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上午,陽光明麗,清風拂面。滿頭華發的汪經軸,在玫瑰產業園與客商談妥了兩筆生意。此時,他本來應該高興,而他,卻雙手捂著臉,淚水從指縫里滲了出來。
汪經軸時年59歲,是山東省萊州市虎頭崖鎮西葛村黨支部書記,鄉親們親切地稱呼他為“經軸”。
1995年擔任支部書記以來,為了帶領鄉親們蹚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徑,他經歷了說不盡的苦辣酸甜。
一
萊州東、南面山,山里蘊藏著優質的大理石,可開采,可加工;西、北瀕海,海上有開闊的淺海養殖資源,魚蝦蟹,海參鮑魚……靠山吃山,臨海吃海,許多百姓都富得流油。可西葛村呢,與這些資源一點也不沾邊兒,脫貧致富只能靠在地里辟新路。
2012年10月初,一位外地藥材商,租下村南的一百畝地種植藥材,約定每畝地年租金1000元。村民一致同意,土地很快清空。不料剛簽了合同,承租人就發生了意外,合同被迫終止。
“怎么辦,這可怎么辦呀?”村民心急如焚。
“這事是我牽頭辦的,我負責到底。合同照樣履行,土地租金每年發一次。”
嘴唇上起了火燎泡的經軸,承諾擲地有聲,可真正履行起來哪有那么容易啊。
那時,西葛村只會種糧食,每畝收入只有四五百元,這樣肯定不行。他就像是兩手捧著個刺猬,棘手又扎心。
經軸雖然是個樸實的莊稼漢,但他腦子活泛。得知山西農科院谷子研究所培育出一個優質谷子品種,穗粒重,產量高,出米香,家鄉人又喜歡天天吃小米,就決定去山西臨汾買谷種,調整種植結構。
萊州到臨汾900多公里,一路上坐車、吃飯、住宿都需要錢。村里沒有錢,都得他墊付。
10月15日中午,太陽當頭,秋風送爽。沿206國道回家的經軸,看見一輛山西的卡車正在卸煤,眼前猛然一亮,走過去跟司機套近乎:“師傅,您是山西哪里的,什么時間往回走?”
司機抬眼瞅了瞅,見他本本分分,滿臉堆笑,回道:“陽泉的,明天回去。”
經軸喜出望外,“我明天正好去山西出差,搭您的車行嗎?”
司機皺著眉頭尋思了一會兒,還是答應了。
經軸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回到家,對妻子說:“給我準備1000元錢,買20個杠子頭火燒,我明天去山西出差。”
第二天清晨,卡車劃破晨霧,駛向山西。
車輪滾滾,日近正午。司機在一家飯館停下車,招呼經軸下車吃飯。
司機讓經軸點菜。經軸拿出火燒說:“不用點菜,就吃這個吧。”
司機伸手摸了摸,說:“是面疙瘩嘛,這個也能吃?”
