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是特殊教育體系中一項重要內容,對社會進步發展、殘疾人就業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校職業教育評價主要是對整個教育過程以及教育實際取得的效果加以評判與估價。大數據具有系統性、實時性、動態性等特點,滿足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需要,為特校職業教育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要想培養出更多殘而有為技能型人才,就需要特殊學校發揮出大數據的優勢,通過信息數據來優化特校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從而加快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步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特殊學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解決策略,希望能夠對職業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數據;特殊學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
引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大數據技術開始運用到特校職業教育中,大數據所具有的功能與特點與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所需相吻合。大數據技術蘊含著海量的數據,且數據更新速度快,同時,還具備多樣性、高價值的特點,便于特校職業教育收集不同層次學生相關數據信息,分析數據,以便對學生學習情況加以評估,從而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提供更多數據支持。特殊學校要加大對大數據技術的重視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以此推動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特殊學校需搭建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深入分析學生學習狀況,判斷學生職業能力,對學生日后就業情況加以評估,從而使學生適應新時代人才發展需求,適應自身工作崗位,對其今后發展有很大幫助[1]。
一、大數據時代特校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分析
(一)培養方式的類型化
類型化培養方式需要在滿足以下兩個邏輯前提下進行。
(1)傳遞知識的不同形式與特征。教育最為核心的目的就是知識的傳播,但與學科知識相比,技術知識較為復雜,其內容難以被簡單推演出來,兩者形式有很大差異,但兩者也有相同之處,即都具有獨立性特點,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社會發展要求相吻合。
(2)特校職業教育的獨特功能屬性的類型化。職業教育這種形式主要目的是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教育形式較為多元化,所以需要重視產業及教育兩者間的融合,從而實現產教融合的目的,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辦學形態的類型化
對于特校職業教育而言,產教融合是特殊學校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基礎,而校企合作是發展過程中一項組成部分。雖然時常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但企業參與特校教育依然是重要部分,企業參與特校職業教育程度以及范圍對特殊教育今后發展影響較大。在傳統職業教育模式中,學生一時間難以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術,職業教育之所以存在復雜性這一特點,主要是因為技術知識越來越廣,經驗知識在逐年增加。隨著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職業間、崗位間所具有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其組成也愈發復雜,這進一步指出今后的特校職業教育將不會由學校自行承擔,應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三)育人主體的類型化
通過分析目前特校職業教育現狀發現,其育人主體為“雙師型”“雙師素質”“雙師結構”這幾項內容,這不僅需要特校職業學部的各專業教師具有3年以上的實踐教學經驗,還需要教師具有高職以上學歷,從而使企業內部的技術人才能夠與教師產生良好互動,進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以此加快特校職業教育發展速度[2]。
二、大數據融入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現實困境
(一)數據資源較為分散,職業教育評價機制十分固化
特校職業教育作為育殘成才主要途徑,職業教育評價能夠對特校職業教育做出精準評判,是提升教育質量與效率的關鍵。但現階段的職業教育評價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比如數據資源過于分散、資源共享不及時、難以做到均衡,這使職業教育評價范圍難以擴大,所采用的評價方法不當,難以對數據信息進行精準分析。
(1)因特校職業教育評價過程中的采用的數據資源呈單散分布,難以獲得準確、全面的數據,導致教育評價范圍受限,評價結果不夠準確。
(2)共享性數據資源較為匱乏,這導致特校職業教育評價結果無法得到有效應用,使職業教育評價難以發揮出真正價值,對實際效果影響較大。
(3)由于均衡性的數據較少,使最終評價結果存在較大偏差,使特校職業教育評價不具備公正性、客觀性等特征。
對于上述問題,需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思維方式固化,職業教育評價理念傳統
由于特殊教育學校類型的不同,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也有所不同,評價表獨具特色,但職業教育評價反饋機制都具有共性問題。通常來講,課堂評價與教師評價相類似,專業教師教學水平與臨場發揮能力對教學質量有很大影響,對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評價時常常陷入“主觀唯心論”“客觀數據論”這兩種困境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評價時過于強調人文情懷,在教育過程中滲透了許多個人主觀情感,未能進行客觀評價,這使數據資源所具有的隱性價值沒有發揮出來。同時,部分教育工作者太過于依賴大數據在評價過程中的應用,未考慮特殊兒童的情感需要,情感表達不到位。要想有效解決所面臨的這一共性問題,特教工作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應評價方法,將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所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系統性等特點展現出來。教育工作者還要加強認識,豐富自身視野,轉變評價焦點,需從傳統的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學生;從傳統的單一技能教學維度逐漸發展成多元維度;從最初的淺層數據逐漸變成深層數據;從早期的結果評價變為過程性評價。在此過程中,特教工作者應更加考慮職業教育評價所具有的內在邏輯及實施效果,且保證評價過程適應特需兒童職業素養發展,使評價結果更具有權威性。此外,特教工作者還要加大創新力度,進行職業教育評價變革,發揮出各種科技手段的優勢,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其中,從而保證職業教育效率與質量。總體而言,特校職業教育評價具有共性問題,要想解決此類問題,提升評價結果真實性與適用性,就要特教工作者加大探究力度,積極開展探究與實踐,健全特校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以此來推動特校職業教育持續穩定發展[3]。
(三)技術運用存在困境,定性評價結果缺失
目前,技術運用及職業教育評價方式兩者間的融合程度較低,正處于瓶頸期,需要特教工作者深入思考與分析。在數據分析與教育評價過程中,數據界限十分模糊,未進行系統性規劃,統計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特教工作者要充分考慮評價方式、技術兩者間的融合程度。同時,在數據采集、整理、分析與使用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與法律法規來進行。要確保數據使用安全性,以免發生濫用、盜用的情況,在特校職業教育評價過程中,特教工作者要保證數據分析真實性、準確性,以免給特校職業教育帶來不利影響,提高數據信息準確度及可信度,由此才可以將大數據分析優勢與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提升職業教育價值質量,并帶動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4]。
