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有兩則新聞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一是豐田汽車、馬自達、斯巴魯三家日系車企掌門人聯合聲明,將繼續投資內燃機技術,并通過使內燃機與電動化技術相結合,與綠色替代燃料(如生物燃料和合成燃料)兼容,從而助力內燃機脫碳。豐田汽車還公布了新一代內燃機開發計劃。
另一則新聞,就是歐盟要對來自中國市場的汽車苛以重稅。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方案將于7月4日起實施。對抽樣的三家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反補貼稅。
在筆者看來,這兩個事件其實反映了同一個問題:這波由中國車企帶動的全球動力變革中,日系、歐系的車企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
一組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還是23.1%,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迅猛增長,日系車的份額也一降再降。2024年1-4月,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已經跌至12.2%。即便在日系車長期主導的混動市場,后來居上的中國車企也在性能、成本方面實現差異化競爭,不斷蠶食其市場份額。
相比日系車,歐系車面臨的壓力還包括其本土市場。去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勢頭和在法蘭克福展上的表現,已經令歐洲心生警惕。法蘭克福車展結束不久,歐盟委員會就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雖然歐盟的反制,會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汽車的出口設置重重阻礙。但筆者仍然對中國汽車的發展抱有樂觀。因為在這一輪汽車動力混動化、電動化的轉型發展大潮中,中國汽車已經構建起相對完善的體系競爭力,其動力總成供應鏈已經完成重構。而且那些在電氣化領域成功轉型的供應商,正在通過質量和成本的加持,幫助主機廠提升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筆者相信,汽車動力變革在全球市場的影響才剛剛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