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上,部分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知識,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知識,課堂教學成效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引入議題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文章從明確議題、創設情境、拓展素材等方面入手,具體闡述應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法;高中;思想政治
作者簡介:任文杰(1993—),女,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第一中學。
王迪(1992—),男,山東省德州市臨邑洛北中學。
議題式教學法是指教師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引領,設置相關探究議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學中,議題式教學法已經成為教師深入講授政治知識、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法寶。將議題式教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充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一、議題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升師生互動的成效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升教學成效的基本保證。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部分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只是單向輸出,導致學生未能有效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引入議題式教學法后,教師可以設置具體議題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而教師在此過程中發揮引導、點撥的作用。這樣,給師生之間的互動預留了一定的空間,有助于實現師生互動成效的提升。
(二)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在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思想政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參與議題式教學,學生會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深入思考。這對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有重要意義。此外,在聯系生活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反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情況,并反思如何讓理論更有效地落地,這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
議題式教學是以具體的議題為中心,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展現自己,發表自己對議題的觀點和看法,并與其他同學進行思想的碰撞,以此加深對議題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而言,與其他同學合作探究知識的過程是提高自身協作能力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協作能力,有助于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更多啟發。
二、議題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求,將議題式教學法引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課堂全面議題化,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議題的探究。基于此,筆者以統編版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具體分析議題式教學法的應用情況。
(一)明確議題,突出目標
設置議題是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重中之重。議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符,有助于學生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掌握課程知識。在設置議題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總議題與子議題,讓議題系統性地呈現。這樣,學生在HWAaQJ2F9yqj8+TtS12HGg==探究議題后,便可以系統地掌握知識[1]。
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應達成的學習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思考改革開放的原因,樹立堅定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強政治認同;第二,了解改革開放的時間軸,掌握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及其發展水平;第三,根據所學知識,總結改革開放的意義,增強公共參與意識。以此為基礎,筆者將課程的總議題設置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并根據課程內容,以總議題為中心,設置“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破局之招”“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制勝之招”三個子議題。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按照議題的順序,逐一進行探究。
在上述課例中,筆者根據“偉大的改革開放”的具體內容,為學生設置具體的探究議題,讓學生在具體議題的引領下,完成課程知識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參與
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需要在明確議題的前提下,有效創設議題情境,帶領學生深入感受議題內容。具體而言,創設議題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議題探究,從而切實掌握議題內容[2]。
以探究第一個議題“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破局之招”為例。首先,筆者播放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以創設議題情境。在這個視頻中,學生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進程。其次,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國家要進行改革開放,以此深化學生對議題的理解。最后,筆者展示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家庭“三大件”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家庭生活的“三大件”分別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20世紀80年代小康家庭的“三大件”分別是電視機、冰箱、洗衣機;20世紀90年代富裕家庭的“三大件”分別是空調、電腦、攝像機。由此,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議題的理解與認知。
在分析第一個議題時,筆者首先借助視頻創設議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議題的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實施改革開放的原因;最后借助“三大件”的變化讓學生認識改革開放讓生活發生的變化,深化學生對議題中“破局”二字的思考。
(三)拓展素材,深化學生的認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情境的創設,還要重視拓展議題的素材,幫助學生深入思考議題。從鍛煉學生的角度看,拓展議題素材,可以深化學生對議題內容的認知,拓展學生探究議題的深度和廣度。
以探究第二個議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為例。筆者根據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為學生拓展素材,加深學生對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了解。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的問題,因此,筆者為學生拓展“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簡要回顧”的表格(如表1所示)。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根據時間線為學生拓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素材,加深學生對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
了解。
(四)設置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借助拓展素材的方式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又要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此,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漸由思考基礎性問題跨越到思考綜合性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3]。
以第三個議題“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制勝之招”為例。筆者從設置問題入手,引發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思考。首先,筆者讓學生觀看關于“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怎樣的奇跡”的視頻。其次,筆者為學生設置問題:“請結合教材,總結改革開放的意義。”由此,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最后,筆者組織學生對改革開放的內容進行延伸性思考。筆者展示關于“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資料,基于這些資料,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要頒授改革先鋒獎章?請選擇一位改革先鋒,具體談一談他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學生需要有邏輯地給出答案,即可以從“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入手闡述,具體分析頒授改革開放先鋒獎章的目的和意義,再選擇具體的改革先鋒,介紹其做出的貢獻。
在探究第三個議題的過程中,筆者基于視頻設置問題,引發學生對改革開放前后社會生活變化的思考,接著又延伸內容,組織學生總結改革開放的意義,讓學生應用有關改革開放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重視評價,鞏固教學成效
評價是貫穿議題式教學始終的重要環節,對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議題內容,靈活設計評價方式。這樣,可以在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切實鞏固課堂教學成效[4]。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價學生參與課堂的過程、思考問題的過程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在以創設情境的方式組織學生探究第一個議題時,筆者從學生是否理解情境內容、是否有效思考情境問題、是否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等方面,給予學生有效評價,并以評價的結果為依據優化后續的情境。
又如,在以拓展素材的方式組織學生探究第二個議題時,筆者從學生是否積極主動探究議題、是否能夠流暢表達觀點、是否可以深入掌握議題內容等方面,評價學生的探究學習情況。
再如,以設置問題的方式組織學生探究第三個議題時,筆者從學生是否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否善于傾聽他人觀點、是否可以準確闡述觀點、是否做到辯證思考等方面,評價學生給出的答案。
總之,在應用教學評價時,教師應做到根據議題內容、教學方式的不同,給予學生真實、準確的評價,以此深化學生對議題內容的理解,鞏固課堂教學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知識內容,這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應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時,教師應做到明確議題、創設情境、拓展素材、設置問題、重視評價,帶領學生真正參與議題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未來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應深度融合議題式教學,推動課堂教學成效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何玉鳳.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J].教育藝術,2023(12):71-72.
[2]武昌勇.例談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23(32):64-66.
[3]王婕.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J].山西教育(教學),2023(8):85-86.
[4]趙勝瑤.例談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具體運用[J].貴州教育,2023(1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