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時,涉及體育、養老、醫療等熱門領域的全新專業“體育康養”將“遇見”選擇它的第一批考生。
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4種新專業被批準列入,體育康養專業是其中之一,廣州體育學院也成為國內首個設置體育康養專業的高校。
“康養包括健康狀態的保養、亞健康狀態的療養和臨床狀態的醫養,康養作為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得到重視,對康養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劇增。”作為體育康養專業負責人,廣州體育學院科學技術部主任朱琳意識到,想要梧桐引鳳,得先厘清根系枝葉,讓各界看到“體育康養”這棵綠樹“成蔭”的可能。
“‘養’不是靜止不動,而是要合理地加入運動。”朱琳表示,體育康養是通過體育的手段改善人的身、心、神并使其不斷趨于最佳狀態的行為活動,糾正社會對體育尤其是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刻板印象是勾勒“體育康養”的關鍵一步。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測算,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且我國的老齡化問題不只老齡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健康水平有待提升。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健康老齡化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途徑。
“體育康養恰是健康老齡化的重要手段。”在朱琳看來,運動作為健康干預的非醫療手段,越來越被國家、行業和個人認同,“它可以起到預防疾病、輔助治療疾病等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主動健康意識。”
上海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雪萍表示,“在此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因此,新增體育康養專業無疑是有效解決人才瓶頸的方法之一,“至少對選擇這些專業的學生而言,無論是課程的匹配度還是對就業方向的清晰度,都能讓他們更容易獲得成長空間,產生對行業的認同感。”
面對業內期待,朱琳表示,對于這一全新的學科,學校將調動結合養老、體育、醫療等多方面的師資力量支撐辦學,多方位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我們希望能在康復醫療機構、高端養老機構等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機會,通過實踐去填平跨領域存在的溝壑。”
對于體育康養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運營負責人張亞博感到欣喜,從就業單位的角度來說,他期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專業知識完備、有耐心、有愛心、充滿活力的年輕人。
“目前,體育康養領域整體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張亞博坦言,從就業環境而言,這一新興領域還有很多“綠燈”需要為年輕人亮起,例如,搭建資格評定的考核體系,構筑上升通道,扶持相關企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選擇等。
張亞博的期待,在現實中已經顯現。“十三五”期間,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包括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從11.6萬個增加到32.9萬個,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健康養生、旅居養老等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不斷涌現。而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對2025年老年人配備的社會工作者人數目標值設定為每千名老人配備1人以上。
在吳雪萍看來,無論是政策的扶持還是新專業的成立,這些新變化都可以看作社會釋放的積極信號,“年輕人選擇專業應具有更長遠的眼光,在小苗萌發之處,你就參與其中,等將來長成參天大樹,你或許就是符合需求的那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