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六地”紅色文化是遼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推進遼寧振興發展的力量之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寶貴資源。要充分發揮“六地”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引導青年學生堅定政治立場、筑牢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守好紅色江山,賡續紅色血脈,為打贏新時代遼沈戰役提供動力支撐。
將“六地”紅色文化
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將“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堂,可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特有的育人優勢,在傳承地方紅色基因的同時,引導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守理想信念、培養新時代建設者,推動地方高校思政課守正創新,提升教學實效性。
一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師應主動學習、深入研究“六地”遼寧紅色文化,擴充完善知識體系,挖掘地方精神,自覺選取相應知識點開展教學;高校也應定期舉辦紅色文化交流、培訓或研學活動,提升教師靈活運用“六地”遼寧紅色文化教學實踐的能力,努力打造具有遼寧特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具有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特點,“理直氣壯”地上好“有溫度”的思政課。
二是要將“六地”紅色文化融入教學設計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善于運用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關鍵、找準重點、闡明規律,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應準確把握“六地”紅色文化的形成背景、豐富內涵及價值意蘊,緊密結合思政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明確將“六地”紅色文化融入課程的契合點和切入點,找準重點、難點及側重點,將紅色文化巧妙整合,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設計中,按照不同課程的教學需求,形成“六地”紅色文化專題教學模塊及零散教學案例模塊,持續豐富和完善地方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
三是與時俱進,變革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思政課的本質是給學生講清道理,應當靈活選取適當的授課方式方法,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結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及需求,綜合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專題式、互動式等現代教學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對“六地”遼寧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將“六地”紅色文化
融入實踐教學“大課堂”
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充分利用“六地”遼寧紅色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講清理論,更要重視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增強他們對“六地”遼寧紅色文化的認同,滋養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熱情。 一是帶領學生到紅色基地實踐參觀。組織大學生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雷鋒紀念館和中國工業博物館等實踐教學基地,追溯百年遼寧史,傳承革命先驅魂,讓學生親身感受“六地”遼寧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二是利用好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使紅色文化滋養與校園文化建設“同頻共振”,比如,開展“六地”遼寧知識競賽、讀書會、征文比賽、撰寫實踐報告、文藝匯演等,通過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銘記歷史、向先輩學習,勇擔時代重任,為遼寧重振雄風貢獻力量。三是充分利用各類社會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要與“六地”紅色教育基地合作,鼓勵學生去教育基地、中小學、社區做講解員、宣傳員等志愿者工作,在社會實踐的鍛煉中不斷強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使之成為“六地”遼寧紅色文化真正的宣傳者、弘揚者和踐行者。
將“六地”紅色文化
融入網絡媒體“新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也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工具。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便捷化、生動化、資源豐富等優勢,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形式。跟緊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媒體技術的巨大優勢,抓住變革先機,與時俱進,因勢而新,積極推進“六地”遼寧紅色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既迎合當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及興趣偏好,增強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與互動性,活躍思政課課堂氛圍,又能提高思政課課堂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實現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互為補充,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時代感。一是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有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傳播快、覆蓋廣、資源共享方便等優勢,以“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學生熟悉的新媒體平臺,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紅色文化知識,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氛圍。同時,依托雨課堂、學習通、B站、慕課等新興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即時、開放、靈活的自主學習環境,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回應及指導。二是利用高科技打造沉浸式思政課新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利用5G、虛擬現實VR等技術,打破時空限制,打造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沉浸式遼寧紅色文化模擬教學體驗館,通過高新科技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六地”遼寧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三是強化媒體宣傳工作。要重視校園網、校園電臺、校報、地方媒體的意識形態陣地作用,加強“六地”遼寧紅色文化專題網站的建設、日常維護及管理,及時更新“六地”遼寧紅色文化資訊和動態,擴大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影響。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本文為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地方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L21BSZ074)階段性成果)】