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社會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地面公交客流出現不同層次的下降,如何深入挖掘制約客流的影響因素,針對不同的具體問題提出相對應的客流提升措施,是提高地面公交的行業競爭力,提升地面公交在居民出行中比例的重要策略。本文通過對居民出行調查和公交滿意度調查,深入分析客流下降的原因,并結合公交乘客交通需求調查數據,以數字化公交為導向,從智能化采集數據、靈活化公交線路、數字化線網布局和信息化定制服務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關鍵詞:公交客流 數字化 線網布局 信息服務
1 緒論
常州公交是指服務于中國江蘇省常州市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其公共交通事業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截至2023年,營運公交線路547條,公交營運車輛3113輛,公交客運量12437.9萬人次,增長17.0%。新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5條,新建公交候車亭94個,開通7條校園公交線路、3條敬老愛老示范線、2條公交助殘示范線和9條惠企專線。
目前常州市在公共交通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公交網絡總體客流量較低,運行效能不高。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上升、地鐵線路的完善和各類新交通方式的出現,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都市人,逐漸有了更多交通方式的選擇逐漸疏遠了公交車,曾經作為居民出行首選的城市公交行業,面臨著尷尬的處境:客流大幅下滑,企業經營困難,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因此為實現常州市公交企業穩步發展,有必要進行提升路面公交客流的策略研究。
2 客流調查分析
2.1 常州市居民出行現狀
為更好地了解常規公交乘客出行需求,本課題組通過編制乘客調查問卷,開展了常州市居民出行方式調查和常州公交乘客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常州市居民主要出行方式為公共交通、自行車(含電動自行車)和步行。其中公共交通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占比達到45%,其中軌道交通出行為27%,地面交通出行為18%,自行車(含電動自行車)和步行分別占比20%和7%,私家車出行的占比為38%。從調查數據顯示,公共交通依然在常州居民出行中占了較大比重,但是比較傾向于軌道交通。
2.2 常州公交乘客滿意度調查
為調查公交乘客的出行需求,本課題組通過乘客調查問卷,開展路面公交乘客滿意度調查工作。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星調查形式開展,共計發出500份電子調查問卷,收回反饋問卷497份。在497個受訪乘客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別為51.7%和48.3%。調查問卷中選取7項調查內容,最終測算出乘客對常州公交的整體滿意度為91.6%,屬于較高層次的滿意度。常州市公交乘客希望常州公交改善方向如圖1所示。
2.3 目前常規公交客流下降的原因
通過問卷調查和公交企業實地考察研究等方式,本文發現公交客流下降存在以下原因:
2.3.1 公共交通方式多樣化,公交面臨客流競爭壓力巨大
21世紀初,地面公交為城市大多數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交通方式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進了私家車、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新興交通方式的普及,使得公交車的競爭力逐漸下降。另外2020年-2022年底的疫情加劇了地面公交客流下降的趨勢。以常州市居民出行方式為例,居民地面公交出行從2008年的32%下降到2023年的18%,已建成的軌道交通1號線和2號線成為市民出行的更優選擇,私家車的出行由15%上升到38%,助(電)動車從,10%增長到32%,地面公交、軌道交通、小汽車、助(電)動車幾種出行方式對比來看,地面公交的出行比例最低。所以由于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發生巨大變化,地面公交承受的客流競爭壓力巨大。
2.3.2 地面公交的交通特性不再符合乘客的出行選擇
因為乘客可選擇的出行方式比較多,所以更多乘客在選擇的時候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而影響居民出行選擇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運營速度(時間)、可靠性(準點率)、可達性(便捷性)、價格、舒適性等。通過調查顯示小汽車交通出行成本高,但是舒適性和便捷性好,在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沒有強力外部因素干預的情況下,往往成為這部分居民出行的優先選擇。軌道交通的突出優點速度快,可靠性強,票價合適,成為居民長距離通勤交通的首選。助(電)動車在便捷性和可靠性上占據優勢,價格也較為適中,共享自行車同樣便捷性和可靠性上占據優勢,但是由于運營速度和舒適性,適合短距離的接駁出行。而從地面公交的交通特性來看,地面公交本身是缺乏競爭力的,但是在強調公益性的前提下,地面公交秉持了低票價的政策,這是地面公交相比其他交通方式的最大優勢。
2.3.3 公交信息化水平亟需提升
常州公交系統在經歷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改革和創新后,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市民不斷增長的“智能化出行”需求,常州公交系統亟需提升智能化程度。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目前現有的乘客信息的總量很大,但是關鍵數據缺失,且信息分散于各部門及各分公司之間,難以統籌運用,更無法以有效方式展示給乘客。
(2)“智能化”的硬件支持上仍有較大缺失,通過調查顯示很多城鄉結合的公交車站還未設置電子屏幕,很多站臺電子屏、指示牌等硬件設備無法正常使用。
(3)“智能化”軟件支持也尚不到位,乘客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復雜,雖然“常州公交”App、地圖軟件、常州公交微信公眾號、我的常州等平臺上均會顯示公交到站信息,但會給乘客一定程度上的選擇障礙,且目前尚無法根據實時路況提供精確的到站時間,沒有實質性地減少乘客的出行時間成本。
(4)公交線路制定方式較為傳統,尚無法滿足用戶新興的定制要求。目前,公交線路的制定較為傳統,未充分利用精細化的大數據,且運行區域較為有限,無法滿足許多“兩點一線”的上班族的實際需求。
3 基于數字化公交的公交客流提升措施
3.1 智能化采集數據,了解乘客出行需求
