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教師將其融入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學習任務群的效用,文章從語言表達、閱讀探究、實踐活動、文本思辨四個方面入手,探究構建學習任務群的具體策略,以此提高學生群文閱讀學習成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創作能力、思辨能力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初中語文;群文閱讀
作者簡介:陳洋(1987—),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壽學校。
目前,在語文課堂中,群文閱讀已經成為教師開展閱讀教學、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會圍繞主題相同或相近的多篇文章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對多篇文章進行解讀、分析、探究,以此實現對群文內容的綜合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學習任務群與群文閱讀相結合,旨在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細化群文閱讀內容,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中獲得不同的成長,實現多種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語言表達構建學習任務群,培養表達能力
對初中生而言,流暢的、有邏輯的語言表達是其應具備的基礎能力,且該能力對學生的語文閱讀、寫作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基于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基于語言表達構建學習任務群,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表達知識、豐富語言表達技巧,有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1]。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在本單元中,文章圍繞“游記”主題而組建,因此,教師可圍繞游記的語言表達構建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游記寫法、結構、敘述方式等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設置如下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一:圍繞語言表達感受群文文章的風格特點。通過閱讀《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登勃朗峰》這三篇文章,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其語言表達風格的不同。在《壺口瀑布》中,學生需要通過作者的語言感受到壺口瀑布的立體感。文章在描繪壺口瀑布的“龍槽”時,有遠景描寫,有近景描寫,有靜態描寫,有動態描寫,比如“我倚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這一句話,便是先寫遠處的景致,再將目光收回至近處。緊接著,作者便在下文寫到“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進一步描寫“龍槽”的深度之深。在《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中,學生應通過語言感受到各拉丹東的雄偉、瑰奇。如“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一句,便顯現出各拉丹東雪山的高大威嚴,令人敬畏。再如“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一句,便從不同角度寫出了雪山冰體的瑰奇,突出了各拉丹東地區原始風景帶給人的震撼。在《登勃朗峰》中,作者以散文筆法來寫勃朗峰的云霞奇幻、群峰奇特、威嚴莊重,又以小說筆法來寫旅行的驚險與車夫的怪異,這些感受學生可在閱讀文章中有充分感知。
學習任務二:圍繞文章語言積累語言表達技巧。在游記類文章中,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較多,如在《壺口瀑布》中,作者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手法;在《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中,作者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在《登勃朗峰》中,作者也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比如,《壺口瀑布》中將河流水勢比喻成千軍萬馬;在對溝底旋渦厲害程度的描寫中,以黑豬掉進去再浮上來渾身無毛舉例,夸張地寫出了溝底之深、河水沖擊力之大。
因此,在圍繞語言表達構建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進行群文學習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感受文章的整體風格,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語言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這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有積極意義。
二、基于閱讀探究構建學習任務群,培養分析能力
從問題解決的角度看,分析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應具備的重要能力。教師應抓住群文閱讀教學的機會,重視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對文章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有效分析。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實現切實進步。對此,教師應重視設置以閱讀探究為主的學習任務群,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教師可將《敬業與樂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論教養》三篇文章進行群文組合,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有效發展分析能力。
學習任務一:分別閱讀群文文章,提煉群文內容框架。在探究《敬業與樂業》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劃分結構,再提煉各部分主要內容,這樣易于構建文章框架。學生可以將文章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提出問題(第1段),即揭示全文論述的中心—敬業與樂業;第二部分為分析問題(第2至第8段),即論述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為解決問題(第9段),即總結全文,勉勵人敬業樂業。由此可見,該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在探究《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從信件的角度探究該文章的結構。根據信件的一般構成,學生可以將文章整體劃分為三部分,即交代寫信緣由、信件主體、結尾呼應。其中,信件主體部分是作者重點論述的內容,即通過贊美圓明園與譴責英法聯軍形成對比,進行以美襯丑形式的論述,從而達到控訴英法聯軍侵略行徑的目的[2]。在探究《論教養》一文時,學生可將文章整體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第1至第12段),從反面立論,提出“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從心里愿意尊重別人,也善于尊重別人”的觀點,并進一步闡述;第二層(第13至第17段),論述優雅與有教養的關系,以及保持優雅舉止的核心;第三層(第18段),重申中心論點“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至此,學生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三篇文章結構的探究。
學習任務二:列舉文章具體內容,探究群文文章論證方式的運用情況。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作者運用了較多的論證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如作者在論證“有業之必要”時,便以唐朝百丈禪師為例,進行了舉例論證;同時在論述“要敬業”時,以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在職業的神圣性質上并沒有高下之別為例,論證“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這一觀點。在《論教養》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對比論證,如將男人給陌生婦女讓路和不幫助妻子刷洗餐具作對比,將男人對朋友彬彬有禮和對妻女大發雷霆作對比,論證一個人是否真正有教養,應看其與家人的關系。
