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門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強規劃指導,積極推動各地各校切實做好中小學生“三點半課堂”工作,增強教育服務能力,精心組織策劃了藝術、體育、手工操作等“三點半課堂”,把孩子和家長從不斷加碼、日益繁重的“補課大戰”中解放出來,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會書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發展,就像是春風夏雨一般催動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里的傳承、傳播,它不僅成為了“‘非遺’三點半課堂”的知識寶庫,而且也為這一政策提供了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筆者多年從事南昌清音的傳播推廣工作,而且幾乎就是一個人一直在堅持這項工作,做到了每個學期固定課時進課堂教學。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著重探討“非遺”進校園的實踐與發展。
南昌清音是最地道的南昌本土曲藝形式,它強調運用南昌方言演唱,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動聽,以講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為多,頗有斯文雅致的意趣。表演時,主唱左手執簡板,右手握竹簽敲擊扁鼓,唱念交替,兼帶做表,其中“哈哈腔”和“彈舌音”是南昌清音最有特點的潤腔手法。伴奏樂器一般有笛子、二胡、琵琶、鼓、板等。扁鼓兼有道具和伴奏樂器兩種功能。2010年,南昌清音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南昌清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傳承人進課堂,面對面給孩子傳授歷史悠久的家鄉優秀傳統藝術,讓非遺成為校園里“三點半課堂”的教學內容,這是非遺有機融入青少年日常學習生活,助力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的有益嘗試。
作為南昌清音第八代傳承人,筆者多年堅持參加非遺展演、比賽、傳承活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走上劇場舞臺、走進校園講臺、走向人民群眾。為了切實履行傳承人的責任,遵從教育部門管理要求,在通過了嚴格挑選后,成功獲得南昌市東湖區首批義務教育學校校內課后服務特色類課程庫及師資庫資格,為南昌清音走進校園、走近孩子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些年來,筆者到了好些學校,教了很多孩子。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孩子們認真學唱,身心投入,特別高興,特有成就感。
從2022年起,筆者應邀到南昌市東湖區育新學校教育集團青橋校區、豫章小學教育集團紫金校區小學教孩子們欣賞、學唱南昌清音。筆者和這兩所學校的校領導、跟班老師深入溝通,仔細商量,認真設計教學計劃和大綱,自己編寫教材,制作輔助用的視頻、音頻,準備好課堂里給學生們用的幾種樂器。校方在學生梯隊方面做好前期安排,落實好教學場地,固定好上課時間和培訓的形式。我們讓孩子們從初步接觸認識南昌清音開始,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科學發聲訓練到掌握南昌方言的語音,逐字逐句學唱片段,學習運用清音鼓、簡板進行最基礎的伴奏,理解并感受南昌清音的演唱風格和獨特魅力,再到能夠完整地演唱若干南昌清音作品。
“非遺”進入“三點半課堂”,絕對不能給孩子變相地增加負擔,不能增加精神壓力,也不要有假如學不會就要受批評、受處罰的心理負擔。如果做不到這點,那么三點半課堂就變成了正式的課程學業的延續,那就與教育管理部門和廣大家長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了。在教孩子唱南昌清音的時候,特別注意調動孩子們的“玩耍心態”,讓大家開開心心學,大大方方唱,輕輕松松演,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就進入到曲藝表演的情景氛圍里,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就能一直保持不衰。
基于接受學理論的基本原則,筆者把孩子們在學習南昌清音過程中的認知反饋作為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環節來把握,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教唱。在曲藝進校園的具體實踐中,存在著一個“前理解”的問題,即絕大部分孩子都對曲藝、對南昌清音無所認知,不僅不知道,還可能存在很多“誤解”“偏見”,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聽傳承人的示范,就連聲說“聽不懂”“不好聽”“南昌話好土氣”等。甚至包括一些老師都有類似的態度,剛開始教學的時候就有個別老師說:“教孩子學這玩意兒,有什么意思?”還有的質問:“你鼓勵孩子用方言演唱,土里土氣的,還把孩子的普通話口音帶偏了。”這些質疑也有來自于家長方面。筆者意識到要讓南昌清音走近孩子身邊、走進孩子心里,首先就要解決孩子們的接受問題,不能讓抵觸、排斥的心態貫穿于教學過程,否則自己會教得很累,孩子們也會學不下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從事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人,出于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基于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重要、特別有意義,但是受眾群體囿于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并不覺得這有多么特別、多么重要,因此產生疏遠心態、觀望心態甚至抵觸情緒,都在所難免。在傳承保護的“教與學”的兩個“對立”方面上,人的認知沒有協調一致,觀念也是時常“對立”的,而這成為非遺項目在傳承方面的極大障礙。高度重視“三點半課堂”里的孩子們對南昌清音的接受程度,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是這項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保證。