經軸叫來飯館老板:“這是我們老家的特產,加些肉絲,切點兒蔥花、香菜,滴幾滴香油,幫忙給燴一燴吧。”老板把火燒切塊,熱湯一澆,香味撲鼻。司機嘗了一口,說:“好吃,好吃,又香又鮮。”
司機問經軸在家是做什么的,經軸實話實說,在村里當書記。司機驚愕了,瞪大了眼睛,筷子停在了半空,好大工夫都沒回過神兒來。突然一拍飯桌說:“你搭我的煤車出差,又臟又累,還自己從家帶飯,你這樣的支部書記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司機受了感動,接著說:“我年年都往你們那里運煤,咱倆就算是朋友啦,你說到哪里去吧,我繞道也要把你送過去。”
車到臨汾,已是半夜。眼前就有比較高檔的酒店,但經軸走了2里多路,找到一家每天20元不到的小旅館住下。
谷種買到了,整整100斤。那一粒一粒金黃飽滿的谷種,承載著他一個金色的夢想。
經軸心里盤算,回去坐火車,便宜又方便。他把種子裝進兩個袋子,一袋托運,一袋隨身背著,省去一半兒的托運費。
秋天到了,金黃的谷子成熟了,谷秸高挺,足有1米半;谷穗低垂,大如牛角,長約30厘米;穗穗籽粒飽滿,在風中搖曳。
天晴日朗的日子,太陽把谷穗上的露珠兒曬干了,雀兒便飛來了,嘰嘰喳喳,撲棱著翅膀,在谷穗上棲息,跳躍,啄米。經軸組織村民買來遮擋網,罩在谷子上面,保住即將豐收的果實。
經軸種植的谷子,畝產500公斤,質量優,價格好,當年畝產收入到達2000多元,不僅兌現了對村民的承諾,還為村里積攢了5萬多元的發展資金。
許多村民紛紛訂購谷種,討教田間管理技術,他毫無保留,和盤托出。一時,周邊村莊出現了種谷熱。
經軸是種谷大戶,而且有技術,客戶都往他這里跑。但他覺得他的使命是讓鄉親們富起來,有賣不出去谷子的戶,就幫著賣,還把客戶轉給了其他種谷戶。自己開始新的探索。
二
2014年9月底的一天下午,太陽西斜,橘黃色的余暉安詳地灑在萊州城西。一輛城鄉公交車,徐徐地停在了西葛村口,經軸背著一編織袋東西下了車。
有村民小聲嘀咕:“瞧咱書記,不知又背回了啥寶貝?”
這回,經軸背回的是品種葡萄苗子,是村民又一個致富的希望。
西葛村的土地是火石頭夾帶沙土的性質,光照又好。于是,經軸冒出一個想法:種植玫瑰香葡萄,收效肯定高。入冬前,他將葡萄苗子栽上搞起了試驗。
別看經軸年紀不小了,可他是個新型農民,懂得一些市場的規律。種植釀酒葡萄,得先找到銷路才行。
他將目光瞄準了煙臺張裕葡萄酒公司。這個公司可是百年老品牌,有定點的供貨基地,貨源充足。
經軸沒有退縮,他相信事在人為,只要能帶領老百姓富起來,不管有多大困難,他都要去闖一闖。
2015年春天,他把村里計劃種植葡萄的地塊,取樣委托專業機構進行了土質化驗。秋天,又把從煙臺帶回試驗種植的赤霞珠、品麗珠、蛇龍珠等3個品種進行了化驗,結果糖度達到16.4度,完全符合標準,且在北方地區是少有的。
兩個報告在手,經軸增加了“闖關”的底氣。初冬,他拿著報告去了張裕公司。公司人員問他找誰?他說找管供貨基地的領導。
“領導出差了。”說完,工作人員又去忙了。
經軸不急不躁,站在門外耐心等待。臨近下班時,公司人員看他還在等,就問他找領導有什么事?
他說討杯水喝,工作人員請他進屋。喝了一杯水,經軸說明來意,拿出化驗單,請工作人員看看。工作人員仔細收起化驗單,留下經軸的聯系電話,說:“等領導回來我一定轉交,有了結果及時通知你,先回去吧。”
等呀,等呀。12月30日,終于等來了公司的來電,讓他去公司面談。
12月31日,天降大雪,天地蒼茫,交通車輛全部停運。
經軸一刻也等不及了,他踏雪步行8里地,到了萊州汽車站,可車站也不再發車。正在走投無路之時,他發現有輛棲霞的過路車停在車站,就上前詢問。上午10點左右,雪停天霽,車輛恢復運行。經軸先坐車去了棲霞,又從棲霞轉車。到達煙臺已是下午兩點,他飯也顧不上吃,立即給公司打電話。公司的一位經理,見經軸冒雪赴約,深受感動,當天就與經軸談好了建立苗木基地的事。經軸如釋重負,心情大好。
