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癥與胰腺炎的關聯,源于人體內膽道與胰腺的特殊解剖位置。膽囊位于肝臟下方,是膽汁儲存的場所;膽管則連接膽囊與十二指腸,負責輸送膽汁幫助消化。胰腺緊鄰膽管末端,分泌的胰液經胰管匯入十二指腸。當膽囊或膽管內形成結石時,這個“近鄰”關系便成為引發胰腺炎的關鍵因素。
膽石引發胰腺炎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機械性梗阻,膽石堵塞胰管與膽管交匯處(壺腹部),導致胰液排泄受阻,壓力增高,胰酶反流進入胰腺組織,引發自身消化,誘發胰腺炎;二是化學刺激,膽石移動過程中釋放出的膽汁成分,如膽酸,可直接刺激胰腺,引發胰腺組織炎癥反應。
當膽石癥“點燃”胰腺炎后,患者會突然出現起始于上腹部的劇烈疼痛,猶如刀絞般難以忍受,并常常向背部放射,尤其是在嘗試直立或坐下時更為明顯,飯后疼痛加劇,迫使患者尋找舒適體位以緩解痛苦。在疾病初期,患者還經常伴隨有惡心感,嘔吐頻繁,而且在膽源性胰腺炎并發膽道梗阻時,嘔吐物可能帶有膽汁,患者亦可能出現皮膚、眼球黃染的黃疸現象。隨著病情進展,體溫升高和寒戰的發生往往是身體對炎癥反應的體現,特別是當胰腺組織壞死繼發感染時,發熱癥狀尤為突出,提示病情已進入更加復雜的感染性階段。同時,胰腺炎對消化系統也可產生直接影響,表現為腹部脹滿不適,排便習慣改變,既可能是便秘,也可能是腹瀉,這是胰酶分泌減少或喪失,導致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下降,以及炎癥波及腸道所致。
對于40歲以上人士,尤其那些存在膽石癥家族史或其他慢性疾病風險的人,定期進行腹部超聲檢查,是預防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腹部超聲能夠及時發現膽石的存在,便于提前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藥物溶解、微創手術取出等,防止膽石脫落引發膽道梗阻,進而誘發膽石性胰腺炎。日常生活中,堅持營養均衡、低脂、高纖維的飲食習慣,對于預防膽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應減少動物脂肪、飽和脂肪酸和高膽固醇食品的攝入,例如限制食用肥肉、蛋黃、奶油制品等。提倡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果蔬、全谷類食品,這些食物可以幫助調節體內膽汁酸的代謝,減少膽固醇結晶析出形成膽石的風險。避免暴飲暴食,以減少膽囊和胰腺不必要的負擔。同時還要注意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比如每日步行、游泳、瑜伽等,以維持健康的體重指數(BMI),減少膽石形成的可能性。還需要注意,酗酒和吸煙均與胰腺炎的發生密切相關,酒精可以刺激胰腺分泌旺盛,造成胰腺內酶液反流至胰腺組織,誘發胰腺炎;而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則可能損傷膽道系統和胰腺功能。因此,要遠離酒精,積極戒煙。
如果不幸發生膽石性胰腺炎,輕癥患者可先采取保守療法,主要包括使用強效鎮痛藥物緩解劇烈腹痛,使用抑酸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阻滯劑減少胰液分泌,在有細菌感染證據時,及時應用抗生素覆蓋常見致病菌,確保有效控制感染。當然,如果確診由膽石引發的胰腺炎,最好通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技術,行膽石取出或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以解除膽道梗阻這一“元兇”。必要時則需通過外科手術,如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徹底清除膽石,從根本上消除胰腺炎的觸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