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擔任班級輔導員,我經常會在課間去教室轉轉,看看班級情況。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在教師視線的“死角”玩耍,比如教室門口的廊柱后面、樓梯間里側和走廊盡頭。
一天,小風急匆匆地到辦公室找我,說:“老師,小明和天天在樓梯間打起來了?!蔽荫R上趕過去,到了樓梯邊卻沒有看到人影,再往里一看,才看見爭執不下的兩人。我大吼一聲,兩人才悻悻地分開。
原來,兩人為了爭奪樓梯間的“娛樂位”產生了爭執,說不到一處就動手了。我問:“你們為什么非要到樓梯間玩?”兩個孩子你看我,我看你,也沒有說出理由。我對兩個人進行了口頭教育,隨后還開班會重點強調了課間紀律。后面幾天,班級課間紀律好了一些。當我以為自己的教育起了作用時,又有孩子在樓梯間里側打鬧。緊急處理后,我看著樓梯間陷入了思考:為什么學生這么喜歡在樓梯間玩鬧?
回到教室后,我叫來班長,詢問哪些同學經常在樓梯間里側打鬧,班長說了一大串人名。我問:“樓梯間這么多人打鬧,其他老師沒有發現嗎?”班長說:“樓梯間那個位置不走近看就看不到?!蔽耶敿匆庾R到,樓梯間是學生違反課間紀律的“重災區”。
我再次和同學們強調了課間紀律,批評了一部分同學,和家長討論讓同學們遠離樓梯間的方法。家長aXl9ODNxYlybpA6Q7YddHEN8jnI9Q5teQjXQGWQ0IsY=給出了幾個建議:班委記錄經常去樓梯間打鬧的學生名字,老師在班隊課重點批評;讓經常去樓梯間的同學的家長進校園監督;直接把樓梯間攔起來,不讓學生進去玩……
我決定組建班委監督小組,阻止學生課間去樓梯間打鬧。在剛實行的一個星期,基本沒有學生去樓梯間打鬧。后來,有的同學發現了“漏洞”——部分班委在課間會去幫助老師,趁著監督組成員不在偷偷去樓梯間玩耍。有一天,當值的班委跑過來告訴我又出事了,兩名學生把另外一名學生拉進樓梯間打,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隱蔽的樓梯間不僅成了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地,有的同學甚至在樓梯間欺負同學。我必須除掉這個隱患,我到底該怎么做呢?我向一些老教師討教,一位教師的話點醒了我。她說:“處理班級問題猶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確,我前面的措施都是“堵”,那么,如何通過“疏”來解決問題呢?
我在書中找到了靈感。書里提到“巧妙利用場景感染學生,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情感養成”。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陰暗”的樓梯間布置一下,讓“陽光”照進來呢?
說干就干!起初,我只是在樓梯間鋪上假草,擺上綠植,放上幾張小凳子,讓學生課間可以在樓梯間放松休息。路過的老師給我提建議:“放幾本書,讓學生看看書。”“放上學生優秀的文章、繪畫作品,讓同學們欣賞?!薄胺乓粔K白板,讓學生自由創作?!薄?/p>
有一天,班里的小海找到我,向我提出希望把自己的畫作掛到樓梯間。這時,我突然發現,孩子們依舊想去樓梯間,但不再是打鬧,而是爭優。我意識到,教育的“疏”,就是順著學生的心走下去,而好的環境可以影響孩子們的習慣。
我再次升級樓梯間的功能,在樓梯間加入了“每周之星”“繪畫小能手”“體育達人”“小作家”等榮譽榜,并在每周五的班會課上公布入選名單,將優秀的作品展示在樓梯間的榮譽榜上。這一方案實施后,我發現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顯著提升,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放到樓梯間展示。
就這樣,曾經“陰暗”的樓梯間煥然一新,這里,成了轉角的春天。(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常溪小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