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人們講禮、尚禮、重禮,儀式教育就是傳承“禮”文化的一種表現。然而,在實踐中,部分學校的儀式教育卻華而不實。為了讓儀式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我們應該立足“四性”,堅持“四化”。
立足文化的發展性,儀式教育豐富化
學校生活中的儀式俯拾皆是,小到每日、每節課的日常儀式,大到每年的節日、紀念儀式。在日復一日地重復中,很多儀式漸漸變成“走過場”,儀式背后的教育初衷和文化內涵被遺忘。因此,要想讓儀式教育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就要立足文化的發展性,結合時代特點豐富儀式教育的內涵。
以常見的課前問好儀式為例,該儀式的初衷是在日復一日地起立問好中,將尊師重道、敬畏知識的意識深植學生心底。然而,在機械地重復中,我不禁想:學生真正領悟到這一儀式的深層含義了嗎?他們是否真正認可這個儀式?那些搖晃的身影、敷衍的問候或許就是他們的回應。
那么,課前問好儀式應該取消嗎?當然不能。在我所帶的班級,課前問好儀式有豐富的變化。首先,我們在問好中加入老師的姓氏,看上去極其簡單的變化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拉近了師生距離。一方面,學生感受到教師不只是一個身份,而是一個具體的人;另一方面,這份專屬問候也讓科任教師感受到班級的“特殊對待”,加深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其次,我鼓勵科任教師和學生一起創編問好語。比如,某段時間數學課難度較大,大家畏難情緒嚴重,我們就把數學課問好語定為:“數學學科很重要,數學學科有歡笑,我不會睡覺,我把筆記記好!”再比如,物理課多在下午,學生較疲憊,我們就把物理課問好語定為:“物理物理,探究道理;一人學習,增強實力;人人學習,祖國振興。”通過自由創作有趣的問好語,學生從儀式的“道具”變成了儀式的“主人”,參與感和歸屬感得到了極大提升;通過齊聲問好,學生明確了學習科目,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兩個小改變為課前問好儀式注入了活力,讓儀式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結合學生需求和時代特點,尋求儀式教育在形式上、內容上的突破,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儀式,挖掘儀式的教育價值。
立足目標的序列性,儀式教育課程化
在實踐中,教師常常因為儀式的常規化而陷入一種誤區,即將儀式的外殼誤作內核,忽視了其深藏的教育意義。比如,每周的升旗儀式、每年的開學典禮,它們雖然莊嚴且傳統,卻因相似的話語、相似的流程,難以在學生心中激起漣漪。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分階段、有梯度地設計儀式的目標、內容、流程與評價制度,賦予其課程的系統性與深度,凸顯其教育價值。
在我的班級,每學年上學期的散學典禮都會舉行“3顆糖儀式”。七年級,班級初建,我們以相互熟悉、凝聚班魂為目標。因此,我請同學們將3顆糖分別送給中學認識的第一位同學、交到的第一個好朋友和最欣賞的同學。甜蜜分享中,同學們不僅回顧了初識的美好,還在歡聲笑語中加深了班級歸屬感。八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而合作意識不足,班級目標轉向感恩與合作。“3顆糖”的對象更新:送給你幫助過的同學、幫助過你的同學和你特別想成為朋友卻沒有深交的同學。我想借這個儀式引導學生回顧過去一年同學之間溫情互助的故事,助推班級向更加團結友愛的方向邁進。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壓力,也即將迎來畢業季,班級目標變為舒緩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保持良好心態。在“3顆糖”儀式中,我請同學們把糖送給3年來最感激的同學、最舍不得的同學、令自己感到愧疚的同學。我想讓這一儀式成為學生釋放情緒的出口,讓他們在即將離別的時刻坦誠相待,不留遺憾,以更加輕松的心態邁向人生的新階段。每次儀式結束后,我都會布置隨筆作業,請同學們寫一寫感受,選擇優秀作品發表在班級公眾號上,接受家長、老師甚至社會大眾的評價。
這樣一來,相同的時間,相似的儀式,卻因其內容的差異與目標的遞進性,彰顯出儀式教育課程化的獨特魅力——在學生的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了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
立足體驗的真實性,儀式教育情感化
與日常儀式相比,節日或者紀念日等大型儀式更具政治性、目的性、示范性和強制性。大型儀式一般有專門的主持者,參與主角是其他參與者的榜樣,大部分學生成為儀式的背景,所以更容易流于形式。比如,中小學普遍舉行的“六一”慶典,學生吃零食、看電影、表演才藝。在這個儀式中,孩子們看起來歡天喜地,但這種快樂是否真正觸及了教育?
學生上初中后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我班舉辦了“告別童年,播種明天”的儀式活動。我沒有準備零食和表演,而是請每位同學準備一件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在儀式上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分享這個玩具的故事。而我作為老師,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個“種子盲盒”——幾十種不同植物的種子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同學們只有悉心照料,才能見證花朵的綻放。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童年的尾聲與青春的起點,他們懷念童年的無憂無慮,又向往著激昂的青春。在這個儀式中,兩個物品恰恰代表了這兩個階段,童年的玩具象征兒時的歡樂,種子意味著未來的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這些活動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參與的,也因其更貼近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用幾個月的時間見證一朵花的盛放,在實踐中體會到努力的價值與希望的力量,在漫長的等待中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只有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因此,儀式教育要從實踐出發,以行動滋養情感。實踐愈深,情感愈真;情感愈真,實踐愈堅,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實現儀式的育人目的。
立足學生的需求,儀式教育個性化
由于儀式本身的群體性、時空特定性以及程序化特征,它容易淡化學生個體。強制學生出席儀式并不能強制學生真正地“參與”,一些學生“人在心不在”,尤其當參與者眾多時,教育的有效傳遞更艱難。因此,在儀式教育中,教師要著力提高學生個體的參與度。
我在每學期舉行的班級頒獎儀式中踐行了這一理念。頒獎儀式的內容、流程、場景布置乃至每一個細節都是由學生完成的。全班同學進行“頭腦風暴”,確定儀式的主題、流程和任務,各小組根據興趣和專長認領任務。每一次意見交流,都是對儀式品質的升級,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因此,我們的頒獎儀式每學期都不一樣,頒獎標準、頒獎流程、獎勵方法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幾乎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正是這樣的全員全程參與,讓儀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扎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它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個體需求,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心靈。
儀式教育,重在教育。它應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學生需求,在形式與內容上尋求突破,讓每一次儀式都成為一次心靈的觸動、一次成長的契機。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卓刀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