數字公交智能化出行的核心基礎是乘客出行大數據的采集數量及其精度,地面公交傳統的刷卡(移動支付)付費模式和固定的乘車費用使得乘客只需要在上車時支付乘車費用,無法準確掌握乘客下車的信息,也就是不能對乘客進行精準的出行OD調查。這影響了對線路站點的精準評估,也導致車輛調度無法實時匹配,也使得在智能化出行中無法掌握乘客的交通需求,最終無法實現公交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乘客公交出行的時間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公交資源的分配及統籌。
因此公交集團公司需要建立一體化的公交信息采集數據架構平臺,通過架構平臺高效地獲取乘客出行信息,實時有效的公交信息系統是公交信息化出行系統的基礎,準確可靠的信息可以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公交信息采集主要分為靜態采集和動態采集,其中靜態采集主要包括車輛、人員、站點等基礎信息,動態信息采集主要依托智能化車載終端、定位技術等實現信息的自動采集。公交信息采集架構主要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和應用層組成。通過對數據的處理,為乘客提供包括“車廂擁擠程度”“城區擁擠情況”“公交資源分配密度”“道路狀況及公交線路實時推薦”等乘客切實所需的實時信息,以提高乘客的用戶體驗,吸引更多乘客公交出行。
3.2 靈活多樣化路線,促進公交乘客吸引力
一直以來,公交公司經營思路比較單一,固定的車輛,固定的線路,固定的站點,即便是沒有乘客,也要跑,造成了不少浪費,因此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合理配置資源,打破“信息孤島”,以大數據為依據,合理規劃靈活多樣化的公交線路。
公交集團公司應積極與數據型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巴士運營企業等進行溝通與合作,獲取精確數據信息,合理使用諸如支付寶、微信等信息支付平臺,將信息整合與完善后通過智能終端推送給乘客,提供車輛舒適度、精準到站時間等用戶切實所需的信息以提升用戶體驗。
在公交企業數字化建設中,可以創建能夠為市民提供多應用場景的出行服務智慧公交綜合出行服務平臺,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度整合掃碼乘公交、在線約車、網約定制、旅游用車、通勤專線、智慧查詢等應用功能,建設“一站式”公共交通智慧出行新模式,為乘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服務,助力綠色出行和“智慧城市”建設。
3.3 數字化公交線網布局,優化方便乘客出行
常州市近年來地面常規公交其公交分擔率連續降低,充分利用線路、場站、車輛、道路、交通環境及資金政策等多方面條件,使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能夠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高效運送乘客,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目前常州公交解決客流低迷的重要問題。利用數字化手段持續開展公交線網優化,是實現路面公交穩步發展、提升公交客流的關鍵要素。
在線網優化布局設計中,一方面要摸清公交出行需求時空分布特征,精準優化既有線路,使公交線網與客流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要通過增加線路和提高車站覆蓋,擴大公交車輛的服務范圍。公交車出行低密度地區在提升出行時效和可達性的同時,還應提供多樣化的出行服務,以滿足居民的多元出行需求,不斷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注重創新模式,積極轉變線路運營組織方式,尤其是支線公共汽車,結合新技術培育新公共交通方式,增強運力和線路與客流需求的適應性。例如開設“企業服務專線”,職工憑工作證免費搭乘,打通了上下班通勤的“最后一公里”,“健康巴士”讓公交車開進居民小區、醫院門診樓,方便大家“點到點”就診;加裝軟包、扶手,進行公交車適老化無障礙改造,打造敬老愛老示范線;開通“校園巴士”,讓學生上學路更加安全便利。
3.4 信息化公交出行服務,創新改革市民出行方式
數字化為主的出行服務技術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一個遠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新型生產力。它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的出現,意味著公交系統的數字化運營管理將成為過去式。通過融合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技術創新,助力城市智能公交系統形成的新質生產力。
利用計算機技術開發編制定制公交小程序(如圖2),推出“出行管家”服務,乘客只需在手機終端定制版塊提交定制需求即可,服務實現“按需定制”,服務模式由“端菜式”到“點菜式”轉變,不斷滿足市民出行服務提升要求。乘客通過定制APP提出自己的需求,公交企業根據需求和客流情況設計出合理的公交線路方案,同時應用信息化、互聯網+等技術,推出一系列全方位定制服務。
4 結語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以及城市常住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共同難題。與此同時,受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公眾出行習慣發生深刻變化,地面公交客流大幅下滑,城市公交企業普遍存在經營困難,行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因此,希望通過一系列數字化技術舉措能夠維持公交客流,吸引更多乘客乘坐地面公交,發揮城市公共交通的優勢,服務于廣大民眾,實現城市公交穩步發展,提升公交客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校級課題研究資助項目基于智慧公交為導向的提升地面公交客流的優化機制研究(編號2022KYC012)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暢.以二維碼為基礎的交旅融合票務系統方案研究[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21(9):54-59.
[2]陳鋒.寧波市軌道交通客流培育與提升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8(2):44-49.
[3]楊曉飛.市郊鐵路客流提升對策研究— —以連云港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5):97-100
[4]李向輝.天津市軌道交通客流效能提升策略[J].都市快軌交通2022(2):105-110
[5]游世凱,張聰,鄒歆.基于多源數據的無錫軌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J].都市快軌交通,2020,33(5):94-100.
[6]楊蔚,曾海軍,許錫偉,馮延巳,周圣超.寧波軌道交通客流培育大數據應用研究[J].交通世界,2021(0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