為此,在開始的幾堂課中,筆者有意識地從宏觀層面和抽象理論層面,深入淺出地講解南昌清音的重要意義,向同學們宣講,中華曲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曲藝表演有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感染力。南昌清音這個曲種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美術等相比,是更少受西方的、外來的藝術觀念影響的,而這一點在“西風東漸”幾乎影響所有藝術的時候,顯得尤其難能可貴。因此曲藝在提高中小學生藝術素質和審美教育中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盡管孩子們未必能聽懂這些道理,但是潛在的種子播下去了,假以時日他們終究是會理解的。
筆者考慮到曲藝的“民間性”特點,開始的時候有意識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段落,并且專門為授課學校重新填唱詞,如【虞美人】青橋飛歌、【虞美人】紫金飛歌,教給孩子們學唱,這些重新填唱詞后的牌子曲其實供孩子們自娛自樂的味道更濃,大家的興趣一下就調動起來了。在孩子們熟悉了旋律、唱腔后,再把傳統曲牌的唱詞教給孩子們,就會輕松過渡了。
對比于戲劇、戲曲藝術的“代言體”特征,曲藝藝術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敘述體”。戲劇、戲曲藝術的“代言體”一定程度上攔住了很多孩子,他們無法做到“進入角色”,單純天真的孩子無法設身處地地設想角色人物的情感、思想,也就更加無法準確恰當地表現出來。但是,以敘述者的身份來介入到曲藝的表演氛圍中,則相對要容易許多,讓孩子們較容易接受南昌清音。
作為南昌本土產生的一種曲藝形式,南昌清音以地道的南昌方言演唱,音樂旋律優美動聽,以講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為多,在加強孩子們熱愛家鄉觀念,培養審美能力,塑造快樂健康心態等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用地道的南昌方言歌唱我們南昌人的美好生活”,這是筆者和學唱南昌清音的孩子們的相互約定和共同愿望。
比如,南昌清音曲牌【虞美人】旋律優美,流暢悅耳,是南昌清音的基本唱腔之一。筆者會先示范演唱,再分析講解。【虞美人】唱詞為七、七、五、七格,四句式,尾句為重句。唱腔四句體加重句,2/4拍,每句落音分別為“2、1、2、5”,曲尾有若干小節過門音樂。
通過示范演唱和講解,讓孩子們初步了解南昌清音曲牌【虞美人】旋律,并啟發式地讓他們思考它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南昌清音曲牌的特色,激發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孩子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提高了小組合作的能力,并粗淺地了解曲藝在演唱中如何依字行腔,又在創作中如何依腔填詞。
通過南昌清音的學習,讓孩子們認識方言的重要性,感受南昌本土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南昌清音的熱愛,并產生繼續了解和感受中華傳統曲藝藝術的愿望。付出勞動,就有收獲!筆者在豫章小學教育集團紫金校區教唱南昌清音《紅領巾》,并于2023年3月3日,在南昌市豫章學校教育集團紫金校區參加“學雷鋒 樹榜樣”-“大地情深”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暨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示活動,同年5月受邀參加2023年度江西省“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活動,同年9月8日受邀參加第六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活動等,獲一致好評。非遺進校園創建了一個能與非遺便捷相遇的場所,將傳承人、學生聚集于同一空間,讓學生進入到接觸并了解非遺的“深度體驗”模式,在此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提升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和愛國情操,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與責任擔當。
就在此文完稿之時,筆者參與新創的南昌清音曲目《新豫章十景》獲得江西省文化藝術基金2023年青年創作資助。這是南昌清音連續兩年獲得省基金資助,取得這個成績,一方面說明了評委們對南昌清音藝術價值的認可,也表明創作團隊的創意構思獲得認可。現在該資助項目進展順利,新創曲目已完成曲詞寫作和譜曲,即將進棚錄音。這首新編曲目的結尾是:“老調新唱人易醉,一曲清音酒一杯。為君細說豫章景,鄉音鄉情增光輝。”
“舊曲新唱,后繼有人”,盼望讓南昌清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
〔本文為2021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南昌清音保護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YG20211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江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