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夕祭等,可謂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的一個了。與它豐富的名字一樣,七夕節也有著多樣的食文化,雖然他們統稱為“巧食”,但具體內容各不相同,有甜糯點心、清新瓜果、生猛海鮮……
七夕飲食文化從古代傳遞至今,可用一個“巧”字概括,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食俗習慣。從史籍記載最早的“靡粥”(以各種米豆一起熬制而成的粥)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食湯餅都反映了在原始封建時期的勞動人民對男耕女織理想模式的肯定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唐朝與宋朝時,飲食習俗有了進一步的改變,人們七夕晚上除面對星空進行乞巧外,還舉辦宴席并食斫餅,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的《唐六典》中記述:“七月七日進斫餅”,在當時的“曬書會”時,將餅烙熟后切成幾塊眾人一同分而食之。宋朝時,民間在七夕夜又出現了攤食煎餅的習俗,呂元明所著《歲時雜記》和陳元靚所著的《皇朝歲時雜記》中對此俗都有所顯示:“七夕,京師人家亦有造煎餅供牛女及食之者”。
吃巧果
而后發展出來的食“巧果”文化,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巧果”又稱“七夕果”“乞巧果”,款式很多,在《東京夢華錄》中把巧果還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有一說法,巧果的“巧”和“橋”諧音,古人認為,在七月初七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制作巧果的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然后入油炸至金黃即成。而后民間藝人將巧果做成蓮蓬、桃子、老虎等諸多形狀,不少人家還將這種乞巧果以紅線繩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掛在墻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人們通過制作“巧果”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與憧憬。
現如今,我們的七夕飲食文化發生了更多的改變,以餃子、餛飩、面條為主,同時在不同地方還有著不同的特色,如山東的乞巧飯,福建的泡巧菜、做巧工都體現了對于傳統習俗的傳承和人們向往心靈手巧、生活美滿、愛情順利。
雕花瓜
當然,七夕除了吃“巧果”,也有吃真瓜果的習俗。古人認為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里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在庭中盛陳酒、脯、瓜果、菜。其中有新鮮水果和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在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愿望。但僅僅擺放瓜果,并不足以展示“巧”思。據史書記載,北宋時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汴京人將瓜雕成各種花樣,叫花瓜。南宋宮廷還制作各式雕刻果品以供御用。到了明清時期,“外來戶”西瓜已經被普遍栽培,迅速成為七夕“花瓜”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方還將西瓜瓤挖空,在瓜皮上透雕任務、花卉、魚蟲等圖案,制成燈籠掛在七夕的庭院里。
生巧芽
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七夕節還有“生巧芽”的習俗。所謂生巧芽,就是在七月初七前一周,取盂一只,里面放上少許細沙和麥種。等到七夕,麥芽已經長高,就從盂中將麥芽取出。如果麥芽根須長而繁密,就巧立花名,說是佛手金錢,是富貴不斷頭。將生好的豆芽清洗干凈,可以用來制作巧芽面。巧芽面是一種將麥芽和面條結合的菜肴,麥芽象征著智慧與靈巧,而面條則代表長壽。在一些地區,人們會用麥芽做湯,或將麥芽和其他食材一起炒制,最后與手搟面搭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