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組織有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文章在系統闡述深度學習內涵的基礎上,從設定目標、創設情境、構建問題、組織活動、完善評價等角度,探討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旨在構建數學學習新生態,促進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曾婉卿(1979—),女,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分析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把握深度學習的內涵和價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及特點
深度學習是一種理解性的學習。在進行深度學習時,學生以理解為基礎,整合知識,聯結意義,完成知識的內化、遷移和運用,由此實現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理解取向[1]。區別于淺層學習,深度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深度學習強調教學活動應是有意義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課堂的主要地位,而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較弱。在深度學習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活動參與者,而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秉持“教是為學服務”的意識,落實“學為中心”的思想,開展有意義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
第二,深度學習強調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
數學課程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深度學習中,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各種數學問題完善知識結構;同時,進一步培養毅力、擔當、責任感和使命感等,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第三,深度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學會主動思考,勇于表達自我。
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習慣于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參與學習,而缺乏學習探究、分析問題的主動性。這就導致學生容易出現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思考意識等問題。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敢于對所學的內容提出質疑、提出批判,即對所學內容進行價值評判[2]。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方能理解數學本質,收獲成功的果實。
由此可見,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突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其在深度學習中完善知識體系,發展核心素養。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
深度學習更多指向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認知的結構化。以下,筆者聯系實際經驗,對具體教學策略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一)研讀教材,確定適切的深度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課時學習重點以及自己需要通過學習達到何種層次,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引導與啟發作用[3]。因此,教師需深入研讀教材,梳理數學知識的內部關聯,設計具體、適度、可行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深度學習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包含“溫度”以及“正負數”兩個板塊,意在引導學生在認識正負數現實模型的基礎上理解數學符號表示的實際意義,感知正負數在生活中的使用,并能結合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從認識自然數、分數、小數發展到認識負數,是對數概念的擴充,是一次認知的飛躍。教師可將該單元的深度學習目標設定如下。
1.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感受數學符號的不同表達含義,初步形成符號意識;能夠主動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建立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2.能夠利用數軸比較正負數的大小,形成一定的量感;經歷數字化、符號化的過程,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
3.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拓展對“0”內涵的認知;完善知識結構,強化遷移與運用能力。
以上目標既包含學習重點,又迎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直觀地展現了學生應通過學習達成的程度。教師可以此為參考,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使深度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
(二)創設情境,建立學科與生活的聯系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需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建立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便成為數學教師所關心的焦點問題。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圍繞真實生活案例創設情境,指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真實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真實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深度學習的發生。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圖形的運動”的教學為例。在該單元中,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感悟圖形運動是可以記錄的,初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空間想象能力。為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解“軸對稱”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加拿大國旗、蝴蝶、籃球的圖片,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通過對圖形的觀察,你發現了圖形的什么特征?以上圖形通過折疊的方式能夠完全重合,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有類似的特征?”基于真實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能夠增強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促使他們在主動探索中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與特征,了解對稱軸的意義。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對稱軸圖形的其中一半,邀請學生將圖形的另一半補全,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對稱軸、對稱點等的認識。這樣,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不斷增強學習主動性,從而順利進入深度學習。
(三)構建問題,推動學生發展高階思維
深度思考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深度思考是深度學習的必由之路。為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教師可圍繞教學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數學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一個個小問題組合成問題串,引導學生逐個擊破,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知識點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分類、四邊形的分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教師可以先梳理與分析教材內容,圍繞重點知識設計核心問題—“如何對平面圖形進行分類?”以核心問題確定大致的教學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辨認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方法,了解它們的基本特征,學會對圖形進行簡單分類。其間,教師可以依據核心問題設計具有關聯性的小問題,如“三角形有什么樣的特點?三角形的三條邊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為180°?”等,使之組合成問題串,促使學生在思考與分析中加深對圖形特征的
認識。
提問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分析和獨立思考能力,推動學生逐漸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過渡。
(四)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用結合
為助推深度學習的發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初步養成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習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劃分小組,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理解和吸收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達成深度學習目標。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形成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圍繞該單元目標,為助推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科學劃分小組,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實踐活動任務。
比如,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一張校園門口的平行四邊形空地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描述圖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筆者帶領學生來到校園門口開展實地考察,測量并記錄該空地各邊長的數據,并提出“如果想要在此空地上鋪草皮,需要準備多少草皮?如何計算空地的面積?”等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決以上問題。
有的小組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結合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長×寬”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為“底×高”,用公式表示為S=ah。還有的小組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或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順利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出來。通過合作探究,各組成員都能積極踴躍地提出轉化計算方案,在與同伴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
(五)完善評價,提高深度學習整體效果
新課標提出“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的新要求。基于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認清自身學習優勢的基礎上,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時加以改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4]。為此,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判斷自己是否在深度學習中有所收獲,存在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以此促使學生在評價的作用下不斷反思、改善、提升、突破自我。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除法”的教學為例。通過學習該單元內容,學生應掌握分數除法的算理,從整數、小數計算拓展到分數計算,加深對數運算一致性的理解,并通過實際訓練掌握應用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基本技巧。
在評價環節,筆者圍繞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成果、思維活躍程度、合作表現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的深度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指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即容易把大的計數單位轉化為小的計數單位;對“包含除”這一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據此,筆者調整教學方案,幫學生復習和鞏固這部分知識。
教學結束后,筆者指導學生按照“在本課學習期間我學到了 ___________,對__________ 部分知識還存在疑問,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期望老師能 __________。”的模板完成學習反饋,方便教師在后續教學活動中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深度學習,是教育改革的呼喚,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路徑。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助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高階思維的發展,遵循“重引非遷”的教育理念,通過設計科學教學活動,驅動學生在探索中實現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莉倩.問題,學生深度學習的“法寶”: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J].華夏教師,2023(5):84-86.
[2]莫海宏.關于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思考[J].甘肅教育研究,2022(11):82-84.
[3]劉向彬.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創新[J].人民教育,2022(19):75.
[4]卓素娥.深度學習視野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設計維度與注意問題[J].亞太教育,2022(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