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教師要設置多樣化的活動,促進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的發展。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要重視勞動教育,將其作為幼兒活動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基于五域融合開展勞動教育,讓幼兒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幼兒的勞動精神,讓幼兒理解勞動的價值,促進幼兒身體機能、語言表達、情感表達、社會交往、審美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五域融合;幼兒;勞動教育
作者簡介:季海玲(1982—),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鎮中心幼兒園。
教師將幼兒的勞動教育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融合,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還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圍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適合他們的勞動課程。
一、勞動教育與健康領域的融合
健康關系著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教師要高度重視健康領域的教育,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情緒管理,以及生活衛生習慣、安全保健常識等。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與健康領域結合,讓幼兒具備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
(一)設計體育活動,發展動手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跑步、跳躍、球類運動等體育活動,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在運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學會簡單的器材使用與維護方法,讓他們正確使用運動器材[1]。教師可以讓幼兒輪流負責器材的收納和整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在運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使用的器材進行簡單的檢查,如查看是否有需要保養或損壞的器材。教師讓幼兒對器材進行維護、整理、檢查等,能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勞動,同時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
(二)開展角色扮演,學會表達和調控情緒
教師可以設置“兔子拔蘿卜”這一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扮演兔子,表現兔子拔蘿卜的樣子及對應的表情。當發現大蘿卜時,兔子要表現高興的神情;當發現沒人幫助自己時,兔子要表現生氣的樣子;當所拔的蘿卜被搶走時,兔子要表現悲傷的情緒。在角色扮演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調節情緒,如在幼兒情緒激動時讓幼兒深呼吸、數數,讓幼兒冷靜下來。扮演的過程就是幼兒體驗勞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情緒管理與情感表達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生活和衛生習慣
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正確洗手、刷牙、洗臉,讓他們自己穿衣服、脫衣服、系鞋帶、整理床鋪,組織他們參與班級的掃地、擦桌子等衛生清潔工作。這些技能習得的過程也是幼兒勞動的過程。這樣能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讓幼兒獲得成就感。
(四)進行逃生演習,具備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教師可以開展地震應急疏散演練,讓幼兒掌握基本的逃生和自救技能。在演練中,幼兒需要構思演練的方案,劃定撤離的區域,準備演練的材料,設置最后到達的場地等。這一過程能讓幼兒掌握安全知識,了解簡單的自救方法。
二、勞動教育與語言領域的融合
幼兒語言領域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活動時,要借助語言領域的內容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如幼兒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教師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有助于他們獲取更多的信息,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增強自信。教師可以將語言領域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幼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體驗勞動的樂趣。
(一)創設交談機會,培養文明的語言習慣
要想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與他人交談的機會,同時引導他們有禮貌地講話。教師可以將交流活動與具體的勞動相結合,設計清潔活動,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具體的勞動任務,如打掃地面、整理玩具、擦柜子等。在勞動時,幼兒自然需要開展對話,交流具體的勞動任務,分享勞動技能,表達勞動感受。教師要指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這樣能夠培養幼兒文明的語言習慣。
(二)引導幼兒傾聽,學會認真傾聽并表達
要想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例如,在分配勞動任務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一個幼兒代表詳細描述任務的內容和要求,讓其他幼兒認真傾聽。又如,教師可以布置勞動任務,并讓幼兒相互傳達,鍛煉幼兒的傾聽和表達能力。
(三)提出問題,讓幼兒清楚地表達
要想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讓幼兒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例如,在“烤紅薯”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勞動經驗交流,鼓勵幼兒表達勞動體驗和感受。為了讓幼兒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環節設置不同的問題。針對過程描述,教師可以問幼兒:“烤紅薯時,哪些步驟你覺得最有意思?”針對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問幼兒:“當你漸漸聞到紅薯的香味時,心里有什么感覺?”針對勞動成果,教師可以問幼兒:“當你品嘗自己烤的紅薯時,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嗎?”針對團隊合作,教師可以問幼兒:“你覺得和小伙伴一起勞動有趣嗎?為什么?”教師鼓勵幼兒用生動的話語清楚地表達想法,能讓幼兒獲得勞動的成就感,提升他們的表達
能力。
(四)利用繪本資源,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要想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幼兒聽故事,看繪本。教師可以選擇與勞動相關的故事,引導幼兒閱讀;也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的勞動經歷制作成繪本,并相互傳閱。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閱讀《大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對他們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可以讓幼兒閱讀《我爸爸是軍人》,讓幼兒理解軍人的辛苦;可以引導幼兒閱讀《太棒了,我們的職業》,讓幼兒在探索職業的同時增強勞動意識。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幼兒就為青菜捉蟲的經歷制作繪本,引導他們從到達菜地、尋找青蟲、捕捉青蟲、展示勞動成果幾個方面進行描繪。教師選擇與勞動相關的故事,能讓幼兒在閱讀中領略勞動的智慧與力量。
三、勞動教育與社會領域的融合
