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人的意見相左,無意中看見別人對自己翻白眼,聽到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都會思慮萬千,身心疲勞。明明現實中沒有巨大的障礙,但還是會引起自己內心的精神消磨,耿耿于懷。
你有過這種狀態嗎?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稱為精神內耗,又叫心理內耗。人們在想法動搖不定和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的時候,就會處于一種內部消耗的狀態。
長期處在精神內耗中,就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這種疲憊并非完全的軀體勞損,而是一種精神的過度透支,一種個體的主觀感受——感覺一直在不斷地消耗精力,導致心理上出現長期的慢性疲勞。
自我“內卷”和懷疑自己
精神內耗可以理解為個體內心深處有至少兩個聲音、兩種念頭和沖動在奮力拔河,彼此拉扯,讓當事人舉棋不定,難以抉擇,在不斷地比較衡量中耗費掉大量的心理資源。即使為了完成某種工作做了較多的準備,依然畏懼于未知的風險而不停地承受著壓力。他們的情緒張力很大,總是有各種復雜情緒混雜在一起:壓抑、緊張、悲傷、害怕、失望、生氣、后悔、嫉妒、羞恥等。
因為情緒糟糕,繼而表現出睡眠不好,進食問題突出,生活質量差,即使經過休息、按摩和度假的短暫放松后,依然覺得疲勞感無法徹底消除,總是感到腰酸背痛和心理倦怠。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常常因為情緒問題和易發脾氣的特點,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甚至發生激烈沖突。
精神內耗者對自己常常很不滿意,自信心不強,效能感降低,總是覺得能力追不上夢想。如果再遇到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挫折和困難,就更容易導致惡性循環,心理嚴重失衡。
心事重重 渴望被肯定
精神內耗者的心理特點就是成就動機高,做事喜歡定一個較高的目標。他們對自己有嚴苛的要求,習慣于從他人那里得到肯定。總是認為他人的尊重代表著外部世界對他們的認可和欣賞,很難從自我肯定中獲得一種穩定感,自尊水平低。同時,他們又比較敏感,對外部刺激感受性很高,又容易做出快速、強烈的反應。
精神內耗者也很難消化心中的塊壘,顯得心事重重,多思多慮。他們總是不自覺地去反芻讓他們承受了巨大的“提不起、放不下”的心理負擔,但又羞于向他人傾訴。或許表達難以達意,或許求助動機不強,他們不太愿意面臨激烈的競爭和人際紛爭,不同意見會讓他們眼蒙頭疼。他們時而想要為自己的發展沖一把,時而又懼怕沖突和競爭,擔心自己實力不夠、他人的非議和失敗的危險,總是左右權衡,甚至錯過了最佳時機,隨即又后悔不迭,怪自己缺乏勇氣和魄力。他們喜歡抱怨和尋找借口,總是花費大把的時間去幻想。
不愛表達的習慣,也讓精神內耗者經常將心事悶在心底,打肚皮官司。所以,性格內向,少言寡語,樂意自我消化煩惱的個體,更容易遭遇精神內耗的問題。
無端想象 杞人憂天
周圍的人會覺得精神內耗者“想得太多”,心理包袱太重。事實上,精神內耗者確實把很多有限而寶貴的心理資源,浪費在平復各種雜念帶來的情緒波動上,導致無法集中心力去做更為積極、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他們在自我麻醉式的虛構世界里,消耗著時間和成長機會。
比如有一名高三學生,總擔心高考時會出現手部抽筋,無法握筆寫字的情況。每天他都會仔細觀察自己的雙手,看會不會突然顫抖或痙攣,還會反復詢問周圍同學是否有類似的情況。他也會上網查資料,甚至發帖討論。家長極力勸阻,他也知道毫無擔心的必要,但總忍不住要為可能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而擔憂。這也成為他學習和考試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有時精神內耗就是一種過分擔心,夸大了潛在的風險和影響作用,把小概率的事情放大了,杞人憂天。精神內耗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只是過度焦慮的表現之一,但長期精神內耗如果得不到心理疏導,會引起情緒低落、精神萎靡,甚至引發各種身心疾病。
放過自己 擺脫內耗
精神內耗者如何避免精神內耗?下面推薦幾種理性做法:
1.客觀分析自己的處境,列出真實問題的困難點和復雜程度,將臆想中的壞事挑出來,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2.發展獨立的自我意識。如果將外部重要人物的觀點作為適應環境的要求,我們就會想要迎合別人,形成虛假的自我。與此同時,真實的自我有獨特的發展需求,可能與現實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這需要我們勇敢地停止外部討好,選自己所想。
3.不要追求極致的優秀。追求完美心態的個體,潛意識里渴望“一勞永逸”的超能力,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惰性。個人要注意覺察這種心理惰性,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格局,用積極思維去取代極端的想法。
4.停止幻想,立即行動起來。有些精神內耗者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否該接受某個挑戰或目標。對這種光想不行動的內耗,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無謂的幻想,趕緊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摘編自《大眾健康》 李則宣 黃任之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 郵編:4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