三、大數據時代深化教特殊學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探索
(一)強化技術,聚焦特校職業教育精準評價
近年來,大數據在職業教育評價中的應用,國家研發出了相關測試系統,并開始運用到職業教育評價當中,對學生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借助大數據優化特校職業教育評價體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系統本身實用性,保證評價結果真實性、準確性,從而提升評價實效性。
(1)教育工作者先采用大數據分析明確評價目標,特校職業教育評價目標與評價指標并非一成不變,需做到周期性更新,確保所取得的數據信息真實,并對所收集的數據加以分析,從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職業教育評價目標,保證評價目標與特校職業教育相吻合,以此滿足特殊學校發展需求。同時,還要發揮出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優勢,深入分析特需兒童數據信息,采用各種方式探尋數據所具有的關聯性,并根據分析結果判斷目前特校職業教育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從而給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持。
(2)將大數據所具有的集約化功能發揮出來,完善組織評價機制。特殊學校在分類管理數據資源的基礎上,組建高素質職業教育評價專家團隊,制定統一評價標準,整合評價數據,并進行對比與分析,從而保證評價過程可行性。通過運用專業技術來分析數據,為評價改革提供相應意見。
(3)通過數據技術進一步優化評價標準,挖掘評價數據當中的規律與趨勢,將關鍵指標提取出來,明確評價數據特征,以便制定出一個詳細的評價標準,為后續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提供參考。
(二)更新觀念,聚焦特校職業教育科學評價
要更新自身評價理念、轉變自身思維方式、聚焦科學評價與數據技術的支持,從而將殘障學生實際情況準確反映出來,以此為特校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相應指導措施。
(1)對數據進行動態化實施監測,運用先進評價理念,從而對殘障學生情況做出全面評價,時刻關注學生成長狀況,以此提升職業教育水平。一方面,采用公開、透明化的教育評價方式,使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對評價檢測指標有一個詳細了解,掌握評價標準,參與到評價結果形成過程當中,從而使評價更加真實、公正,提升評價可信度,以此優化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搭建數據監控系統,將學生個人數據、學習數據、實踐數據、綜合評價數據歸納整合起來,從而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確定教育目標。
(2)借助數據貫徹落實產教融合評價理念。通過往屆本校學生綜合情況與就業方向,做好就業質量考評工作,根據實際情況細化考核指標,加強校企間的資源共享,一同打造實訓基地,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同時,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強化產教融合程度,便于校企間的數據共享。特殊學校還要制定定向人才培養方案,將評價結果分享給企業,以爭取得到企業的更多支持。
(3)貫徹落實科研評價理念。一方面,完善育人評價方式與指標,改變傳統評價理念與制度,注重能力與道德素養的充分結合,調動特教工作者科研意識,對特教保持熱愛。另一方面,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能夠深入挖掘評價成果,判斷教學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力,并分析教師之間是否存在合作關系,了解知識轉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對教師綜合能力進行評估[5]。
(三)加強聯動,健全評價治理聯動一體機制
對于現階段特校職業教育中出現的質量管理問題,建立聯動一體機制非常重要,要根據特校的教育殘疾類型來制定聯動評價機制,從而將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所具有的綜合治理這一功能發揮出來。通常來講,評價標準要包含各方面內容,如課程建設、學生需求、技能水平、教師發展等評價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逐一細化。
(1)結合實際情況,科學掌握發展方向,堅持問題導向原則,避免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出現瓶頸,引導特殊學校樹立現代化標準與旗幟,建立各級現代教育制度,從提升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實用人才入手,將特校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市場所需的文化產業深度融合。
(2)強化特校職業教育評價力度,加強法制化建設。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從以往的主觀性評價轉化成法制化,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評價過程中各方權益及其之間的管理,制定有關法律規范,以此預防不規范行為的出現。
(3)搭建內外聯動評價體系,引導院校、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后續修改、提升這一過程,采取相應質量保障措施,貫徹落實自改自評,將其作為提高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以此達到以評促建這一目的,展現出職業教育評價的真實性、科學性。
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國務院《“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出臺給特校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為特殊學校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加快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是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從多角度考慮分析,明確特殊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殘障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發揮出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打造高素質師資團隊,將德技并修、校企合作等評價內容引入到特校職業教育評價機制中,從而實現多方共贏這一局面,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技術型人才。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融合教育視角下聽障中職學生社會崗位適應能力評價的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33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佳寧.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問題與提升策略[J].山西青年,2022,(17):28-30.
[2]李英菁,肖彥峰,趙建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職業教育評價改革——職業教育系列線上圓桌論壇實錄(10)[J].教育家,2022,(S1):117-123.
[3]孫延杰,韋衛,李祥.教育評價改革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與實踐向度[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1):19-24.
[4]吳小平.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江西教育,2022,(10):17-19.
[5]湯霓.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問題與思考[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10(01):44-48+59.
(作者單位: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