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的政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這一方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適應新環境下高考改革的需要。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將案例教學法有效融入政治課堂。文章簡要闡述案例教學法的概念,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有效應用教學案例為切入點,重點分析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高中;政治教學
作者簡介:張凌云(1986—),男,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一中學。
高中政治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有效理解知識,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案例教學法意在能夠讓學生通過分析教學案例,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政治教學時,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案例并有效應用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成效。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簡述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為教學基礎的方法,其具有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求,選擇真實的案例或創編虛擬的案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1]。案例教學法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在培養個人能力上,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形成理論結合實際的思想意識,使學生通過搜集材料、分析案例、提出方案等過程有效處理案例。在團隊合作能力上,案例分析需要學生具備流暢的語言表達與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在合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故而,教師應重視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將案例教學法融入政治課堂。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案例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引,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這樣一方面可以將教學目標與案例進行結合,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分析案例時實現目標。
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的內涵與功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學生應達到的學習目標主要有四點:1.掌握文化的內涵,認識文化的載體;2.理解文化的功能;3.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正確認識“經濟搞好了,精神文化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這一觀點。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教師應圍繞文化的內涵、文化的功能、傳承文化、文化辨析等方面選擇合適的案例。在認識什么是文化時,教師可以選擇“焚書坑儒”這一事件作為分析案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呈現“焚書坑儒”這一事件的相關內容,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原因、措施等。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在分析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如“從文化的角度看,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從目的上看,‘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么共同的原因”,以此幫助學生有效分析案例。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學生能夠知曉文化的呈現需要載體,且不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在完成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后,教師便可以引出關于文化內涵的知識。
在設置案例時,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從而準確落實教學目標,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依據學生學情選擇案例
在高中課堂上,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能力差異,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為了保證案例的有效性,教師需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學情和平均水平,并以此為基礎,選擇適合學生思考的案例內容。
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開展教學前,教師需要先評估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再據此選擇合適的案例內容,這樣才能保證案例的有效性,充分發揮案例的價值。在班級中,學生的政治學習水平差異較小,整體處于中等偏上的水準,只有個別學生在理解知識時,存在“慢半拍”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按照中等偏上的水準選擇教學案例,且在講解時,可以通過細致地分析案例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案例內容[2]。比如,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時,教師可以將中國數學的發展歷史作為案例分析內容。在呈現中國數學的發展歷史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介紹,如中國數學起源于上古至西漢末期,全盛時期是隋中葉至元后期,元后期至清中期則發展緩慢。接著,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具體介紹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春秋時代的加法與乘法意識、戰國時期確立四則運算等,以此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中國數學的發展歷史,降低案例的分析難度。在整體呈現案例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問題:“根據案例,古代中國數學思想的發展具有怎樣的特點?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意義?古代中國數學思想高水平發展的原因都有哪些?”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對案例進行總結、提煉,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繼續設計案例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商務部先后認定兩批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如北京全聚德、上海老鳳祥、天津狗不理等,這些品牌耳熟能詳,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與廣泛的影響力。從這一案例中你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教師基于學生的學情,以主要案例和輔助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完成“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有效理解知識的同時,充分鍛煉總結能力、分析能力。
(二)有效應用教學案例
1.創設案例情境
在分析案例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興趣,深層剖析案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案例情境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案例情境中,教師不僅要展示文字內容,還要搜集簡易的可視化內容,如圖片、小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案例,進而實現對案例的有效
分析[3]。
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案例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案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人認為可以不顧當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全照搬,嚴格按照傳統文化的闡述行事;也有人認為應摒棄完全照搬的思想,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特征適當轉化,這樣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時代重新煥發生機。針對上述兩種觀點,你認為哪一種更可取?在思考這一案例時,學生會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等知識,這對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什么要進行創造性轉化有重要作用。再如,在組織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不同時期的案例,創設相應的情境。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遵義會議都可以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而且這種革命精神是在革命過程中不斷變化的。這樣,學生便可以深入理解該知識點。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創設案例情境,不僅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充實,而且可以讓學生從案例情境中獲取知識,這對學生更好地分析案例、解讀材料有重要作用,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組織案例討論
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為了實現對案例的深層次分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案例討論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分析案例[4]。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案例充分發揮效用。
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中,學生需要達成兩個方面的目標,第一,描述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的形成;第二,闡明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文化多樣性要堅持以各民族文化平等為基礎。基于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開展案例討論活動。比如,對于如何正確認識文化的民族性這一內容,教師以巴林左旗皮影戲為例,引導學生討論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如何體現文化的民族性的。此次討論主要考查學生能否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巴林左旗的皮影戲較之一般的皮影戲,具有人物造型多樣、高大,動物活靈活現的特點,而這也是巴林左旗皮影戲的突出特點,可以體現出民族性。還有的學生認為,巴林左旗皮影戲在人物造型、服飾上體現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而且在表演時融入了蒙古族的民族唱腔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體現出文化的民族性。接著,教師可以繼續為學生提供案例:“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在世界各地有著廣泛的影響。在美國,中國師生與美國師生寫春聯、畫臉譜,共同慶祝新春;在曼谷,‘歡樂春節’活動盛大開幕;在新加坡,‘新春音樂會’成功舉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案例是如何體現文化的民族性的,以此深化學生對文化的民族性的認知。在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討論時,教師應為學生指引思考方向,提高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討論中,積極闡述想法,鍛煉能力。
在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讓學生真正參與討論,闡述觀點,進而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目的。
3.遷移分析案例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當學生能夠用某一知識點分析案例時,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用所學知識分析不同的案例內容[5]。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還對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有促進作用。
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學習中,學生應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案例,教授學生如何分析案例內容,讓學生形成問題分析意識,掌握問題分析模式。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審設問、審材料、析選項、定答案階段。在審設問階段,學生需要知曉問題問了什么、應該思考什么;在審材料階段,學生需要知曉材料中出現了哪些內容;在析選項、定答案階段,學生需要分析選項(若是在簡答類、分析類題目中,該步驟是整理答題要點),根據分析選出最符合題目的答案。比如,教師以2018年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的部分內容為案例,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在審材料階段,學生認識到問題的核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文化影響力相關。在此基礎上,學生進入審材料階段。材料中,認知度排在前100的中國詞有“春節、氣功、高鐵、支付寶、網購、一帶一路”等,其中既有傳統文化,又有新興內容,這需要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注意分點作答。在完成上述步驟后,學生分析選項,并進行作答。在掌握分析案例的流程后,教師以“京都老號”葛記燜餅的發展史為例,讓學生自主思考“不同區域的美食互相交融有何意義”“文化交融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按照掌握的分析案例的方法進行分析、解答。
在開展案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理解知識,還要傳授學生分析案例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分析的意識,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結語
綜上,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法既可以豐富政治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核心能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應用案例教學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有效應用教學案例,構建高效的政治課堂。
【參考文獻】
[1]邢立靖.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的運用[J].家長,2022(30):90-92.
[2]鄭巧霞.試論高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J].高考,2022(26):130-132.
[3]沈燕.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應用分析[J].高考,2022(14):159-161.
[4]高銀柱.淺談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22(8):159-162.
[5]楊德艷.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知識文庫,2022(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