通過探究上述學習任務,學生對議論類文章的結構、論證方式等能夠做到有效掌握,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會得到切實提升。
三、基于實踐活動構建學習任務群,培養創作能力
在群文閱讀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也要組織學生對掌握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可圍繞具體的群文文章,構建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任務群,落實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目的。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在本單元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群文文章《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在探究這三篇文章時,教師可關聯本單元的寫作內容與綜合性學習內容,設定相應的學習任務,有效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
學習任務一:圍繞群文體裁,開展以分析小說寫作方法為主的實踐活動。本單元的三篇群文文章均是小說體裁,但對小說寫作方法的運用卻存在不同,學生需要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清晰掌握三篇群文文章寫作的側重點,以及使用的小說寫作方法[3]。在《故鄉》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夠知曉小說的主要內容,即以對比的手法,寫出“我”回到家鄉的所見所聞,并突出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二十年前的閏土是健康可愛、朝氣蓬勃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閏土是蒼老貧困、飽經風霜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楊二嫂是年輕美麗、安分守己的人,而二十年后的楊二嫂已變得細腳伶仃、尖酸刻薄。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學生應同樣重視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此文中,學生能看到菲利普夫婦形象的變化:在未見到于勒叔叔前,菲利普夫婦的形象是正面的,他們盼望于勒叔叔來到自己的身邊;在了解于勒叔叔真實的情況后,他們展現出自私自利、刻薄潑辣的一面。與《故鄉》不同的是,本文對人物形象的展示多是通過人物語言的方式展現的。因此,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重視掌握不同刻畫人物的方法。
學習任務二:圍繞單元寫作要求,開展以縮寫為主的實踐活動。縮寫是學生應掌握的重要寫作方法,特別是在學習小說類文章時,學生按照小說的構成要素,對小說進行縮寫,能夠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對此,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完成對群文文章的縮寫練習,并從中總結出縮寫文章的要點。如以縮寫群文文章《故鄉》為例,通過分析學生給出的縮寫成果,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縮寫中保留了以下內容:主要人物及關系密切的次要人物(“我”、閏土、楊二嫂、母親、宏兒和水生);主要情節,即楊二嫂來“我”家、閏土帶水生來看“我”;原文的行文脈絡與結構;精彩的、重要的原文詞語和句子;體現時間順序的詞語。通過對學生縮寫成果的分析,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縮寫的基本要點,即針對敘述性文章應保留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適當保留體現情感的內容,同時應根據文章內容的主次進行摘錄、刪除、概括,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縮寫后的內容忠于原文。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分析小說、縮寫小說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群文學習,以此鍛煉學生刻畫人物、縮寫文章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文本思辨構建學習任務群,培養思辨能力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篇文章對比思考、單篇文章深度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以此讓學生對群文文章的觀點形成辯證性認知,進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4]。因此,教師可依據文本思辨構建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圍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談創造性思維》這三篇文章設定思辨性學習任務,同時確保任務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以保證學生思辨的有效性。
學習任務一:如何看待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魯迅的觀點?
學習任務二:對比《懷疑與學問》《談創造性思維》兩篇文章,你認為懷疑精神與創造性思維是否具備內在的邏輯共通性?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以學習任務二為例,學生需要先依據文章給出的懷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具體指向,而后再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思辨性思考。在《懷疑與學問》中,作者認為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建設新學說、啟發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在《談創造性思維》中,作者認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并且要具備開創性思維,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在進一步對比思考中,學生會發現不論是樹立懷疑態度,還是建立創造性思維,都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即讓自己變得更淵博。同時,也需要進行不斷的發問與求解,即持續性地探求新事物。由此,學生對任務內容中“是否具備內在的邏輯共通性”便能形成自己的個性認知,即二者存在邏輯共通性,并且可以在結合群文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思辨性表達,清晰闡述自己的認知觀點。這樣,學生便在綜合分析群文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學習任務的有效解決,切實鍛煉了思辨能力。
對此,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把握群文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并據此為學生設計思辨性學習任務,充分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群文文本的思辨性認知。
結語
綜上,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群文閱讀教學形式,促進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創作能力、思辨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在構建學習任務群時,教師應圍繞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構建,并引導學生從群文閱讀中獲取知識內容與學習經驗,幫助學生完成對任務群中文本內容的分析。對此,教師可基于語言表達、閱讀探究、實踐活動、文本思辨等角度構建學習任務群,有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實現發展學生各項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梅素.學習任務群模式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32):55-57.
[2]黃曉麗.學習任務群模式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24):183-185.
[3]賴金托.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教師,2023(18):24-26.
[4]吳振華.學習任務群:群文閱讀的風向標[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22):25-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