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1月,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我國197所參與“雙高計劃”建設的學校名單。該計劃旨在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構建一批具備改革引領、發展支撐、中國特色以及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本文以某職業技術學院在“雙高計劃”中技術技能創新平臺體系指標建設的實踐為基礎,首先揭示了建設初期學院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隨后對建設中期學院所取得的成果與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科研創新
引言
2019年1月,我國正式啟動了“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該計劃旨在打造職業教育領域的“雙一流”工程,旨在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專業特色。根據“雙高計劃”的總體要求,將有50所左右高職院校被確定為重點建設單位,獲得更多的教育和科研資源,并按照指標要求高質量開展各項建設。在此過程中,科技創新指標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各高職院校均對此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為快速提升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區域行業經濟,各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建設工作中需要重點研究如何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制定合理的科技創新戰略和措施。同時,要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合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實現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目標而不懈努力[1]。
一、高職院??蒲袆撔履芰Υ嬖诘膯栴}與挑戰
在“雙高計劃”的實施初期,高職院校在科研創新能力方面遭遇諸多問題和挑戰。高職院校的學科設置和課程設置更加側重于實踐和應用。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在科研創新能力方面與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異。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在建設初期科研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一)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尚不明確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科設置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其科研方向也應有所區別。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高職院校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的科研模式,導致科研方向與自身特色脫節,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2]。
(二)高職院校的科研投入不足
科研投入是高職院??蒲泄ぷ鞯闹匾U希蒲薪涃M、科研設備、科研時間等方面的投入。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有限,往往難以保證充足的科研投入,導致科研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三)高職院校的科研團隊建設亟待加強
科研團隊是高職院??蒲泄ぷ鞯闹匾е捎诟呗氃盒熧Y力量的限制,往往難以組建起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此外,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經驗相對較少,缺乏科研方法和技能的系統培訓,導致科研團隊的整體水平不高[3]。
1.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首先高職院校課程設計和安排中實習實訓所占的課時較多,實踐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其次,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全面推進素質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簡稱高職單招)開始實施,增加了生源,新生的人數逐年增加,教師的課時量不斷增多。從這兩個方面,教師需要大量的時間研究課程,增加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往往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學研究創新,導致高職院校的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薄弱[4]。
2.科研項目數量和質量不高
高職院校的科研項目數量和質量普遍不高,從項目課題來看,主要以市級科研項目課題為主,省級項目課題名額分配與本科院校相比數量較少。例如,某省級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平臺人文社科項目近600項,分配給某一高職院校僅3項申報名額,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篩選出高精尖的項目,但也導致教師從心理上就缺乏動力,對科研望而止步,甚至出現“躺平”狀態。成功立項的項目數量少導致缺乏研究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的歷練,更難以突破國家級課題的申報,想在國內學術界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5]。
(四)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很多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導致科研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失衡。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轉化為零,教師基于自己本專業的專利有一定的專業局限性,專利發明的動力源偏重職稱評定的導向,而非所在行業或企業的發展和生產需要,與企業的需求很難對接。橫向科研項目方面,相關制度和管理模式落后,激勵機制弱需要改進。當地政府、行業、企業和高校間科技創新平臺的管理水平,政策的制定,相關活動的參與度較低。
(五)科研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高職院校的科研管理機構過于簡化,人員少,和其他行政機構融合在一起,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管理制度陳舊,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從而致使科研項目的管理效率不高,成效不顯著,難以激發教師對科研創新燃起熱情。
總之,當前高職院??蒲袆撔履芰Υ嬖谝恍﹩栴}和挑戰,需要通過改革管理機制、加強隊伍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成果轉化、優化評價體系等措施,提升高職院校科研創新的能力和水平[6]。
二、學院提升方法和措施
在“雙高計劃”的5年建設中,在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指標體系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科研創新能力,學院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對應的提升方法和措施。
(一)創新科研管理機制
學院出臺了《學院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管理辦法》《學院關于技術技能平臺建設指導意見》《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學院新型智庫管理辦法》《學院橫向課題管理辦法修訂》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從不同的科技創新方面加強了制度的管理。
高職院??萍紕撔履芰Φ奶嵘举|在于對教師隊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激勵,通過完善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科學的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強科研經費投入,為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辦學模式的基本方式,是區分于其他教育的最關鍵特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要求,“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延伸職業學校辦學空間”。
學院依托省教育廳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設了省級的傳統工藝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院級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省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產業學院。合作企業覆蓋京津冀區域,科研、教育與就業多渠道有效銜接,共同提升[7]。
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建立新的平臺和載體:(1)校企共同規劃,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該訂單式的培養模式能夠真正實現“雙主體”培育;(2)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建設。“下廠實踐”和“雙師型”教師隊伍擴大的同時,教師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企業優秀工程師將多年積累的技能和經驗傾囊相授,使培養模式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3)產業學院的建立可以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水平。