2016年,經軸在村里大面積推行釀酒葡萄種植。按照公司的技術指南加強管理,施肥、澆水、噴藥、打梢、掐須……一絲不茍。滿坡的葡萄郁郁蔥蔥,蓬蓬勃勃,村民心里樂開了花。
經軸還是不放心,每天都要到葡萄園巡查一遍。一天,當他走到葛希英家葡萄園時,見葡萄得了霜霉病,就停了下來。此時,葛希英家人也非常著急,但之前因土地流轉,她與書記有過誤會,不好意思張口。
經軸走進園里,對她說:“病情都這么嚴重了,你們還不趕緊打藥。”
“打波爾多液了,就是打不住。”葛希英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經軸看她家打藥用的是小噴霧器,就讓葛希英找口大缸放園里,多勾兌藥液,用大噴霧器噴灑。
葛希英照著做了,果然把葡萄霜霉病治好了。她私底下說:“經軸真是個好人呢,不記恨人。”
葡萄開花了,長粒了,粒子膨大了、著色了,紫紫的,一嘟嚕一嘟嚕掛在架上,像紫水晶似的。
經軸更忙了,他天天在葡萄園里轉,隨身帶了個葡萄種植戶賬本,詳細記錄每家的種植面積、葡萄著色情況、預計收獲時間,還排了個出貨時間表。葡萄收獲時,先下哪家的,再下哪塊地的,安排得井井有條。
一連幾天陰雨,葛淑好家的葡萄,不是裂口,就是一穗一穗啪嗒啪嗒往下掉,淑好急紅了眼、愁病了心。經軸來了,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掐破耳朵囑咐你,每畝地留果不能超過4000斤,這是科學。你看你,一畝能有1萬斤,想錢想瘋了吧。”
經軸叫來幾個村民,幫淑好家處理蔬果。裂口的,到公路上去賣;掉地上的,統統撿起來倒溝里,避免污染果園。這一波操作,幫淑好家減少了一半的損失。
8月中旬之后,開始下葡萄了,村里村外,拉葡萄的車輛來來往往,成群結隊。
但有的種植戶提前沒準備周轉箱,臨時抱佛腳來不及。經軸說:“我家有,趕快去拿。”他家的確有,而且有2000多個,那是花4萬多元買的。鄉親們有需要,他就無償給他們使用,用的戶數多了,連丟帶損毀,下完葡萄,家里只剩下四五百個,經軸一點兒也不心疼。
西葛村大面積種植葡萄試驗獲得成功,各種指標優質,葡萄送到公司,質檢人員說:“你們送的葡萄里外都一樣,沒有以次充好的,以后可以免檢了。”
經軸的堅韌和誠心,使西葛村終于成為張裕公司的定點供貨一級基地。
經軸的葡萄產業又做成了,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3000元。本村、外村的都紛紛找他要求種葡萄。他送上苗子,精心地給大伙作技術指導,葡萄園遍布四野。他主動聯系張裕公司,擴大訂單,不讓種植戶為銷路發愁。
經軸忙得一天到晚家里見不著人,妻子說他凈操些不掙錢的心。經軸說:“老百姓都不容易,能給他們幫點兒忙是好事,說明我這個書記有用。”
三
萊州是方圓聞名遐邇的“月季之鄉”,中國北方月季苗木基地。
2018年,鎮里提出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打造“膠東月季·玫瑰風情小鎮”,西葛村是主要陣地之一。鎮領導點了經軸的將,讓他開發玫瑰種植、加工項目。
他先后去河北、青海、山東平陰等玫瑰種植基地觀摩學習,大開了眼界,從中也發現了商機。
回來后,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為“方園玫瑰”,頭像是一堆剛采摘下來的玫瑰花,可見他對這場浪漫創業之旅的熱切期待和決心。
少數村民偏偏不理解經軸的良苦用心,說種玫瑰花好看不中用,白白浪費土地。
有的村干部生氣地說:“不干就拉倒,村里也不差這幾畝地。”
經軸耐心勸道:“那可不行,一戶也不能落下,這是咱們的責任啊。”
經軸來到葛偉波家,勸他把靠近公路的那塊地流轉給村里種植玫瑰。他有顧慮,
經軸說:“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包大攬,土地流轉費有保障,你去玫瑰園打工還有工資收入,多好的事呀。”幾番苦口婆心,葛偉波終于點頭同意。
