全面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
“就業能力”的提出與我國的大學生培養國情密切相關的。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就業能力”指大學生在經過一系列教育培養,畢業后獲得工作機會、持續穩定發展并繼續獲得晉升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是高校畢業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
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高職學生的自我定位有偏差
自我定位過程實際上就是就業準備過程。諸多高職學生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從進校開始,對自我的認知有偏差,往往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社會、企業以及行業的了解,容易過高估計自我價值,自我定位不合理,職業規劃容易不切實際,目標遠大但又缺乏行動能力。當面臨就業時,高職畢業生容易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一旦發現崗位實際與理想有偏差時,容易退縮,導致就業穩定性差,就業質量低[1]。
(二)薪資期望不切實際
薪資情況是地方經濟水平的反映,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體現。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網絡上所謂的“高薪”洗腦,盲目認為畢業即可高薪就業。尤其是在校生,以南京某民辦高職機械與汽車類專業學生為例,經過近兩年的大一、大二在校生調研,普遍薪酬期望比畢業生略高。這樣的就業心理對大三實習期的擇業選擇影響較大,導致就業期望過高,擇業困難。行業市場出現了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用人單位難招人的局面。
(三)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雙匱乏
隨著我國產業的智能化升級,企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受多方面條件所限,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院校與L5+7aWPkZXjrJ6DOMmTvI9iIzEvmFq24qFjhW+ieM+E=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學生對用人單位的機制、考核以及就業能力標準方面認識不足。學校的專業培養水平和技能培養的條件等各方面無法實現與市場同步接軌,就業能力培養缺乏針對性,進而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
(四)職業素養參差不齊
民辦高職院校在生源選擇和培養時往往面臨諸多問題,整體偏“兜底”性生源,學生難教難管是共性難題。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人到心未到,尤其是理論教學課,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上課玩手機是常態,有效聽課率較低。據調查顯示,職業素養培養在高職院校的就業能力教育中普遍缺乏,導致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模糊、職業態度消沉、學習主動意識不強、動力不足、人際交往欲望比較弱、溝通交流以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薄弱。此外,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對近200家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調查后的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加班意愿薄弱、工作消極、工作適應能力欠缺、缺乏奉獻精神。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職業素養如誠信、忠誠、愛崗敬業、合作精神、抗壓能力、勇于創新等優良職業品質有所欠缺。
三、新時代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要求
高職院校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因此,區域的發展、行業企業的需求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近兩年來,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問卷等形式調研近200家用人單位,結合江蘇省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調查數據,大致了解了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需求,總結歸納為3個方面:
(一)知識能力
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學生在專業領域是否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行業相關從業知識有較高的期望。專業相關的知識能力包括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熟悉相關的專業前沿知識、跨學科專業知識、了解一定的社會人文知識、現代科技基礎知識等,尤其是對行業和企業崗位的了解,是就業的前提,是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第一步。無論是生產型企業還是管理服務型企業,都需要畢業生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夠在專業領域快速勝任工作崗位,滿足工作需要。
(二)職業能力
據江蘇省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調查數據統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評價大致概況為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動手操作等能力。根據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的評價情況,以南京某民辦高職院校為例,用人單位對該校的畢業生除了要求必備的操作能力外,更加重視畢業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的迭代更新,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管理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要求緊隨其次。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多維度的發展過程,用人單位的需求反饋有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優化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獲得適配企業需求的職業能力[2]。
(三)職業素養
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在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通常包括工作態度、個人品質、做事方式、自我管理能力、適應環境能力以及職業過程中體現出的情感與價值觀。調查統計,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工作態度,其次是畢業生的環境適應、自我管理能力等。職業素養是一個社會人的職商表現,體現其在職場中能否獲得成功的素養及智慧。專業技能是職場大門的敲門磚,職業綜合素養則是一個人能夠在職場長遠發展的穩定基礎。在企業招聘中,無論是管理類崗位還是技術類崗位,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化程度歷來都是人員任用的重要考核標準。
四、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參考區域發展需求、高職教育發展目標等指標,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關系就業以及個人職業發展相關的綜合能力,內涵豐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僅僅是高校更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社會、企業、高校均要發揮其各自的作用,大學生更要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當代適合性教育目標指導下,研究各類文獻以及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指標,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的積極導向作用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規劃和宏觀政策指導的積極作用,結合市場需求、企業發展的要求,指導高職院校及早規劃、靈活調整,幫助高職院校建立適合市場需求的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市場的主體是企業,尤其是占90%以上的民營企業,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企業的市場地位和經營效益是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如何促進企業吸納更多的畢業生就業,政府除了出臺更多的穩崗促就業政策,更需要促成企業、高校在政策措施的解讀、有效落實上有具體的舉措,加強監管,鼓勵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長遠謀劃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高職院校合作力度,比如從稅收減免、共同培養補貼、見習實習安排等角度提高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意愿,校企合作與經濟效益齊抓共管,形成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就業”的良性循環[3]。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民生是社會和諧之本。社會應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積極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充分利用新時代社會媒體,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目標、腳踏實地、勇于擔責、培養職業意識、自我提升意識,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社會各主體還應當盡到對政府和高校育人的監督責任,積極反饋有效信息,促進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
(二)調整優化高職院校就業能力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應當合理安排專業設置,優化課程結構,結合市場發展和企業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求現狀,用創新發展的思路實施就業能力培養方案調整。一方面在專業教育中,高職院校各專業在制定教學計劃前,應對所開設的專業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了解職業崗位需要,結合行業最新人才能力需求,制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研究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以及其他各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整合課程體系,合理分配教學安排,實施模塊化教學、案例教學、分層次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達到“一專多能”,實現高質量就業。
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案,加強與企業溝通,調整開設符合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程,實施全程性就業指導,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觀念、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職業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培養素質較高、職業能力強、創新精神旺盛的高技能人才。
(三)引導大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大學生對自我認知的基礎之上,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自我定位準確,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應對學歷和專業有清晰定位,合理制定職業規劃,明確目標,逐步實現自我的職業價值。
(2)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專業能力。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有計劃地打好專業基礎,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更要通過實踐和實習機會提高自我的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課堂外,應注重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力和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多研究行業動態和社會發展趨勢,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保持與市場的同步性,提升自我的就業競爭力。
(3)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是大學生就業以及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為國家為社會建功立業的基石。在實際生活中,高職院校的學生要腳踏實地,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養。另外,大學生要對照職業目標主動搜集就業相關信息,掌握就業相關技巧,準確定位,培養自信,主動出擊,適應社會[4]。
大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就業能力的優劣,高職院校輔導員要關注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和社會實踐,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進而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質的飛躍。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學生自身就業質量的優劣,同時關系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社會的民生問題。高職院校是技能型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除了理論教學,更要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各級政府、企業為大學生就業群策群力,開拓就業渠道,促進校企合作,提供就業崗位,提供就業支持。大學生本人也應正視自身的問題,明確方向,打好專業基礎,積極參加實踐,提高自身素養,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從而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92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3):91-92.
[2]汪依桃.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淺析[J].校園心理,2014,12(04):268-270.
[3]馮益芙.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的高職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3,(08):203-206.
[4]鄧子鵑,張小兵.雇主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質性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1,25(05):91-98+112.
(作者單位: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