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根植于中原沃土的中醫學源遠流長。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念,千百年來形成的驅邪祛病、爽神療心、扶正固本、協調臟腑機能等療法是臨床經驗的總結。隨著中醫學的日臻完善,中醫用一碗湯藥、幾根銀針、常見的花草莖葉等,往往能拂去患者的病痛,給他們帶來平復如故的愉悅。
家住河南省襄城縣姜莊鄉千佛閣村的楊石頭就是這樣一位醫術精湛的老中醫,他在繼承祖傳“楊氏面癱牽正膏”的基礎上,改進發明了“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在治療面癱(俗名嘴歪眼斜)等疑難雜癥方面,往往使患者藥到病除,書寫了妙手回春的傳奇。
精湛醫術是家傳
著名中醫楊石頭先生,1964年出生于中醫世家,1985年畢業于洛陽醫科學院,現住河南省襄城縣姜莊鄉千佛閣村,是“楊氏面癱牽正膏”第十一代傳人和“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發明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提到“楊石頭面癱牽正膏”的來歷,先要簡單說一下中原地區的中醫藥發展史。
地處中州腹地河南省襄城縣,境內除了西南部蜿蜒起伏著紫云山、靈武山、首山等伏牛山余脈的小山包和西北巴士崗、鳳陽崗、云峰崗等幾道低矮平緩的丘陵(本地人稱為崗)之外,自西向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一望無垠的平原,自西北至東南的北汝河和從北到東的潁河以及眾多其支流滋潤著這片土地,使這里非常適于農耕。自古以來,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一代又一代櫛風沐雨春耕夏耘,把辛勤汗水化為豐盈的籽實,為社會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可是,由于受氣候環境以及個人作息和體質等條件所限,時不時地會有各種疾病困擾著人們。長期以來,面癱就是很難治愈的疑難雜癥之一。
“面癱”即面神經癱瘓,是面神經麻痹的俗稱,也叫“嘴歪眼斜”“歪嘴巴”“吊線風”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患者不但生活受影響,其形容的改變更是讓患者心情焦慮郁悶。
起源于中原的中醫藥學,很早就在生活和勞動中逐步發現了能緩解病痛和治療疾病的動植物藥材。治療面癱的方法也隨著中醫的發展出現了。
據楊石頭先生的家人說,家傳治療面癱的醫技可上溯到其先輩的同族楊倓(1120年—1185年)。宋、金、元時期中醫藥學發展興盛,作為南宋政府官員的楊倓兼通醫學,他每于公余之暇將家藏醫方及常用驗方分類整理,其中就有選用蟲類藥物治療中風,如治療面癱的牽正散(散劑),就選用了白附子、白僵蠶、全蝎等。作為楊倓同族的楊石頭的先輩,得此驗方之后開始世代相傳。
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和兵荒馬亂,導致社會的動蕩和人口的遷徙。大約在清初社會初步穩定之后,楊石頭的先人從外地遷至襄城縣姜莊鄉千佛閣村。定居下來之后,開始用祖傳驗方配制的藥,為患者解除病痛,這就是楊石頭及其家人說的在本地定居和行醫的第一代傳人。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當時,楊家的生活來源以田間勞動為主,行醫只是附帶地幫助患者解除病痛的行為,其家人對這種傳承的記載并不重視;再加上時間久遠,一至四代已無法考證。第五代傳承人是楊水池(1792年—1867年),他改進了前輩治療面癱用的散劑(口服和熱敷),通過臨床試驗和研究,把相關的藥材熬制成膏狀,直接涂抹粘貼在病灶處,提高了治療效果并使病人用藥簡單化。歷經第六代至第八代,第九代傳人楊海福(1903年—1990年)在人民公社集體化時期,曾在村醫療室公開熬制膏藥,有參與者大致掌握了制藥程序。
第十一代傳人楊石頭在一定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驗方發明了“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包括楊氏牽正膏藥、牽正丹丸劑、風濕骨痛貼三大類,主要成分有全蝎、僵蠶、荊芥、紅花、黃芪、白芷、白芍、蟬蛻、甘草等數十種中藥材。其制作主要有以下程序:
第一步,按比例配藥。用香油(芝麻油)熬制的膏藥黏合性好,不易對皮膚產生刺激。
第二步,用油鍋熬藥。熬制膏藥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熬制時間短會使藥效不能完全融到油中,熬制時間長會增加鍋內雜質。