10月,經過比較選擇,經軸與山東平陰玫瑰種植基地開展合作,引進花香色艷的優質品種,以本地的薔薇作母本進行嫁接,又一個致富的種子落地生根。
2020年5月,萊州方園玫瑰園里,一簇簇、一團團、一支支、一樹樹玫瑰,匯成一片汪洋花海,浩浩渺渺,層層疊疊。每一株玫瑰,都齊刷刷地向上伸展著枝條,向人們傳遞著一場盛大的花事,托舉起西葛村蓬勃的夢想。
5月25日,是萊州市舉辦一年一度的“月季花節”的喜慶日子,“膠東月季·玫瑰風情小鎮”隆重開園。久未出行的人們蜂擁而至,玫瑰園里摩肩接踵,紅紅的花兒與人們的笑臉相輝映。
年輕時,經軸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在當地報刊上發表過小說、散文作品。這天,他邀請了青島、煙臺、濰坊三市的23位詩人、作家和攝影家來采風,趁吃午飯的工夫開了個“諸葛亮會”,集中大伙的智慧,共謀玫瑰產業發展良策。
散文詩人王忠友提議,打造自己的玫瑰品牌,加強宣傳推廣。
攝影家顧老師建議搞好玫瑰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增加玫瑰附加值。
這個建議與經軸的想法不謀而合。他“霍”地站了起來,端著滿滿的一杯白酒說:“謝謝你的建議,我敬你一杯。”一揚脖,酒干了。
作家婁光講,可以搞一次以玫瑰為主題的詩歌大賽,擴大影響。
時不我待。經軸與幾個文友一起,策劃了一場“方園玫瑰杯”全國愛情詩大獎賽,收到參賽作品上千件。20多家媒體以《萊州農民舉辦全國愛情詩大獎賽》為題,報道了消息。經軸沒花一分廣告費,起到了比做廣告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宣傳效應。
經軸是個認真的人。他到河北省承德玫瑰基地,專門學習食用、藥用、玫瑰細胞液生產加工工藝技術。回來后廢寢忘食地研究琢磨。
為節省資金,他把村委大院南側的車庫,改造成了玫瑰加工車間。
采摘制作玫瑰花茶的花冠,一般在早晨四五點鐘進行,采晚了,花冠就會開放,成了花瓣。采摘期間,他每天早晨第一個進園,細致觀察花苞變化,指導村民采摘最好的。采摘回來后,當天烘干加工。他制作的玫瑰花茶,經水一沖,淡淡的清香撲鼻,花色如在花枝般鮮活。一兩售價四五十元,價格高出商場、超市一倍。
加工玫瑰細胞液,需將玫瑰花自然風干,粉碎后,在蒸餾提取罐里空蒸餾4個小時。經軸的妻子去濟南看孩子了,他就一頭扎進車間里,從玫瑰花的分選、水洗、蒸餾,到提取、兌純凈水的比例、裝瓶、包裝等等,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嚴格監督,精心把關,確保質量合格,外包裝美觀。
他們生產的玫瑰細胞液,120毫升一小瓶,全國統一價138元,銷路很好。
經軸多年探索的事業,至今沒有長成參天大樹,自己也沒有真正富裕起來。但他的那些試驗,卻成為一粒粒種子,在一方鄉親們的土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谷子,葡萄,玫瑰花,西葛村的三艘“致富航船”,正沐浴陽光,乘風破浪,駛向遠方……
附記
2022年12月底,我去采訪汪經軸時,他多日腸胃不舒服,在吃中藥。
2023年3月16日,我又去采訪時,他正要去濟南檢查。問他在當地醫院檢查的結果,他怎么也不肯透露。只是樂觀地說:“放心吧,我的身體沒什么大毛病。眼下,村里的玫瑰花產業初成規模,金銀花才剛剛起步,我還要回來帶著大伙繼續干呢!”
作者簡介:
曲京溪,男,山東省萊州市人。種過地,當過兵,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山東文學》《時代文學》《散文百家》《散文選刊》《當代散文》《西南軍事文學》《青島文學》《朔方》《中國建設報》等發表作品10萬余字。作品入選文本20余種,入選中學生輔助教材2篇。獲孫犁文學獎散文大賽優秀獎等省級獎6次。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