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其第三點“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統籌兼顧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兩大方面,凸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是推動中國社會整體躍升和行穩致遠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場合屢次指出,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時代新征程,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光輝歷程,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將新時代人民的精神富裕帶向更高的境界。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重點之一是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民精神富裕的現實基礎應扣緊人的本真回歸。“本真”指的是人類最原始、最真實的狀態和需求,是遠離物質欲望和社會壓力的純樸狀態。這種狀態強調的是內心的寧靜和對自我的真實認知,是一種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和體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人類世界與動物世界之間最大的區別莫過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的是全面的發展、和諧的發展、自由的發展和充分的發展。換言之,人的全面發展,不僅物質生活要得到極大的滿足,精神生活也要得到充分的發展。但是在生活中,人往往更加現實,過于貪圖物質,精神世界不夠豐富,內心的真正需求遭到忽視,從而迷失了本真。找尋“我”,成了新時代人的意義升華的首要任務。人如何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并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美好的生活,在不斷超越生活中感受其中作為人的力量并實現生活意義,這才是真正存在的自我。為了達成自我,必須不斷消解非自我的影響和滲透,努力規避生活實踐中的外在干擾和內在侵襲,在純潔凈化的自我狀態中實現本真的自我。為了保持清醒與堅定,我們必須厘清“兩大誤區”。首先,生存并非與意義生存概念相通。生存,作為生物本能的基本狀態,僅僅保證了生命的延續;然而,只有當人類回歸到自身的價值觀,投身于對生活意義的深度追求時,才能達到真正的意義生存。這種生存不僅關乎生命的量,更關乎生命的質,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更高級形式和階段,是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深刻體悟與實踐。其次,需要并不等同于過欲。人的需求,是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它源于人性的本質與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而人的欲望,則往往是心靈深處無休止的渴望,有時甚至超出了理性的邊緣。將需求與欲望混為一談,無疑是對人性的誤解。其實,人的正常正當的需要是合情合法的,只要是符合人的社會性和客觀的生活條件,用于滿足人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則是合理存在的。
人民精神富裕的持續動力要依靠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之于個人,是根基、是支柱,是精神之鈣。它構成了人的道德內核,使人能夠自立、自信、自強,是實現“雙富夢”的道義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理想信念是照亮前路的燈,是把準航向的舵”;理想信念之于中國,是促進國家富強、民族團結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撐。現階段,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正在經歷“意義的消解和道德視野的褪色、工具主義理性猖獗、自由的喪失”的現代性隱憂的陣痛,尤其是生存意義的逐步流放以及道德困境的日益顯現,而這些外在的影響因子正日益改變著人的心靈秩序。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中,當人們熱衷和沉迷于對物質的無限占有和對物欲的盡情享樂時,心靈就逐漸扭曲和迷失。他們變得貪婪和自私,失去了對真實和善良的追求。他們的心靈被物質所掌控,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最終,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困境,無法擺脫現實的壓迫,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內心。人的精神世界注定將日益枯萎和麻木,從而導致現代人精神和肉體的統一體被無情解體,人性發展的動力機制不斷削弱,精神世界的價值和意義逐漸消失,而無助感和焦慮感卻越來越強烈。新時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飽滿,必須強化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將理想信念巧妙地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使其作為精神基因而深刻存在。這樣的融入,不僅豐盈了人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體現出理想信念的顯性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指出,“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依托強大的信念意識去激發和點燃人的生命熱情和生命沖動。在對人自身的生存意義的追問和反思中,使每一個擁有生命激情的主體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生動彰顯出無限的價值和意義,在真善美的協同有機發展和提升中成就現實有感的人,用理想信念的光輝照映原本內心的荒涼和冷漠,促成感性世界的溫濕、幻想世界的充盈和精神世界的奮進。
人民精神富裕的價值追求需關注人的美好生活。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涵蓋物質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生態生活等多個維度,是一個動態的、全方位的概念,精神富裕存在于美好生活的內涵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僅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著力解決社會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問題的內在需求。在自然界中,人類因為有著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所以與其他動物有了顯著的區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追求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等級、最深層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其特點包括但不限于不以功利為目的、自我超越和自發性追求,是實現人性至善的終極目標,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賦予生活深刻意義。自我實現是新時代人追求意義升華和超越的關鍵,在實現偉大事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主角,要把實現自我價值融入奮斗當中。這對于我們提振心靈秩序有至關重要的指導價值。在優化心靈秩序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關注外在因素如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重視內在的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提升與自我凈化。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人類的生存發展、幸福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內外協同,力量聯動。在社會生態方面,我們應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倫理道德制度,以適應新時代的精神特質和發展需求。這種制度應確立明確的價值導向,規定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使整個社會呈現出和諧有序、積極向上的良好風貌。在心靈秩序方面,我們更應加強對“我該如何”價值導向的重視。我們應該培養個體的自發自覺能力,使其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堅定信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努力打造出獨立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