第三步,取鍋去渣再熬。需用文火熬制4小時左右,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攪拌,以去除藥物的毒性。
第四步,下丹。傳統膏藥的藥效好與否,關鍵在下丹。丹是一種中藥,膏藥的有效成分與丹結合后才能滲透皮膚發揮藥效。
第五步,去火毒。將熬制好的膏藥趁熱倒入冷水中去火毒。不去火毒就貼敷,不但影響藥效,而且會導致皮膚過敏。
楊氏牽正膏藥多用于受風引起的面神經麻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部神經炎;牽正丹丸劑多用于面癱、風濕關節炎;風濕骨痛貼多用于風濕關節炎、頸椎病、骨質增生等。
目前,楊石頭和其子第十二代傳承人楊天祥仁心行醫,努力在不同地域開展成藥代理業務,努力使面癱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并減輕他們的負擔。
著手成春遇伯樂
出生于中醫世家的楊石頭,自小目睹長輩為患者解除病痛的情景,對中醫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長輩的指導下,他在青少年時期就認知了一些常用中藥的特征和功效,并在協助長輩熬制藥膏的過程中,認識到中藥材的加工和炮制非常精細,要因藥制宜綜合運用“鍛、浸、泡、煨、蒸、煮、炒、熬”等不同的制作方法,打下了中醫藥學的扎實基礎。
1985年,楊石頭從洛陽醫科學校畢業后,先后隨祖父和父親習醫,繼承了家傳中醫術。其時,外出打工的浪潮方興未艾,很多務工者都有了不菲的收入;而楊石頭依靠祖傳驗方在農村行醫收入有限。面對這種情況,他和家人商議之后,決心安貧樂道排除外界的干擾,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堅持把祖傳的中醫事業做好。經過數年的努力,他在祖傳治療面癱的基礎上,也取得了對面部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癥的臨床診治經驗,其良好的醫德和醫術通過人們口口相傳逐漸傳播開來。
很多機遇往往是在不經意間出現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楊石頭在行醫時遇到一位患面癱的老婆婆,幾貼膏藥敷過之后,老人的病便痊愈了。豈料老人的兒子竟是時任臨潁縣人民醫院院長的吳林生先生。吳院長見多識廣,臨床經驗豐富,在本地區醫療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很關心母親的病情,現在一位年輕的農村中醫用幾貼膏藥把問題解決了,他為中醫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就熱情地邀請楊石頭到臨穎人民醫院去坐診。考慮到自己的村醫身份和家庭的實際情況,楊石頭婉言謝絕了。
出乎意料的是,僅僅隔了幾天,吳林生院長偕同院黨委書記王紅超一同來訪。兩位醫者誠懇地表示,希望楊石頭能夠到臨潁縣人民醫院坐診,醫院愿意開保底工資并提供診所等相應工作條件。兩人還勸說,走出村子行醫可以開闊視野,有利于把祖傳醫術發揚光大,方便給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楊石頭接受了邀請,到臨穎縣人民醫院坐診,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十五六年。在這里,吳林生和王紅超等醫院領導給他安排了門診室,力所能及地提供了好的坐診條件;在這里,他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同時也積累了更多寶貴的臨床經驗;在這里,他工作之余積極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把臨床的心得體會撰寫成文字,取得了不菲的成績。1994年,楊石頭撰寫了《楊石頭及其面癱中醫外敷療法》一文,被收集于《中原當代民間名醫》一書,并獲得獎杯和獎牌;1997年,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榮獲首屆全國“改革之星”獎杯。1999年,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中醫世家”“國醫圣手”“中醫專家”等榮譽。2010年,他繼承的“楊氏面部神經癱瘓的牽正膏”獲得國家專利。
他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祖傳醫技的條件。考慮在公立醫院做這些事要受坐診時間等的限制,決定回鄉走自主創業的路子——他認為夢想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堅持,就一定能夠實現。2010年,他辭別了關心他的領導和同事,離開臨潁人民醫院回到了家里。
踵事增華事非易
