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篇閱讀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陣地。文章以《新思維小學英語》4A Chapter5“Animals big and small”Part C板塊的語篇為例,闡述在語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以期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推動小學英語育人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童飛月(1995—),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燕子磯校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英語課程要發揮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內的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1]。基于課標對核心素養的重視,英語語篇閱讀教學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簡單地以發展語言知識和技能為目標,而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依托教材語篇,引導學生逐步感知、理解、內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以《新思維小學英語》4A Chapter5“Animals big and small”Part C“Learn to read”的語篇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在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融合課外資源,發展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指學生參與語言活動時所體現出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語言水平補充課外資源。課標也提到,教師“可合理開發教材以外的素材性資源,選用具有正確育人導向的,真實、完整、多樣的英語材料,如與教材單元主題情境相匹配的英語繪本、短劇、時文等學習材料”。基于此,教師可將教材語篇與課外繪本相融合,補充主題語境下的語言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一)基于主題語境,選取合適繪本
繪本的選取應契合教材語篇的主題語境、語言特點和育人功能。針對本課所教學的語篇,教師選擇“跟上兔子”系列繪本中的Fun in the sea作為補充的課外資源。兩者從不同角度講述了與海洋動物相關的故事。“Learn to read”的語篇類型為童話故事,屬于“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范疇,其講述了鯊魚、海豚和海龜競選海洋動物的領導者的故事,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在突發災難來臨之際,是海龜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團結集體,帶領大家一起實現了自救。Fun in the sea則是一篇科普文,屬于“人與自然”范疇,主要描述主人翁在潛水時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及其特征,如鯊魚、劍魚、神仙魚、海馬和章魚等。可以看出,兩篇語篇在主題語境和語言特點上的匹配度相對較高,適合進行融合教學。
(二)回顧激活舊知,做好學習鋪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閱讀之前,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和認知,合理設計導入活動,進行有效預熱。考慮到學生先前已閱讀過Fun in the sea,上課伊始,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繪本的內容,通過free talk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Do you remember any sea animals in the book? What does it look like? ”。教師讓學生運用與海洋動物相關的單詞和“It is.../It has...”等句型來回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紛紛舉手發言,描述繪本中swordfish、octopus、seahorse和shark等海洋動物的特征。導入活動不僅對即將開始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了有效預熱,調動了學生的熱情,讓學生有興趣來參與、有經驗可分享,還滲透了相關的核心詞匯和句型,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整合語言素材,提升表達能力
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聚焦教材文本的某些關鍵細節,適時穿插繪本的內容,將繪本中的語言知識作為補充素材,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
比如,教學到鯊魚競選領導者這部分內容時,“Learn to read”的語篇中提到鯊魚的優點是“I am strong. I have sharp teeth too.”,而繪本中恰好有一段描述鯊魚的內容,教師便趁機引導學生回憶繪本中提到的鯊魚的特征,如“It has very sharp teeth.It has a great sense of smell.”。接著,教師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以鯊魚的口吻補充更多的競選理由。比如,有一名學生說:“I want to be the leader! I am not only strong but also fast. I have sharp teeth too. I also have a good sense of smell! So I will be the best leader!”。有了繪本知識作為補充,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為豐富生動,語言表達能力實現了有效提升。
二、滲透閱讀策略,提升學習能力
英語閱讀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獨立探究,掌握多樣的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效率,提升學習能力。
(一)充分利用插圖,培養觀察推測能力
小學英語語篇中的插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承載了重要的意義。在閱讀的初始階段,教師可利用插圖引導學生預測文本內容,啟發學生自主思考。
以本課為例,教師設計了一個picture walk圖片環游活動,不展示任何文字信息,讓學生觀察語篇中由6幅插圖所構成的連環畫,回答問題“What sea animals are there in the story?”,并猜測“What do they do in the story?”。第一個問題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需要仔細觀察并圈選出故事中出現的動物,如shark、dolphin、turtle、eel、crab、starfish,并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相關生詞。第二個問題考查學生的推測能力。有學生回答:“They have a party together.”。也有學生猜測:“Maybe they have a meeting.”。還有學生認為:“I think they have a lesson at an ocean school.”,或認為:“They have a swimming competition.”。教師針對學生的猜測進一步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圖片上的線索闡述自己的理由,從而發展猜測、推理能力。
(二)泛讀精讀結合,提高閱讀效率
小學生的閱讀技巧有限,閱讀時遇到長難句或生詞,就容易卡頓。缺乏技巧的閱讀會使得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拘泥于語篇的淺層表征,缺乏整體把握語篇的意識,難以理解語篇的深層含義。教師需帶領學生順著語篇脈絡挖掘語篇背后的邏輯,在泛讀和精讀中逐步深入理解語篇,提升閱讀質量和效率。
本課用“Who?Why?How?”三個主問題串聯,構建了層層深入的問題鏈,具體為“誰想當海洋動物的領導者?它為什么可以當?最終它是怎么當上的?”。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泛讀語篇,問題為:“Who want(s)to be the leader in the sea?”。學生迅速瀏覽語篇,找出關鍵信息,明確了人物、地點等關鍵要素,大致把握故事大意。
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問題“Why do they want to be the leader?”,精讀語篇的上半部分,梳理鯊魚、海豚和烏龜的品質,循序漸進地完成對文本的進一步解讀。學生的回答如下。
A:The shark wants to be the leader.Because he is stronger.It has sharp teeth too.