教師在開展幼兒活動時,要發展幼兒社會領域的各項能力。社會領域的內容包括社會交往、社會適應、文化傳承、價值觀培養、道德情感、社會規則、社會文化等。教師促進幼兒社會領域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幼兒掌握基本的社會技能和行為規范,能讓幼兒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表達自己的需求,處理人際關系。教師可以將社會領域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深化幼兒對社會的認知,同時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一)開展人際交往活動,培養幼兒社交能力
人際交往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涉及語言交流、情感表達、合作與分享等。教師應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與人相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與人際交往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合
作[2]。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植樹活動,讓幼兒與同伴一起種樹。幼兒需要共同挖坑,將樹苗放入坑中,填土,澆水。在勞作中,幼兒會交流各自的方案,分享技能,表達彼此的感受。通過這一勞動活動,幼兒不僅能夠學到勞動技能,還能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開展社會適應活動,讓幼兒適應社會
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將勞動教育與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相結合,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基于此,教師要教授幼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適應社會生活。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社區勞動活動,讓幼兒到小區門口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可以帶領幼兒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梳頭、整理床鋪。教師讓幼兒接觸社會環境,能讓幼兒更好地了解并適應社會。
(三)開展文化傳承活動,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文化傳承是幼兒社會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勞動教育與文化傳承活動相結合,能夠在幼兒心中播下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兒介紹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幼兒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教師可以將文化傳承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例如,在端午節,教師可以讓幼兒學習包粽子,學習如何將粽葉疊起來,如何將米放進去,如何將粽葉收起來,如何打結。在幼兒勞動時,教師可以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這樣既能讓幼兒了解傳統文化,又能在他們心中種下傳承文化的種子。
四、勞動教育與科學領域的融合
科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培養幼兒科學思維和探索精神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重視科學教育,拓展科學領域的活動內容,提升幼兒的科學能力。教師應從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出發,將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結合,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引導幼兒將科學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
(一)開展科學探索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科學探究是幼兒科學領域的重要活動,也是幼兒認識世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設置與科學探究緊密相連的勞動活動,利用各種勞動資源,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熱情。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種植活動,讓幼兒種植向日葵,親自參與播種、澆水、松土、施肥的過程。在種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探究向日葵的生長條件、生長周期等。教師借助真實的勞動體驗,能讓幼兒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開展數學認知活動,培養幼兒邏輯思維
數學認知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幼兒邏輯思維的基礎。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將數學認知活動與具體的勞動任務結合起來[3]。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運送紅薯,要求每個幼兒共運送10個紅薯,每次運送2個紅薯。這需要幼兒計算他們需要幾次完成任務,數出他們運送了多少個紅薯,還剩多少個紅薯沒有運送。在這樣的勞動中,教師能讓幼兒學會數數,培養幼兒的計算能力。
五、勞動教育與藝術領域的融合
教師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能提升幼兒的情感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將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教育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為幼兒提供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
(一)結合音樂教育,培養幼兒感知力與創造力
音樂是藝術領域的一部分,它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還能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將音樂教育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借助音樂明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獨特的和聲,讓幼兒跟隨音樂的節奏,享受勞動的樂趣。例如,在幼兒學習洗碗時,教師可以播放《能干的小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受洗碗的樂趣。
(二)結合美術教育,激發幼兒想象力
教師要挖掘美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給幼兒更多展現的機會。教師可以將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例如,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繪制植物的變化過程,提升他們的繪畫技能。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收集廢舊紙張、布料、樹葉、石頭、沙子等低結構材料,進行組合和搭配,制作創意畫。這樣能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加深幼兒對勞動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融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與健康領域融合,切實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將勞動教育與語言領域融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將勞動教育與社會領域融合,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將勞動教育與科學、藝術領域融合,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勞動活動,融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
【參考文獻】
[1]于美娜.讓勞動助力幼兒健康成長: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J].讀寫算,2024(16):104-
106.
[2]吳瑤.幼兒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4(4):38-39.
[3]滕惠群.幼兒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中的“尋”“感”“行”[J].早期教育,2024(1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