楊石頭此番回到村里創業,就是要把自家治療面癱這個疑難雜癥的事做好,在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就醫的同時,以薄利多銷的方式來增加收入。
對于家傳醫技,楊石頭是有信心的。《楊氏家藏方》中說:“牽正散是楊家方,全蝎僵蠶白附襄,服用少量熱酒下,口眼歪斜療效彰。”經歷200多年風雨,楊氏家族將面癱牽正膏的藥方傳承至今,其療效是經得起考驗的。第九代傳人楊海福1903年—1990年)自幼受家傳中醫影響,少年時期便熟知幾十種中藥的藥性及功效;1930年,楊海福在前輩研發的“牽引膏”里加入天南星、姜汁后,臨床效果更好;現在楊石頭本人多年的鉆研也頗有心得,臨床診治證明,根據不同患者的特征適當調整“牽正膏”的用法,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楊石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自家治療面癱的相關信息能否讓患者及時了解,并取得他們的信任。以往的診治效果通過人們口口相傳,只是在局部小范圍內獲得了好的口碑,現在要把品牌打出去就必須行動起來。
從2010年秋季開始,楊石頭騎著自行車帶著治療面癱的藥貼走村過店,向周邊地區的診所尋求代理;后來輻射的范圍大了,就開著一輛三輪摩托往來奔波。其間,受到過熱情的接待,懷著感恩的心情告別;遇到了婉言的拒絕,表示理解之后離開。起步之初,尋求代理的代價是很大的:給代理診所留下銷售的膏藥,除了給人家提成之外,還要數次往返記錄銷售情況;還有一些代理者,因為一時沒有售出膏藥,認為藥品時間長會過期,竟然將藥隨便處理了。自己和家人費時費力、用盡心思熬制的藥被這樣損失掉,他也只能心疼而無奈地搖搖頭。
盡管如此,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著——無論春風秋雨,亦或酷暑嚴寒。“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間,代理銷售的地方回音漸漸多了起來,許多患者拿著藥品的包裝盒到“生產地”接受診斷和治療。隨著信譽度的不斷提高,楊石頭先后在本省的葉縣、舞鋼、西平、郟縣等地設立了加盟店。
讓“楊氏面癱牽正膏藥”傳播開來走得更高更遠的是第十二代傳人楊天祥。
楊石頭之子楊天祥生于1988年,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青少年時期就打下了一定的中醫基礎。他于2009年從河南醫科大學畢業后,躊躇滿志地接過了家傳中醫的接力棒,協助父親做“楊氏面癱牽正膏”的擴展工作。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干起事來熱情很高,幾年時間下來,不單聯系建起了多家代理的加盟店,更在平頂山、許昌和漯河開設了分店,手中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資金。
這時,喜歡探索和創新的楊天祥希望干出自己的事業,決定利用手中的資金開飯店。滿懷激情和希望籌備一番之后,他的飯店開業了;由于不懂行情經營不善,不到半年飯店就關門大吉了。
經受了市場經濟的歷練,他浮躁的心冷靜下來,下決心傳承父輩的事業并考慮更高層次的追求。楊天祥和父親深入交談之后,在傳承祖制“秘方”方面達成了共識: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讓傳統熬藥技藝借用現代技術提高生產量以滿足患者的要求,利用網絡平臺傳播相關信息,甚至用互聯網視頻技術給患者“遙診”。
從此,楊天祥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楊氏面癱牽正膏”的發展方面,他喜歡探索創新的性格成為推動事業騰飛的動力。他在父親2011年注冊“楊石頭牽正膏個人頭像”商標的基礎上,研制的“楊石頭牽正膏外包裝盒”在2014年獲得外觀專利,使之成為推廣銷售祖傳靈藥的一張名片;通過尋訪知情人獲得第一手資料補充歷史記載、依靠扎實的臨床記錄和面癱治愈者的良好口碑,使“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在2016年順利成為許昌市非遺保護項目;2016年8月,“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獲得河南省治療面癱牽正膏的批準文號;2020年7月,獲得河南省商務廳頒布的“河南老字號”品牌……
相關機構對療效顯著的“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的肯定,增強了患者對楊氏產品的信任;進取意識很強的楊天祥依托現代通信網絡促使家傳驗方靈藥得到廣泛傳播。截至2022年,“楊石頭面癱牽正膏藥”已在河南全省的大部分市縣、國內的諸多省份設置了100多家加盟店或代理店,其產品成為名副其實的“福澤天下惠眾生”的良藥。2022年6月,楊氏父子接到來自東南亞的一位女士的跨國求助電話,他們借助現代網絡診治了患者的病情之后把藥品郵遞過去,該女士敷上膏藥貼之后20多天就痊愈了——這成為楊氏面癱牽正膏藥走向國際市場的契機。目前,他們已在柬埔寨、緬甸、老撾設置了代理店。
