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單元理念強調將同一主題下的知識整合,然后據此實施教學。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文章對基于大單元理念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意義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后從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和整體教學目標、梳理單元教學內容、整合多樣教學資源、設置有針對性任務、組織多元評價活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小學教學;數學課堂
作者簡介:林琳(1992—),女,廈門市集美區新亭小學。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以大主題或大任務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形成的具有明確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形式等要素的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在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想清楚如何在構建整體教學體系的基礎上保障學生的學習深度,以實現整體教學目標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目標。在此之后,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明確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設計科學的整體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評價形式,建構有效的大單元教學路徑。
一、基于大單元理念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將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整合,將零散的數學概念、原理和方法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做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還能有效推動學生深層次理解和記憶數學概念。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思維品質。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容易對數學知識形成整體認知,從而更順利地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原理,然后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推理和演繹等思維活動,從而得出科學的方法和結論,有效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步形成邏輯思維[1]。
(三)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會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鼓勵學生收集信息、整理資料、設計方案。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記憶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分析
(一)明確單元教學主題,確定整體教學目標
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前,教師需要明確單元教學主題,確定整體教學目標。單元教學主題即整個單元知識體系的核心,也是教師整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整體教學目標包括大單元教學目標,也包括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的具體目標。為明確單元教學主題、確定整體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深入分析,對學生的學情基礎有充分的了解,再據此對大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以確保教學活動具有全面性與綜合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系統、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2]。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4課“比例”的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說明。首先,教師需要明確這部分知識屬于“數與代數”這一領域下的“數量關系”模塊,教師可以確定單元教學主題為“比例”。其次,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設置以下大單元教學目標:1.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及正比例、反比例的含義,學會根據比例計算并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學生能夠識讀表示正比例關系、反比例關系的圖像,并能夠根據所給數據繪制圖像;3.學生了解將比例尺放大與縮小的結果,會算平面圖的比例尺,能夠根據比例尺算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4.學生初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模型意識,產生探索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具體的課時目標,如第一課時需要讓學生理解比例的含義和基本性質,第二課時需要讓學生學會根據比例計算,第三課時需要帶領學生學習表示正比例關系、反比例關系的圖像等。
在明確單元教學主題、確定整體教學目標后,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可以據此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確定上述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單元教學主題、整體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之間的關聯,以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的作用。
(二)梳理單元教學內容,展現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確定單元教學主題、整體教學目標后,教師應系統梳理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數學知識串聯成有機的整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3]。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課“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本課的內容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需要將相對分散的知識整合成具有整體性的知識網絡,然后據此開展大單元教學。首先,教師需要梳理單元教學內容,分析如何帶領學生學習“平行”和“垂直”這兩個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形成初步認知。其次,教師需要想清楚如何引導學生根據平行、垂直這兩種空間關系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讓學生發現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自制默比烏斯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按照從整體感知到具體分析的順序學習數學知識,實現從直觀判斷到理性描述的跨越。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圖形的本質特征,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
(三)整合多樣教學資源,拓展與延伸課堂教學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體系性。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整合多種教學資源,以拓展與延伸數學課堂,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設備展示豐富的教學素材,優化教學形式,確保課前導入環節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復習鞏固環節更加生動、有趣[4]。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6課“年、月、日”的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說明。這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結合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具有可行性的整體教學目標,然后據此整合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首先,教師可以展示實物教學資源,如臺歷,然后引導學生識讀上面的日期,使學生初步了解關于年、月、日的知識。其次,教師可以展示與年、月、日知識有關的教學動畫、趣味故事,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人判斷四季的“土圭之法”,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最后,教師還可以教學生用拳頭判斷大小月份,然后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判斷平年與閏年、計算火車運行時間的題目,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
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教材上的內容,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并據此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這樣的教學活動還會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形成創新意識。
(四)設置有針對性任務,引導遷移與應用知識
在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大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回顧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逐步提高應用能力。教師設計的任務既可以是完成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參與實踐探究活動。但在布置任務后,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及時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指導。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課“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課堂表現,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比如為了讓學生記住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布置動手操作任務,引導學生通過量、折、剪等方式將白紙分成多份,讓學生由此深刻理解“平均分”“除法”“分數”等概念的含義。又如為了幫助學生記住運用約分、通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完成如下習題:“如果將6米長的繩子平均截成8段,每段繩子長多少米?如果將4米長的木棒平均鋸成5段,每段木棒長多少米?分完后的一段繩子更長還是一段木棒更長?”而為了讓學生記住有關假分數和帶分數的知識,教師可以布置合作探究任務,鼓勵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什么時候用假分數解題更方便”“什么時候用整數或者帶分數解題更方便”兩個問題。在大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自主復習任務,鼓勵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復習所學知識。
在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計劃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學生設置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以及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內化所學知識,掌握靈活應用知識的方法,并逐漸形成數據意識、邏輯意識。除此之外,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探究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推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
(五)組織多元評價活動,鞏固大單元教學成果
組織多元評價活動是鞏固大單元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在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情設置層次化的評價標準,也需要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成果、課堂表現、學習能力發展情況、合作意識形成情況、思維發展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也可以基于課堂提問、作業完成情況、考試結果以及學生的自評和小組互評等內容分析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然后據此調整教學策略[5]。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課“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且學會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經典的統計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提取關鍵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由此,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其次,教師可以布置調查任務,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自選主題進行調查探究。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水平和合作探究能力發展情況。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匯報小組探究學習的成果,借此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從多個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找到能夠借鑒的優秀經驗,從而及時彌補知識缺漏,明確后續學習方向。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基于評價結果科學調整教學策略,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具有整體性、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優勢,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大單元教學理論,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學情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在實踐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洪彬彬.大單元視域下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思考[J].華夏教師,2023(28):80-82.
[2]王桂蘭.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J].天津教育,2023(17):19-21.
[3]王占松.基于大單元整合設計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4):123-125.
[4]錢爽.大單元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重構路徑的研究[J].教育界,2022(5):35-37.
[5]劉蕊.大單元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導圖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2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