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第三方評估與政府職能轉變
1.第三方評估
第三方評估是指由獨立于政府及其部門之外的評估組織,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項目、公共服務或成果等進行的獨立、客觀、專業的評估活動,也稱外部評價。
2.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政府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調整,強調政府從傳統的行政管理向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從直接管理向監管、服務等方面轉變,從傳統的行政管制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的需求來源于對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滿足公眾需求的追求。隨著我國踏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公眾參與意識的持續增強,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對政府工作效率有更高期待,要求政府簡化行政程序,提高服務效率。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政府需要調整職能,更好地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實現社會和諧穩定。隨著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加速,經濟全球化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在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當代信息技術的大發展,為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支撐,同時也要求政府在數據治理、網絡安全等方面承擔新職能。
3.第三方評估與政府職能轉變緊密相關
第三方評估為政府提供了一個外部視角,幫助政府更全面地認識自身職能和行為,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為一種外部監督和評價機制,第三方評估可以對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項目、公共服務或成果等進行客觀評價,通過提供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為政府提供了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反饋。幫助政府了解政策執行的效果,識別問題并進行改進,促進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從而促進政府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政策執行的規范性和服務的有效性。第三方評估還為公眾提供了參與政策評價的途徑,增強了政策的社會認可度和執行力。
2013年9月首次,國務院將全國工商聯委托為三方評估機構,以獨立視角審閱"新36條"政策——旨在激勵民間投資的一系列措施的執行狀況。隨后在2014年6月,國務院對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當屆政府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大督查,繼續采用第三方評估方法。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對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專家聯合完成的《中國政府公共服務綜合評估報告》,是國內首次全面評估我國公共服務績效的報告。評估報告通過八個子系統、165個指標構建的政府公共服務綜合評估體系,評估了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以期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務。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三方評估在實踐中不斷規范化、制度化,成為政府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
二、第三方評估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推動作用
第三方評估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包括:
1.增強政府公信力。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和公開性,讓公眾通過政務公開體系,可以明晰地了解政務決策的依據和過程,看見政府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政府進一步的開放政策決策和執行的過程,增強了政府政務公開的透明度,使公眾對政府的公信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第三方評估關注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推動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第三方評估還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和規范的參考,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2.推動政府職能優化,強化政府責任和提升治理能力。第三方評估強化了政府的責任意識,促使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更加注重結果導向,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第三方評估通過揭示政府職能的不足和潛力,推動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評估結果為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幫助政府確定優先領域和改革重點,從傳統的行政管理向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的方向轉變。第三方評估揭示的問題和挑戰,成為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動力,促進政府不斷優化和改進職能;其揭示的政策執行中的問題,更加準確的指明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情況,促使政府優化職能配置,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并及時的調整和優化政策,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
3.提高政策科學性與準確性,促進政策創新。第三方評估通過專業的分析、客觀的數據、實證的支持,幫助政府在政策制定階段就能夠預見可能的問題和挑戰,能夠識別政策實施的潛在風險,迅速評估判斷,調整方向,采取規避策略,有效降低政務資源浪費。第三方評估對政策效果的客觀、專業評價,能夠指明相關問題和缺漏不足,為政策調整、優化和創新提供依據。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使其能夠從不同角度審視政策,提出更為科學的建議。這種評估方式不僅能夠減少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偏見,還能夠通過數據和事實支持,增強政策建議的說服力和可行性。
4.增強政策調整的及時性與有效性,提高政策執行效率。第三方評估結果為政府提供了調整和優化政策的依據。政策實施前需得到充分的論證和優化,第三方評估能夠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審視政策,確保政策的全面性,避免單一視角可能帶來的偏頗。政府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快速響應社會變化和公眾需求,及時調整政策內容,提高政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通過第三方評估,政府能夠及時了解政策執行的實際情況,快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
5. 促進社會參與和監督。第三方評估機構通常具有廣泛的社會聯系和專業網絡,評估過程具有公眾參與和反饋機制,通過公開透明的評估過程和結果,推動了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這種互動有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能夠促進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增加了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透明度,為公眾提供了了解和評價政策的渠道。這種參與和監督機制有助于提高公眾對政策的信任度,增強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也為社會各界參與政策制定和監督提供了渠道。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第三方評估機構可以作為獨立的聲音,提供多元化的意見和建議,豐富決策咨詢的內容。這種獨立的聲音有助于平衡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訴求,提高政策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三、第三方評估發展的挑戰
1.第三方評估制度化、規范化的問題。第三方評估在實際運作中,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缺乏對評估機構資質、評估程序、評估結果應用等方面較為明確的規定,影響了第三方評估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相應的法律地位的確立,是推動第三方評估制度化、規范化的第一步。
2.評估質量的問題。評估機構的獨立性可能因為資金來源、利益關聯等問題,面臨無法保持完全的中立和客觀性的挑戰。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專業性直接關系到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市場上的評估機構專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機構可能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目前評估機構在技術應用和創新方法研究方面投入不足,限制了評估工作的深度和廣度,難以提供高質量的評估服務。
3.評估結果的應用和反饋機制問題。政府部門可能對評估結果不夠重視,盡管第三方評估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信息,但在實際應用中,評估結果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乏將評估結果轉化為政策改進的具體機制。評估結果的反饋和溝通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評估意見可能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
4.評估過程公眾的參與度不足問題。公眾作為政策的最終受益者,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于評估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有關鍵作用。當前很多三方評估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渠道和方式較為有限,第三方評估即使具備了獨立性和專業性,但如果在評估過程中缺乏廣泛的公眾參與,將會極大影響評估結果的代表性和廣泛認可度。
5.第三方評估的國際交流問題。第三方評估發端于西方,在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方評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于拓寬視野格局、提升評估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第三方評估機構缺乏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評估經驗和技術的渠道,與國際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第三方評估的國際化發展和競爭力,長期處于跟隨狀態。
四、第三方評估的發展展望
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第三方評估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方評估將發展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評估理論和方法,提高第三方評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更加制度化和規范化,并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確立其在國家治理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第三方評估將更多地融合現代技術手段,提高評估的效率和質量。隨著我國服務領域國際交流的不斷加深,第三方評估機構將在實踐中,不斷借鑒和吸收國際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創新方法,提升我國評估工作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水平。未來第三方評估將更加注重公眾參與,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使公眾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到政策評價中來,提高政策的社會影響力。政府部門將更加重視與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合作,建立聯動高效的結果反饋機制,以及對第三方評估結果高效利用的機制,確保評估產生的措施與建議能夠對實際的政策改進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