目前,楊氏父子秉持醫者仁心努力工作,爭取在更大區域里,以專業的治療和服務為患者送去健康和溫暖。
愛家濟世赤子心
在人生旅途中,既有明媚的陽光,也有蕭瑟的秋風,還會有陰云密布下的雨雪;而家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遮風擋雨的港灣;愛家意味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家人的深深愛意。面對人生的風雨,作為懷著仁愛之心為患者解除病痛的良醫,楊石頭父子熱愛家庭、關愛親人,他們的作為成為家庭和親人安康和幸福的保證。
1996年,和楊石頭相濡以沫的妻子不幸患上了癌癥,輾轉治療的過程中已經瘦弱得不成樣子。在主治醫生告知只能放棄治療的情況下,楊石頭毫不猶豫地放棄工作陪伴親人,決心用中醫技法給自己的妻子治療。他一方面鼓勵妻子要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一方面千方百計尋醫問方、細嗅親嘗喂藥喂飯。“苦心人,天不負”,妻子在他的精心治療和細心護理下,居然慢慢地恢復了健康并開始了正常生活。創造了治療奇跡的楊石頭在贊嘆聲中,重新回到臨潁醫院坐診行醫。
似乎上天在用磨難來考驗走向成功之路的年輕人。2017年,父親當年的遭遇也同樣降臨到楊天祥身上——妻子患上了重病需要做手術。20年前,他上小學二年級時母親患病時的情景又出現在眼前,父親的所作所為早已在他的心里播下了愛的種子。他毅然放下手頭的全部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妻子,把內心的害怕與擔憂變為對妻子的安慰和鼓勵。預計一個多小時的手術時間整整做了七個小時,對妻子的關愛使他感覺在手術室外焦急等待中,時間仿佛停止了一般。慶幸的是,手術很成功,妻子很快康復。天祥和妻子經受嚴峻考驗的感情也愈加親密無間。
經歷過艱苦生活的磨難,體會到親人大病之后重新恢復健康的幸福,楊石頭父子利用祖傳醫技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決心力所能及地從事慈善事業以回饋社會。多年來,楊石頭、楊天祥父子走進社區、鄉村、敬老院、養老院送健康,為附近鄉村的環衛工送溫暖,為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鄉村振興出資出力……用實際行動傳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優良傳統,最突出的是捐資助學和建設愛心幸福院。
2018年,楊石頭父子專門設立了助學公益基金,連續多年為考上高中大學的全鄉貧困戶子女捐助愛心善款,幫助他們解決就學的經濟問題。每次在捐資助學活動中,楊石頭都會親切地囑咐孩子們:“你們進入學校后,生活上有啥困難可以隨時和我聯系,我將盡力幫助你們順利完成學業!”關愛之情溢于言表。
曾有記者向楊石頭問及對捐資助學的看法,他表示:扶困助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真心希望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刻苦學習完成學業,將來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2020年4月,在縣民政局政策扶持和鄉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襄城縣姜莊鄉千佛閣村舊學校原有基礎上,楊石頭投資建設了愛心幸福院。該院建筑面積近800平方米,占地面積5200余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0多人就餐,收納建檔立卡及特困供養老人等。愛心幸福院為這些老人提供免費飲食、文化娛樂、日間休息等綜合性服務,讓他們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度過晚年生活。楊石頭多次表示,老人們也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是盡盡心而已。
愛心如同陽光,無私地把溫暖灑向人間,讓世界充滿愛與希望。楊石頭、楊天祥父子面對人生的風雨,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讓親人生活在家庭的溫馨里;面對大千世界,踐行醫者的仁愛美德,熱心于慈善公益事業和扶貧助教活動,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希望。在當今略顯浮華的風氣中,其作為足以軌物范世!