(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學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并不是很理想,雖然建立了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不斷加強與產業界的對接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但還需要長時間的歷練,來提升學院科研創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優化科研評價體系
(1)制定明確的評價目標,對完整的科研工作流程進行整體的評價、對專業學科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對研究成果的水平等級認定進行評價;(2)有合理優化的評價方法,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的同時借鑒其他高職院校的成功經驗;(3)建立專業嚴謹的評價組織和團隊,人員儲備要多學科,要有豐富的評價經驗,還要具備公正嚴謹的科學態度;(4)增強評價結果的應用,不僅僅對專業設置的調整起到作用,還可以在教師的職稱評定中起到參考的作用。
學院在“雙高計劃”建設下,細化分解科技創新平臺項目中任務點,各項科研制度逐步地完善,科研創新的團隊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科研能力在專業的指導和培訓下得到強而有力的提升。每學年學院科研部門組織對科研成果開展院級科研成果獎的評選。完善了職稱評定和職稱晉級中相關科研成果的條件要求,激發了教師的科研創新熱情,為學院科研創新提供動力支持。
三、學院取得的成效和建議
(一)取得的成效
學院緊跟京津冀協同創新要求和產業發展布局,立足科教融匯,全力打造“三大平臺”:即產教融合服務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和技術技能平臺。牽頭成立市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建成兩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3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其中省級大師工作室3項、組建6個科技創新團隊、15個專家智庫,形成了“平臺+團隊+項目”的技能創新服務模式。融通“技術研發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的能工巧匠。
統計2019—2023學年學院所取得的科研創新成效,核心論文發表112篇,五大檢索論文67篇,實用新型與發明專利共計107項,完成縱向科研項目333項,完成橫向科研項目45項,獲得河北省教學成果獎6項,科研項目到賬經費406.95萬元,智庫技術咨詢75項,科技成果轉化率近50%。根據“雙高”終期驗收數據結果對比,100%完成預期目標值。
(二)相關建議
基于學院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和其他高職院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研究了其他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績高職院校的經驗后,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此方法主要是通過建立一個有效的平臺,將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分類和展示,使得企業、投資者、政府等各方能夠方便地獲取科研成果信息,進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這需要平臺具備高效的信息處理和展示能力,同時還需要各方共同參與,共同維護和更新平臺的信息。
2.加強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是將科研成果從高職院校向產業化轉移的過程,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該過程需要有一定的組織和管理。技術轉移,通過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等方式,將技術成果從高職院校向產業化轉移。可以有效促進技術成果的轉移,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3.加大資金支持
資金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保障,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資金和申請國家級省級等項目資金,企業投入等方式,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賦予科研人員一定的資金配置和費用支出權利,在相應的考核和監管機制下,保證科研人員能夠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獲得相應的合理合規的資金獎勵。
4.加強市場推廣
在市場推廣方面,高職院??梢酝ㄟ^參加展會、發布廣告、建立品牌等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AUckfqbP0c1RGZGPzE0YtxJGmU7l9YyB07fZoHA9eYU=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企業關注。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
5.加強政策支持
政策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保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如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等,可以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科研成果轉化中利益分配政策需明確,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參與人員明確自身的權益和責任。政府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措施,進一步激勵科研成果的轉化。
總之,促進高職院??蒲谐晒D化需要學校、政府、企業、投資者、技術轉移機構等多方協同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推進,共同建立有效的機制和體系,形成完整的科學的科研轉化體系。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和技術轉移的同時加強與企業合作和市場推廣,為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創造良好的環境,確保高職院??蒲腥藛T、企業、社會等多方利益的平衡和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科研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創新能力,必須采取一系列嚴謹而系統的措施。這包括深化改革管理機制、強化科研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科研評價體系等關鍵方面。首先,明確科研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制定科學的科研計劃和方案,確??蒲泄ぷ鞯南到y性和持續性。同時,還要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或服務,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其次,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管理,提高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工作環境,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為科研創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此外,還需要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和交流,共享資源和成果,推動產學研合作,實現科研成果的共享和轉化。最后,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轉化效果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和反饋,為后續的科研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通過這些舉措的協同推進,可以有效推動高職院校科研創新的全面發展。實施“雙高計劃”對于促進高職院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善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度和標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這將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推動高職教育的整體優化和提升。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雙高”建設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科研創新能力研究》(項目編號:SZ202301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孫紅艷.“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的現實困境和優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4):41-46.
[2]潘錫泉,郭福春.“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18):51-56.
[3]胡天聰.社交媒體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20,42(6):153-156.
[4]魏麗麗.高??萍汲晒D化的制度困境與完善[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8,31(6):36-43.
[5]趙淑琪.高職院校教師教科研能力現狀調研及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21):85-88.
[6]王揚南.全面提升職教科研服務高質量發展整體貢獻力——基于《2019中國職業教育科研發展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2):5-15.
[7]佛朝暉,李金國,楊洪元.協同管理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9,(7):72-77.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