B:The dolphin wants to be the leader.Because she is fast.It is prettier.
C:The turtle wants to be the leader.Because he is wise.
再次,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Who is the leader at last?How does he/she become the leader?”這兩個問題,通過聽音跟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表演等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語篇的下半部分,在情境中了解故事情節,在合作中內化語言知識。
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再次通讀語篇,感悟優秀的領導所需具備的品質。學生們積極回答,指出:“A good leader should be wise and brave, like the turtle.”,體現了對語篇內涵的深刻把握。
(三)利用結構化圖示,提升歸納能力
圖示可以將抽象的思維轉變為可視化的語義網絡[2]。圖示形成的過程既是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理解、內化所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過程。通過合理運用結構化圖示,如思維導圖、邏輯樹、表格等,學生能夠快速定位關鍵信息,清晰地概括和歸納語篇內容。
教師觀察到,本課語篇多用對話形式呈現,比較零碎。因此,在引導學生找出鯊魚、海豚和烏龜各自競選領導者的理由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制作了以下圖表(見表1)。圖表清晰地呈現了語篇的關鍵信息,能夠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細節進行歸納,完成知識體系的系統性構建。
三、深入研析文本,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教師可通過閱讀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
(一)挖掘文本留白,培養創新思維
由于長度和難度的限制,教材語篇常常存在留白的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語篇的留白之處,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比如,“Learn to read”的語篇展示了海星、螃蟹和海鰻的對話,它們分別說了自己支持的領導者和理由,之后便用“The animals talked and talked about who would be the best leader.”這句話一筆帶過了其他動物的討論過程,留下供人想象的空間。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其他海洋動物,說出自己心目中的海洋領主及理由。其中一組學生的對話如下。
A:The shark is the strongest animal.He can protect us!So I choose the shark.
B:The shark is strong but he is scary too!I think the dolphin can be the leader.Because she is kind and she will help everyone.
C:A good leaders should be clever and wise.It is very important.So I choose the turtle to be our leader.
(二)合理質疑追問,培養辯證思維
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語篇中蘊含的辯證思想,鼓勵學生合理質疑,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語篇傳遞的價值觀。在本課的讀后活動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烏龜能成為領導者的原因。大多數學生指出:“Because turtle saved the other sea animals.”。這一觀點值得深思。于是,教師追問:“Really?Were the sea animals only saved by the turtle?”。學生進一步討論,最終得出答案:“The sea animals were saved by themselves.The turtle asked everyone to work together.”。學生通過審視自己的觀點,深度剖析語篇的內涵,開展深層次的質疑與思辨,發展了辯證思維。
(三)優化復述形式,培養邏輯思維
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助力學生迅速理清句子結構,從而條理清晰地進行表達。在本課的讀后復述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利用下列句型進行表達:“At first I think...is the leader.Because...but now I think...is best.Because...so I choose...to be our leader!”。學生通過開展回憶、分析、比較、判斷等多樣的思維活動,理清了表達邏輯,運用at first、but now、because、so等連接詞完整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同時還能夠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了邏輯思維的發展。
四、探究主題意義,實現育人目標
語篇中常蘊含豐富的主題內涵,具有學科育人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挖掘語篇內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落實英語學科的育人目標[3]。
(一)全面研讀語篇,確定育人落點
本課的教材語篇主旨看似簡單,實際上通過深入研讀可以發現,該語篇的主題意義是多元的。如果僅僅讓學生知道要運用智慧解決困難才能做團隊的領導者,這樣的主題意義探究顯然是片面的,所以,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明白團結的重要性。
(二)聯系生活實際,搭建育人階梯
主題意義的建構離不開真實的生活經歷。確定育人落點之后,教師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團結”這一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和人際交往息息相關,因此在學完語篇后,教師將情境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將海洋動物與集體中的自己做類比,并提問:“If you are the leader in a group,like the turtle,what should you do?If you are not a leader,just like all the other animals in the sea,what should you do?”。學生思考并討論,感悟到優秀的領導者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還認識到團結互助的重要性,使學科的育人價值得以落實。
結語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策略豐富多樣,教師可通過采取融合課外資源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深入研析文本、探究主題意義,達到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目的,從而有效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胡麗文.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1(7):60-65.
[3]丁亞芬.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以PEP《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 Do you like pears?中的Story time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1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