展望未來事可期
前不久,本文作者來到千佛閣村見到了楊氏牽正膏的傳承人。在古色古香的楊氏診所,相互問候致意之后,楊氏面癱牽正膏第十一代傳人楊石頭醫生忙著為病號診治,就由第十二代傳人楊天祥先生介紹相關情況。
楊天祥首先談了祖傳秘方的產生、療效和生產概況。當問及怎樣才能將良藥長久地傳承下去的時候,他概要說了從父親那里得來的“家訓”:老祖先留下的東西一定要用心做好;選進藥材方面,無論再貴,一定要保證質量,(藥材質量)有一點問題就不能用;(熬制的膏藥)里面的含量需要多少必須得下夠,無論藥材再貴也得下夠;熬制膏藥的時間和火候必須掌握好。
作者進村時見到幾個類似的診所,當問及具體情況時,醫科大學畢業、有過創業經歷的楊天祥娓娓道來其中的緣由。原來,在公有制人民公社(1958年至1984年)時期,楊天祥的曾祖父楊海福老先生曾受聘于村衛生所,時代風氣使然,老人家把祖傳秘方和熬制膏藥的方法公開“晾曬”于全村人面前——此后便形成了村里人“家家會支鍋,戶戶能熬藥”的局面。因為熬制膏藥時,各種藥材的用量比例、熬制時的火候掌握需要通過言傳身教用心體會揣摩等等,再加上“物以稀為貴,多則泛濫”的規律,半個世紀下來,現在能繼續熬治這類藥就算是堅持得不錯了。對于“你家申請了專利,別人也做這個會不會影響”的問話,楊天祥笑了笑答道:“無所謂影響不影響。總有做不完的生意,也有掙不完的錢!把自己的產品做好就行。誰都得有飯吃,誰學到了手藝去掙錢都是正當的門路。”
作者感嘆于他的豁達大度,接著問道:“你們熬藥看病也很辛苦,掙錢也不容易,為什么還投入那么多資金做慈善事業?”
他很自然地回答:“我父親是共產黨員,干過十多年的村干部,曾經為村里走共同富裕道路而努力過。他不止一次對我說,錢這東西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己過得好是一方面,大家都過得好才叫共同富裕。所以,這些年雖然掙了些錢,除了自己家庭的開支和擴大生產之外,還是很樂意投資公益事業的。”
談話快要結束時楊天祥接到一個電話,是家在衛輝市的一位面癱患者打來的,對方希望他發個位置好親自到襄城總店來就醫取藥,楊天祥問了患者得面癱的經過和癥狀等情況之后,就勸其去衛輝市的代理店里診治用藥即可,沒有必要費時費力往這里趕。看到筆者等人對他不要患者登門就醫表示不解,楊天祥解釋道:“加盟店里代理的藥及用法與總店是一樣的,只要遵醫囑適時敷用就可以治病。不讓遠處的病人來這里,咱雖然少掙錢,但可以讓加盟店掙到利潤,也減輕了患者來往的麻煩和負擔。”
原來如此!事情雖小,映射出來的是一位醫者重義輕利的大方格局。“辛苦聚集百草良方,仁術是為藥到病除;愛心常能扶危解困,善行所致便民濟世”不正是楊石頭、楊天祥父子匠心良醫的真實寫照嗎?
楊石頭父子繼承了深厚底蘊、匯集著東方智慧的中醫中藥瑰寶,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并使他們重拾美好生活,同時用愛心博施濟眾、慷慨于慈善事業,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帶去希望和溫暖,為奏響鄉村振興這個時代最強音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
段紅亮,男,生于1967年11月,河南省襄城縣王洛鎮朱莊村人。中學一級教師,在襄城縣王洛鎮初級中學任教。教學之余筆耕不輟,先后出版有日記體紀實散文集《復習班往事》(中州古籍出版社)、小說散文集《校園花開黃玫瑰》(北京團結出版社),主筆編寫《王洛高中志》及附屬的回憶錄等其他作品百余萬字。2018年9月,被吸收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2020年4月,被評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