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從上海出發,開啟了中東卡塔爾之旅。飛行十小時后,落地卡塔爾多哈(哈馬德)國際機場。導游向我們介紹,卡塔爾280多萬常住人口中,僅有約15%的人為本國公民,其余大都來自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地區,首都多哈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數量占到總人口的60%左右,多哈作為卡塔爾首都以及波斯灣沿岸的著名港口,不僅是全國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多哈機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卡塔爾多哈(哈馬德)國際機場占地超過2200公頃,最長跑道有61個登機口,豪華而便捷的機場航站樓設計獨特而富有創意,整個機場呈現流線型的外觀,正面采用大面積的透明玻璃幕墻,使得整個建筑看起來通透而明亮,機場客運航站樓配有五個中央大廳,其中一個中央大廳有一只憨態可掬的布偶熊,成為旅客的熱門打卡點。航站樓的頂部則采用了波浪形設計,在遠處也能輕松辨識。機場內藝術品展比比皆是,現代建筑餐飲、購物店目不暇接,室內翠綠的熱帶雨林郁郁蔥蔥,為繁忙的機場帶來一抹清新的氣息。放眼看去,整個候機大廳宛如一座巨大的玻璃宮殿,燈火輝煌,宛如星辰點綴的夜空。大廳內燈光柔和而明亮,將每一寸空間都映照得晶瑩剔透,大理石地板光滑如鏡,反射著周圍的光影,行走其中,仿佛每一步都在踏入一個夢幻的世界。抬頭望去,大廳的天花板高聳入云,上面裝飾著現代化的照明設備,散發著柔和而溫暖的光線,機場內多個巨大的液晶顯示屏不斷滾動著航班信息,為旅客提供實時準確的信息,繁忙的機場內旅客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其中有許多身穿黑袍戴黑頭巾的阿拉伯女性,也有穿白袍戴白色或彩格頭巾的阿拉伯男性,還有各國的旅游者。航班辦理臺邊,行李在滑帶上傳送,機場內優質便捷的服務讓人賓至如歸。
建筑:構筑多哈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卡塔爾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諸多建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設計師將阿拉伯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完美融合,構筑了多哈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于多哈傳統帆船港口附近一座填海而成的人工島上,簡潔的白色石灰石外墻以幾何形體方式堆疊而成,三面環水,在陽光與海面的折射下,藍天、碧海、光影完美融合。博物館于2006年開建,2008年落成,耗資3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落成時其設計師貝聿銘已91歲高齡,這是他設計的最后一棟大型文化建筑。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何形的穹頂,隨著目光緩緩而上,圓形吊燈和圓形樓梯為原本生硬的線條平添了幾分柔和,博物館收藏了14個世紀的伊斯蘭藝術。
卡塔爾伊斯蘭研究學院位于卡塔爾教育城,包含教學樓與清真寺兩個部分,清真寺被5個伊斯蘭柱托起,柱體表面鐫刻著《古蘭經》中關于朝圣、齋戒、善念、禱告和信仰的箴言。在伊斯蘭建筑中,建筑越高離真主越近。兩座90米高的宣禮塔指向天空,象征著知識與光明。在學院的入口廣場和內部空間均有涓涓細水長流,水元素的使用源于《古蘭經》描繪的天堂河。南向的清真寺穹頂透過雙層立面系統灑落點點星光,宛如置身天堂,身心立刻清靜下來。
卡塔爾國家博物館由法國建筑設計師讓·努維爾設計,靈感來自沙漠玫瑰,博物館外形遠遠看去就像是一片片花瓣在城市中綻放,這朵極具設計感的“玫瑰花”由539瓣玫瑰花瓣運用巧妙的幾何原理堆疊而成,遠看如層巒疊嶂,游客們置身其中往往會在無形中感受到空間的交錯,在朵朵花瓣上跳躍、沉浮,妙不可言。
盧賽爾新城的建筑是當代建筑的標志,各種設計新穎的大樓沖破云霄,樓與樓之間錯落有致,宛如一幅絢麗的水彩畫。新城的建筑有的造型別致、有的色彩斑斕,其中一座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該建筑下半部分是半圓形,頂端則像是螃蟹的鉗子,導游介紹說這是兩所酒店。這些建筑為新城增添了不少人文藝術氣息,新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卡塔爾半島,熠熠生輝。
駱駝與鷹隼: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符號
駱駝在阿拉伯文化中不僅因其美麗的曲頸和較高的經濟價值而受到喜愛,更因為它們的天性優雅。駱駝吃苦耐勞,所求甚少,奉獻甚多,這種性格與生活在沙漠地區的游牧民有共通之處。駱駝這種生活在沙漠中的獨特生物,以其高大的身形和顯著的外貌特征引人注目。在皇家養殖場,我們看到了十分溫馨的一幕,一位身穿白袍的阿拉伯父親帶著子女一起去養殖場喂駱駝。孩子的父親從包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胡蘿卜,交給可愛的阿拉伯女孩及男孩,一開始小女孩和小男孩有些害怕駱駝,他們遠遠地拿著食物,駱駝走過來慢慢地吃著,不一會兒他們熟悉起來了也就不害怕了,緊接著另一頭大駱駝也湊過來,兩只駱駝你爭我搶氣氛十分熱烈。在多哈海濱大道卡塔爾埃米爾皇宮旁的草坪上,每天都有駱駝騎兵衛隊的例行巡邏,騎兵們穿著白色長袍,戴著阿拉伯頭飾(頭巾和黑圈),這既是護衛埃米爾宮的舉措,也是卡塔爾的一個觀光項目。
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市中心有一個叫瓦吉夫的傳統市場,在那里人們恍若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世界,在夢幻般的氛圍中穿越時空,觸摸歷史余韻,感受獨特的阿拉伯文化風情。迷宮一樣的市場中除了金銀珠寶、各類服飾、特色香料、美食小吃以及富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外,還有一座專門賣鷹隼和給鷹隼治病和保健的醫院,成為瓦吉夫市場的一大亮點。鷹隼市場有專門的入口,入口處掛著牌匾,上面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寫著“鷹隼市場”字樣,進入市場,一只只目光炯炯的鷹隼撲入眼簾,它們都被綁著腿,有的還被蒙住眼,站在專門設立的小臺座上,等待出售。鷹隼市場有狹窄的小巷,兩邊是長椅,供愛好者和游客休息,游客可以盡情欣賞這些氣宇軒昂的鷹隼,也可以自由拍照。
卡塔爾人喜歡養鷹的原因是因為獵隼在他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且被視為國寶。獵隼在卡塔爾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時候起卡塔爾人便將獵隼馴化,以便在冬季幫助人們打獵尋找食物。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盡管卡塔爾人如今的生活已經富裕舒適,不再需要靠獵隼來獲取食物,但用獵隼捕獵作為一項傳統的運動仍然被保留下來??ㄋ柸藢ΛC隼的喜愛和尊重源于其似老鷹的外形和獨特的狩獵能力,這種傳統和文化的傳承使得獵隼在卡塔爾人的生活中占據了特殊的地位,獵隼的存在也已成為卡塔爾文化的一部分,獨具魅力而又別樹一幟。
鷹屬于隼形目鷹科,隼屬于隼形目隼科,雖然兩者在體態上存在區別,但都屬于猛禽。在卡塔爾隨處可見鷹隼元素,多哈市中心的東道國媒體外墻是一幅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手舉鷹隼的巨型漫畫。我們在鷹隼市場探訪時剛巧碰到一個卡塔爾少年,高興地舉著剛剛買來的鷹隼從店鋪出來,當地人對鷹隼的喜愛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