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創建多樣化主題式教學活動,既可以增強教學的整體性、主體性及有效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從主題式教學的視角出發,闡述教師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多種主題式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主題式;歷史教學
作者簡介:王妍(1987—),女,山東省濟南陽光100中學。
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歷史課程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基于上述要求,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時,應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歷史知識開展主題式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各種主題式學習任務,深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主題式教學概述
主題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單個或多元的教學主題,以主題為中心,科學整合教學內容,合理優化各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深層內涵,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對于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而言,主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主題為中心,深入探究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及知識之間的深層聯系,從而使學生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感悟,明白歷史知識的實際意義。
二、歷史主題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過程應當是學生主動與外界接觸、主動探索知識、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這說明學習具有情境性、主動性和建構性。
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時,應當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設計歷史主題式探究任務,引導他們圍繞主題情境自主學習新的歷史知識,獲得新的認知,從而建構更加完整的歷史認知結構。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解析歷史教材,設計主題式教學方案
在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當設計科學的課程教學方案。為了設計更有深度、更加合理的主題式教學方案,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內容,明確每節課的重難點。
以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4課至第17課的教學為例。此部分圍繞明朝的歷史展開。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結合知識點和課程目標設計主題式教學方案。首先,教師可以了解每一課的主要內容,即明朝的統治政策,明朝的對外關系,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明朝的滅亡。其次,教師可以綜合上述內容提煉課程主題:“明朝的建立、發展與滅亡”。再次,教師可以明確課程目標:客觀還原明朝歷史,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制作歷史事件年表,探究明朝的發展規律;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提高史料實證能力,激發愛國情感。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主題式教學方案,依據方案開展教學。
(二)開展多種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從不同角度出發,設計多樣化的主題式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深入探究、脈絡梳理、歷史解讀等主題式學習任務,使其在自主理解、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從而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圍繞主題探究歷史知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還要讓學生由表及里地認知歷史,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本質內涵,探究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而掌握科學看待歷史的方法,提升唯物史觀素養。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主題創建活動[1]。
以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綜合這兩節課的內容,開展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為主題的歷史探究活動,讓學生深入分析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七雄之爭和商鞅變法。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斗爭。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西周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商鞅變法進行討論,探究其中的歷史規律—分封制瓦解是因為春秋時期諸侯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自身勢力逐漸崛起,不再聽從于王命,而這一現象也導致周王室逐漸衰微,大的諸侯勢力崛起,開始競相爭霸,由此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在各諸侯國激烈斗爭的過程中,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兼并小諸侯國,其中戰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而后,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大增強,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上述歷史事件,找到歷史發展的規律。
2.基于主題梳理歷史脈絡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循的。對此,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主題,圍繞某個特定的時空,創建歷史事件發展脈絡梳理活動。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讓學生合作繪制歷史事件時間軸,梳理具體事件的前后順序,加深對事件起因、影響等要素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2]。
以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的教學為例。此單元圍繞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展開,講述從隋朝統一到盛唐景象,再到唐朝衰亡這一過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展現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教師可以“隋唐時期的發展變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歷史脈絡梳理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此單元的內容,梳理其中重要的歷史事件,如隋朝統一、科舉取士制度開創、隋朝滅亡、唐朝建立、“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亂、唐朝滅亡等。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梳理上述事件,各組根據各事件的前后順序,制作歷史大事件時間軸,并簡單標注各事件的歷史意義,以此直觀呈現各事件之間的聯系。比如,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618年,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而反隋的隋朝官僚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最后,學生圍繞主題梳理歷史事件,認識到歷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發生的。
3.結合史料解讀歷史信息
教師可以結合真實史料,針對歷史主題創建史料探究與解讀活動。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依靠可信史料客觀了解歷史的方法,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3]。
以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秦統一中國”和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客觀認知這段歷史,教師可以結合史料,以“真實的秦朝”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史料探究與解讀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秦朝重要的歷史事件。其次,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史料,還原真實的秦朝歷史。比如,學生通過閱讀《史記·秦始皇本紀》,能夠了解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的措施,了解開鑿靈渠和修筑長城的積極意義。又如,學生通過閱讀與秦的暴政相關的史料,能夠了解農民階級受到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從而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源。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史料,客觀解讀秦朝的歷史,在批判秦始皇和秦二世暴政的同時,正確認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4.根據史實客觀闡述歷史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歷史,對歷史進行客觀思考和批判性探究,既要使學生將基本史事描述出來,又要使學生能夠揭示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
以統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步入近代”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歐洲的發展與影響”為主題,結合“探尋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奪”“中國明朝的發展”等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基于中西方比較分析的歷史解釋活動,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化對歷史的感悟,提升歷史解釋素養。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探究新航路開辟和殖民地掠奪的相關歷史事件,初步感悟這些歷史事件的意義。其次,教師可以出示與中國這一時期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結合史料比較分析中西方的發展情況,讓學生客觀解釋歐洲發展對世界、對中國的影響。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角度客觀評價歐洲的發展,讓學生認識到新航路開辟有助于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有助于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5.結合主題深度感悟歷史
教師可以圍繞課程主題,結合真實案例,創建歷史深度感悟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發散性思考,使學生真正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5]。
以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教學為例。此單元圍繞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生活變遷展開,展現了新中國科技、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圍繞“社會文明發展”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感悟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雜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發現等,從而讓學生感受國家的發展。其次,教師可以用課件展示我國近些年的科學技術發展成就,如“嫦娥”探月、“神舟”飛天、“夸父”逐日等。再次,教師可以結合上述案例引導學生拓展思考,讓學生感悟“科技強國”的內在意義,增強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體會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影響,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若想提升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就需要合理優化主題式教學活動,既要圍繞主題引導學生進行關聯性探究,又要在活動中巧妙滲透核心素養,使學生完成各項主題任務,提高歷史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韋曉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1):49-50,53.
[2]戴麗亞.初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4):127-129.
[3]周承芳.大概念視域下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65-67.
[4]秦霞.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初中歷史主題教學[J].教書育人,2023(17):75-77.
[5]杜秀軍.融合與共生: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5):4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