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探究黃河流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耗散演化特征,以流域九省(區)為實證對象探究其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特性、形成過程及演化格局。依據耗散結構理論演繹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特征及形成過程,通過Brusselator 模型轉譯推導創新生態系統耗散水平,結合熵權Topsis 法測度黃河流域2011—2020 年創新生態系統耗散水平,并對其時空演化格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創新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符合耗散結構形成條件;黃河流域創新生態系統耗散水平雖然總體上呈逐年上升態勢,但在研究期內均未形成耗散結構;相較于創新投入,創新地景是致其耗散水平低的制約因素;黃河流域創新生態系統耗散水平呈現“下游引領、中游跟隨、上游追趕”的階層狀分布格局。
關鍵詞: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Brusselator 模型;熵權Topsis 法;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F127;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7.019
引用格式:吳艷霞,楊帥帥,蔣明月,等.基于Brusselator 模型的黃河流域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研究[J].人民黃河,2024,46(7):112-118.
生態系統指自然界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Moore 將生態系統的概念引入商業領域,他認為單獨考慮某企業的發展過于片面,必須從更為廣義的層面定義企業角色。在此基礎上,Lansiti 和Levien[1] 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是由供應商、分銷商以及公司主體等組成的多維復雜網絡。商業生態系統的出現引發了學術界對生態系統外延的廣泛思考,Cusumano 等[2] 進一步把生態系統的概念擴展到創新領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經歷了3 種范式:基于新古典經濟學和內生增長理論的線性創新范式[3] 、基于開放式創新與研發投入產出模型的系統創新范式[4]和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創新生態系統范式[5-7] 。其中,創新生態系統因其深刻的內涵和強大的功能而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們最初關注其概念和內涵、結構和功能等[8-9]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內容擴展至系統協同水平測度、時空演化及驅動因素識別等[10-11] 方面。
1969 年普利高津提出復雜系統的耗散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非平衡態是系統進化的原動力。目前對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對其內在結構特征的闡述[12-13] ,即根據熱力學中耗散結構的特征對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進行跨學科定性分析;二是對形成耗散結構條件的推導及耗散水平測度[14-15] ;三是通過對經典耗散模型的轉譯,探索創新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16] 。研究方法上,Brusselator 模型是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的重要研究工具[17-18] 。
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了提升創新在黃河流域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本文從耗散結構理論出發,在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理和耗散結構特性等分析的基礎上,通過Brusselator 模型推導創新生態系統形成耗散結構的條件,并結合熵權Topsis 法對黃河流域創新生態系統耗散水平進行測度和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